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5 12:5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4 05:35
青蒿素的来源与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早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中国的民间就有使用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如江苏高邮县,当地就采用青蒿熬汤的方式,甚至在1969年,青蒿在疟疾防治中起到了显著的群防群治效果。实验表明,该地区的青蒿疗效可能得益于其有效成分在60摄氏度以下的提取工艺中得以保存。
然而,关于青蒿和黄花蒿的名称混淆,屠呦呦在其著作《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揭示,这源于日本植物学家在1909年编订草本植物名称时的错误,青蒿应为Artemisia annua Linn,即含有青蒿素的种类,而Artemisia apiacea hance则指的是另一种植物邪蒿。至于“黄花蒿”,屠呦呦认为它可能是青蒿的别称,两者在《本草纲目》中都记载为“味苦”,实为同一种植物。
屠呦呦强调,《肘后备急方》和《本草纲目》中的“青蒿”记载了含有青蒿素的正品,这些古代文献对于发现青蒿素起到了关键作用。青蒿的正式学名为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主要产于安徽、河南、江苏、河北等地,以颜色青绿、干燥、质嫩、未开花、气味浓郁为佳。而如牡蒿(Artemisia japonica Thunb.)和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等其他植物,虽然在市场上有时被误称为“青蒿”,但它们不含青蒿素,与真正的青蒿有所区别。小花蒿(Artemisia parviflora R.)也被收录在《滇南本草》中,但云南昆明地区将其称为青蒿,但同样不含青蒿素。
青篙素是从中药青篙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其对鼠疟原虫红内期超微结构的影响,主要是疟原虫膜系结构的改变,该药首先作用于食物泡膜、表膜、线粒体,内质网,此外对核内染色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提示青篙素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干扰表膜-线粒体的功能。可能是青篙素作用于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对氚标记的异亮氨酸的摄入情况也显示其起始作用方式可能是抑制原虫蛋白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