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9 21:1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4 03:50
杂衣街,一个承载了时光与故事的地方,如今依旧在售卖衣物与杂物。从南到西,银行、服装店、制衣店、药店、修理店、百货商店等,这里依旧保持着那份“杂衣街”的传统,只是在现代化的光线下,一切都显得更为明亮、现代、动感。曾经的杂衣街,从新中国成立前到如今,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魅力和故事。
在过去的日子里,杂衣街主要以贩卖旧衣、铜锣、棉被等物品为主。北段则有四、五家制作兼经营皮箱、皮枕、军用皮件品的皮革店,中段还有两家中药材大字号,分别为“协记”、“生生和”。在建国粮站附近位置,还有一家名叫“三元斋”的糕饼店,其糕点做得相当精细,品味也高,生产的“蛋爽子”、“金钱酥”、“大回饼”等至今仍令老人赞叹不已。这些店铺承载着岁月的变迁,也见证了历史的痕迹。
关于何莘耕及其“协记”,老人们记忆中,这家老字号中药店生意十分红火,除了门市外,还经营药材批发,从这家药店出去的中药材广销赣南各墟镇。协记业主何莘耕,清江县人,生于中药材世家。在抗战时期,他以资金、药材等物资支援中共赣南游击队,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他还曾担任过赣州工商联、市工商联、市政协的领导职务,参与了社会建设,为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杂衣街的老人们对其充满感情,百姓生活贫困时,这里成为他们急用钱时卖衣服、买旧衣服的地方。同时,杂衣街还承担着收购去世老人衣服的职能,“杂衣街”之名由此而来。有些老人甚至还记得张裕泰、黄隆聚、关龙源、谌谦泰等商店名称。杂衣街作为最早的阳街的一段,让人不由想起“衣食住行”是普通百姓生活的首要内容,且以衣为首。
说到衣服,便不能不提及直至上世纪尚未灭迹的便服。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当我还是一名孩子时,我曾见过郊区农民的便服便裤穿着打扮的模样。这是不需要也没有皮带的行头,宽大的裤腰往一边折叠过去,再用一根灯绳系牢即可。这是广大农村二千多年都传统未变的装束,反映了普通中国人满足有衣着而无所谓好看的心理与实际状况。
历史书告诉我们,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使他的部队战斗有力,将宽大的衣裤袖口扎了起来,这是中国人最早讲究精神气的着装尝试。后来,唐朝杨贵妃玉环,率先用柔软绸布包裹胸部,是中国女人最早利用衣饰对身体美进行展示的开端,也是今天女人胸罩的雏形。然而,这两次革命都没有从根本上推动整个中国服饰文化革命。在上个世纪,即使在中等发达的赣州城,也还存在滞后的便服与杂衣街等现象,甚至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全国性地存在清一色绿军装或中山装的奇怪现象。
然而,改革开放的到来,将东方文明古国沉睡千年的梦美唤醒。服饰不仅仅为裹体遮羞,单纯为政治服务的年代终于成为一场噩梦。今天,再走过往日的杂衣街,有谁会相信我们的城市四五十年前还被简陋的便衣充斥着大街小巷?!今天的赣州城市风景有相当一大部分来自于五彩缤纷的服饰世界,时尚、进步,已在短短二十年时间里灌输满了赣州人的思想领地。
只是,我们仍不时会怀想起这杂衣街来。纯棉的,柔软的,贴身的,温暖的,家园味,田野味的,这些都是过去杂衣街的衣物给予人们种种感觉。这感觉亲切怡人,这感觉并不因为你曾经生存或不曾生存在杂衣街存在的年代。杂衣街,不仅仅是一条街道,它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是人们情感的寄托。
杂衣街在清朝时指的是今天赣州文清路北段(古代阳街北段),即现南京路与文清路交叉口至阳明路与建国路交叉路口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