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9 10: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21:32
晶体材料中的位错主要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刃位错和螺位错,但实际晶体中往往存在混合型位错,它们兼具刃型和螺型位错的特性。在理想晶体中,原子排列形成规则的点阵,如简单立方晶体中的晶面可以视为橙子整齐排列的箱子。无位错的晶体中,晶面以等间距规则排列。刃位错是当一个晶面在晶体内部突然终止,导致原子面朝位错线方向扭曲,用伯格斯矢量描述这种扭曲。伯氏矢量对于刃位错来说垂直于位错线。
使用弹性力学理论,刃位错引起的应力场可以通过公式给出,表现为在位错一侧的压应力。相比之下,螺位错的应力场更易于求解,呈轴对称分布,但核心区域的应力通常假设为无穷大。实际材料中的位错,其伯氏矢量并非简单地与位错线平行或垂直,而是呈现出混合特征。
位错按其特性进一步分类,包括刃型、螺型和混合位错,以及主位错和次位错(晶界位错)。面心立方晶体中,还有全位错、不全位错(如Shockley分位错、Frank分位错等)和扩展位错。位错线是连续的,它可能终止于晶体表面或形成闭合回路,也可能与其他位错相交于结点处。在高分辨率或双束条件下,我们通常观察到的是连续的位错段。
位错又可称为差排(英语:dislocation),在材料科学中,指晶体材料的一种内部微观缺陷,即原子的局部不规则排列(晶体学缺陷)。从几何角度看,位错属于一种线缺陷,可视为晶体中已滑移部分与未滑移部分的分界线,其存在对材料的物理性能,尤其是力学性能,具有极大的影响。“位错”这一概念最早由意大利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维托·伏尔特拉(Vito Volterra)于1905年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