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亲之道字体怎么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06:1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6:47
您好,这样的:
佛教认为克尽孝道应该注意下面三点:
一、孝顺必须是长期的,而不是一时的
孝顺父母应该长期不断的奉养,使其无缺,而不是一时的情绪喜恶。《长阿含经》说,子女应以五事敬顺父母:1.供奉能使无乏;2.凡有所为,先白父母;3.父母所为,恭顺不逆;4.父母正令,不敢违背;5.不断父母所为正业。《心地观经》也说:「孝养父母之福与供佛同等,应当孝敬恒在心。」佛教不仅报现世恩,甚至普及七世父母、累劫父母,以表示对父母的追思与感恩。因为父母的生养,我们才得以世世「借假修真」,听闻佛法,*菩提。《分别经》提到佛陀之所以成佛是因「父母世世放舍,使其学道,累劫精进,今得成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欲学道,不可不精进孝顺」。所以尽孝如同学佛一般,不能间断。
二、孝顺必须有实质的,而不是表面的
除了物质生活不虞匮乏,给予父母心理上的慰藉,精神上的安乐,也是孝顺的表现。《父母恩重难报经》载:「若父母无信,教令信;无戒,与戒教授;不闻,使闻教授;悭贪,教令好施。」《本事经》及《孝子经》说:「能开化其亲,才是真实报父母恩。」《五分律》中,佛陀嘱咐比丘应「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贤愚经》、《睒子经》谓「佛陀是因仁孝故,成三界之尊」。由此可知,无论在家或出家,实质上能解决父母的需要,且能导其正道,这是无比的重要。
三、孝顺必须能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顺应该从自己的亲人做起,渐而扩充至社会大众,乃至一切无量无边的众生,才是佛教理想中的至孝。佛教中,广义的父母恩还包括「师长恩」,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中也说:「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更进一步来说,佛教讲:「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四重恩」之一便是「报父母恩」;修行者以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利利他的菩萨道,最为上行。《梵网经》说:「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如果一个人懂得孝道,敬爱父母,必然能持戒;能以善法制止身心恶行,就不会侵犯他人,进而尊重万物,更能了解同体共生。所以太虚大师将孝道扩大为「孝顺父母、孝顺师长、孝顺业因、孝顺圣教、孝顺法性、孝顺佛心」。佛教不仅是重视孝道,更将孝道的积极意义与精神发扬光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6:47
您好,这样的:
佛教认为克尽孝道应该注意下面三点:
一、孝顺必须是长期的,而不是一时的
孝顺父母应该长期不断的奉养,使其无缺,而不是一时的情绪喜恶。《长阿含经》说,子女应以五事敬顺父母:1.供奉能使无乏;2.凡有所为,先白父母;3.父母所为,恭顺不逆;4.父母正令,不敢违背;5.不断父母所为正业。《心地观经》也说:「孝养父母之福与供佛同等,应当孝敬恒在心。」佛教不仅报现世恩,甚至普及七世父母、累劫父母,以表示对父母的追思与感恩。因为父母的生养,我们才得以世世「借假修真」,听闻佛法,*菩提。《分别经》提到佛陀之所以成佛是因「父母世世放舍,使其学道,累劫精进,今得成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欲学道,不可不精进孝顺」。所以尽孝如同学佛一般,不能间断。
二、孝顺必须有实质的,而不是表面的
除了物质生活不虞匮乏,给予父母心理上的慰藉,精神上的安乐,也是孝顺的表现。《父母恩重难报经》载:「若父母无信,教令信;无戒,与戒教授;不闻,使闻教授;悭贪,教令好施。」《本事经》及《孝子经》说:「能开化其亲,才是真实报父母恩。」《五分律》中,佛陀嘱咐比丘应「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贤愚经》、《睒子经》谓「佛陀是因仁孝故,成三界之尊」。由此可知,无论在家或出家,实质上能解决父母的需要,且能导其正道,这是无比的重要。
三、孝顺必须能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顺应该从自己的亲人做起,渐而扩充至社会大众,乃至一切无量无边的众生,才是佛教理想中的至孝。佛教中,广义的父母恩还包括「师长恩」,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中也说:「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更进一步来说,佛教讲:「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四重恩」之一便是「报父母恩」;修行者以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利利他的菩萨道,最为上行。《梵网经》说:「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如果一个人懂得孝道,敬爱父母,必然能持戒;能以善法制止身心恶行,就不会侵犯他人,进而尊重万物,更能了解同体共生。所以太虚大师将孝道扩大为「孝顺父母、孝顺师长、孝顺业因、孝顺圣教、孝顺法性、孝顺佛心」。佛教不仅是重视孝道,更将孝道的积极意义与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