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有多恶心?儒家思想真的让我们没有了血性?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5 02:1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2 11:16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在历经几千年时光的洗礼中经过磨练与沉淀,成为中华民族智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仁者爱人”“政德合一”等一些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依然传承直至今日。
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亦大多以以儒家思想作为兴邦治国的主要治理手段,因此儒家学说贯穿了中国整个封建王朝时期。
不可否认,在封建王朝百家争鸣之期,儒家学说依然是最为辉煌灿烂的一家。而中国近代时期,儒家学说却遭到众人史无前例的批判与谩骂。
儒家思想为什么被这么多人抨击?“儒家思想”是否真的让我们没有了血性?
儒家学说,由孔子所创立,在孟子时期得到发展与繁荣,荀子集其之大成,之后一直延绵不绝,具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在各个朝代都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发扬与传承。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使得儒家学术得到空前的发展与高度。
曾经如此辉煌的学派,在近代为何却被抨击得不堪一击?
董仲舒
周礼曰:儒家得道以民。儒家在关于政治的问题上,主张森严有序的等级制度,人们所熟知的“三纲五常”便是出于儒家思想。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王朝时期,儒家学说之所以能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其一贯奉承的儒教思想对于君主统治国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帝王尊崇儒家“仁政”、“忠孝”等学说,百姓便认为这是一位贤明出色的帝王,对其亦是百般崇敬,心悦诚服。
“以上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如此教化臣子忠君为民的思想,帝王又怎么不以其为用呢?
古语有言:“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了臣民的思想,便等于统治这个国家了。
儒家思想为什么被这么多人抨击?
孔子
社会发展历史不相适应
孔子周游列国游学,所到之地,皆受到了崇高的赞誉。在与弟子们日常的对话与行为中受到启发,继而编撰了《论语》,流芳百世。
自汉武帝刘彻继位以来便大力推行其道,以儒家思想作为兴邦治国的主要治理手段。后世王朝纷纷效仿,儒家学说因此在中国辉煌多年。
中国古代历朝皇帝使用儒家思想的历史非常悠久,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根深蒂固,但是到了元朝之后,儒家思想的地位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沦为边缘化。究竟是何缘由至此呢?
汉武帝
元朝皇帝征战之时,先平定塞北之地而后向中原地区进军,如此一来,元王朝更多接受的是被塞北之地风俗文化以及政治体制等影响,本着先入为主的观念,儒家文化自然不如先前那般重要了。
再者元朝是由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因此本能地对中原人士便是诸多排斥,顺带着连儒家学说也不被信任。
元朝建立之后,中原汉人的地位非常卑微,因此备受汉人推崇的儒家思想也因此受到压迫及排斥。
儒家主张“重义轻利”,而此时元朝皇帝此时迫切需要的是经济发展及建设,二者想法背道而驰。
忽必烈南下初定江山之后,百废待兴,一片凋零,而儒家改革的方法并未弥补国库的空虚及损耗。而后儒家逐渐沦落为与佛道之教一般边缘化的事物了。
儒家思想主张的理论于古代元朝社会来说,并未能达到国家的发展要求与利益,统治者对儒家文化心中有了芥蒂,因此受到抨击与批判便也不足为奇了。
忽必烈
“儒家思想”真的让我们没有了血性?
《中庸》有云:“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此所谓儒家“克己复礼”之道。儒家又言:“人之初,性本善。”如果人之初心本为善道,又主张“克己复礼”之道,二者岂不自相矛盾,妄言自身了吗?
严格的礼法等级制度是儒家思想的另一经典特征,看起来如此完美的理想主义却是建立在理想国的基础上的,与中国当时的封建社会主义相比,表面上看起来是完美的理想主义,
实际上却很大程度限制着人的天性。
人性本善,又何苦限制强迫自身去实现这种“善”呢?
直到五四运动之际,近代青少年的思想觉悟空前盛大,对儒家学说的抨击达到鼎盛之至。
很多青年人皆认为儒家的思想统治与束缚了国人的思维,国人无法思考,社会得不到发展,这才是导致中国封建且落后的根本原因。
五四运动
极端主义,过犹不及
当“人人平等”的思想主义日益觉醒,儒家尊卑高下之“三纲五常”便显得有些过犹不及了。人生苦短,儒家众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极端主义很大程度上压抑了百姓生来的血性。
沉默即酝酿着巨大的爆发,当理想主义觉醒的时候,对儒家的批判便黑白不分愈发猛烈。
孔子所处的社会是奴隶社会末期,“恢复周礼”是孔子一生的使命与夙愿。
几十年的时光孔子周游列国讲学,各国君王对其虽以礼相待,然而儒家的治国主张却并未得到重用。
不得不说在那个朝代,儒家思想这一套治国理论在当时社会就是行不通的。
孟子
儒家思想之精华文化
虽说如此,然而儒家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亦是有其一定的精华与经典之处的。例如孔孟主张之“仁义”之说,不论是治国安邦,亦是做人之道,“仁义”精神自古以来便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从旁人角度去看待问题,由己及人,更能收获旁人的尊重及拥戴。
孟子将思想主张与政治相结合后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直至当代世人依然奉为金科玉律。
道德修养是政治领导的根本,唯有心怀天下,正义博爱之人,方能带领国家走上正道,是人性道德观念的本源之说。
诚者,天之道也。儒家文化德治思想逐步发展为仁政学说,并成为当代政治思想的核心,由此可见,儒家文化之精髓对于当代社会而言亦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长远安定。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百年之后,我们回忆起中国曾经经历的这些兴盛衰败,会发现或许是我们将儒家真正的思想与当时社会的家庭理念混淆了一处,其实当时正处于封建社会中的传统的家庭理念,与儒家思想的真正体现是不相符合的。
儒家思想也并不是一味的提倡“三纲五常”,迂腐不堪的理论只是世人对儒家学说的误解罢了,真正的儒家学说倡导世人顺应而为,融会贯通,一味的模仿旧论,照搬照套,才是人类社会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归根结底,每个时代发展的时代因素与政治背景不同,儒家遭到严厉的批判与抨击,说明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抨击者言过于实的职责,亦是存在其一定的目的性,或是为了鼓动人民参与变革,或是为了其他学说能代替儒家思想罢了。
笔者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的两面性。
不可否认,儒家中的某些思想与我们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已是“过时之论”了,但其中“仁政爱民”等学说却是自始至今亘古不变的真理。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方能在国际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2 11:22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在历经几千年时光的洗礼中经过磨练与沉淀,成为中华民族智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仁者爱人”“政德合一”等一些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依然传承直至今日。
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亦大多以以儒家思想作为兴邦治国的主要治理手段,因此儒家学说贯穿了中国整个封建王朝时期。
不可否认,在封建王朝百家争鸣之期,儒家学说依然是最为辉煌灿烂的一家。而中国近代时期,儒家学说却遭到众人史无前例的批判与谩骂。
儒家思想为什么被这么多人抨击?“儒家思想”是否真的让我们没有了血性?
儒家学说,由孔子所创立,在孟子时期得到发展与繁荣,荀子集其之大成,之后一直延绵不绝,具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在各个朝代都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发扬与传承。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使得儒家学术得到空前的发展与高度。
曾经如此辉煌的学派,在近代为何却被抨击得不堪一击?
董仲舒
周礼曰:儒家得道以民。儒家在关于政治的问题上,主张森严有序的等级制度,人们所熟知的“三纲五常”便是出于儒家思想。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王朝时期,儒家学说之所以能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其一贯奉承的儒教思想对于君主统治国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帝王尊崇儒家“仁政”、“忠孝”等学说,百姓便认为这是一位贤明出色的帝王,对其亦是百般崇敬,心悦诚服。
“以上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如此教化臣子忠君为民的思想,帝王又怎么不以其为用呢?
古语有言:“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了臣民的思想,便等于统治这个国家了。
儒家思想为什么被这么多人抨击?
孔子
社会发展历史不相适应
孔子周游列国游学,所到之地,皆受到了崇高的赞誉。在与弟子们日常的对话与行为中受到启发,继而编撰了《论语》,流芳百世。
自汉武帝刘彻继位以来便大力推行其道,以儒家思想作为兴邦治国的主要治理手段。后世王朝纷纷效仿,儒家学说因此在中国辉煌多年。
中国古代历朝皇帝使用儒家思想的历史非常悠久,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根深蒂固,但是到了元朝之后,儒家思想的地位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沦为边缘化。究竟是何缘由至此呢?
汉武帝
元朝皇帝征战之时,先平定塞北之地而后向中原地区进军,如此一来,元王朝更多接受的是被塞北之地风俗文化以及政治体制等影响,本着先入为主的观念,儒家文化自然不如先前那般重要了。
再者元朝是由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因此本能地对中原人士便是诸多排斥,顺带着连儒家学说也不被信任。
元朝建立之后,中原汉人的地位非常卑微,因此备受汉人推崇的儒家思想也因此受到压迫及排斥。
儒家主张“重义轻利”,而此时元朝皇帝此时迫切需要的是经济发展及建设,二者想法背道而驰。
忽必烈南下初定江山之后,百废待兴,一片凋零,而儒家改革的方法并未弥补国库的空虚及损耗。而后儒家逐渐沦落为与佛道之教一般边缘化的事物了。
儒家思想主张的理论于古代元朝社会来说,并未能达到国家的发展要求与利益,统治者对儒家文化心中有了芥蒂,因此受到抨击与批判便也不足为奇了。
忽必烈
“儒家思想”真的让我们没有了血性?
《中庸》有云:“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此所谓儒家“克己复礼”之道。儒家又言:“人之初,性本善。”如果人之初心本为善道,又主张“克己复礼”之道,二者岂不自相矛盾,妄言自身了吗?
严格的礼法等级制度是儒家思想的另一经典特征,看起来如此完美的理想主义却是建立在理想国的基础上的,与中国当时的封建社会主义相比,表面上看起来是完美的理想主义,
实际上却很大程度限制着人的天性。
人性本善,又何苦限制强迫自身去实现这种“善”呢?
直到五四运动之际,近代青少年的思想觉悟空前盛大,对儒家学说的抨击达到鼎盛之至。
很多青年人皆认为儒家的思想统治与束缚了国人的思维,国人无法思考,社会得不到发展,这才是导致中国封建且落后的根本原因。
五四运动
极端主义,过犹不及
当“人人平等”的思想主义日益觉醒,儒家尊卑高下之“三纲五常”便显得有些过犹不及了。人生苦短,儒家众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极端主义很大程度上压抑了百姓生来的血性。
沉默即酝酿着巨大的爆发,当理想主义觉醒的时候,对儒家的批判便黑白不分愈发猛烈。
孔子所处的社会是奴隶社会末期,“恢复周礼”是孔子一生的使命与夙愿。
几十年的时光孔子周游列国讲学,各国君王对其虽以礼相待,然而儒家的治国主张却并未得到重用。
不得不说在那个朝代,儒家思想这一套治国理论在当时社会就是行不通的。
孟子
儒家思想之精华文化
虽说如此,然而儒家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亦是有其一定的精华与经典之处的。例如孔孟主张之“仁义”之说,不论是治国安邦,亦是做人之道,“仁义”精神自古以来便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从旁人角度去看待问题,由己及人,更能收获旁人的尊重及拥戴。
孟子将思想主张与政治相结合后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直至当代世人依然奉为金科玉律。
道德修养是政治领导的根本,唯有心怀天下,正义博爱之人,方能带领国家走上正道,是人性道德观念的本源之说。
诚者,天之道也。儒家文化德治思想逐步发展为仁政学说,并成为当代政治思想的核心,由此可见,儒家文化之精髓对于当代社会而言亦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长远安定。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百年之后,我们回忆起中国曾经经历的这些兴盛衰败,会发现或许是我们将儒家真正的思想与当时社会的家庭理念混淆了一处,其实当时正处于封建社会中的传统的家庭理念,与儒家思想的真正体现是不相符合的。
儒家思想也并不是一味的提倡“三纲五常”,迂腐不堪的理论只是世人对儒家学说的误解罢了,真正的儒家学说倡导世人顺应而为,融会贯通,一味的模仿旧论,照搬照套,才是人类社会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归根结底,每个时代发展的时代因素与政治背景不同,儒家遭到严厉的批判与抨击,说明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抨击者言过于实的职责,亦是存在其一定的目的性,或是为了鼓动人民参与变革,或是为了其他学说能代替儒家思想罢了。
笔者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的两面性。
不可否认,儒家中的某些思想与我们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已是“过时之论”了,但其中“仁政爱民”等学说却是自始至今亘古不变的真理。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方能在国际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