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为什么要举行"木兰秋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3 01:56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2 13:09
木兰秋狝(xiǎn) 清代皇帝每年秋天到木兰围场(在今河北省围场县境)巡视习武,行围狩猎。这是清代帝王演练骑射的一种方式。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始,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乾隆五十五年(1790)建成。以后,清代帝王每年夏季都到承德避暑山庄避暑并处理朝政,直到秋狝之后再返回北京。清代帝王秋狝木兰时,往往还要会聚蒙古各部王公,以笼络蒙古上层贵族。木兰围场在承德避暑山庄北,林深菁密,水草茂盛,是极好的狩猎之地。避暑山庄,又名热河行宫、承德离宫,位于承德市区北部,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离宫别苑。占地560"万平方米。有康熙用三字题名的36景(如意洲、烟雨楼等)和乾隆用四字题名的36景(如锤峰落照、梨花伴月、四面云山、月色江声、南山积雪等)。这些景区博采全国各地园林艺术风格而建,使山庄成为中国各地胜景的缩影。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和山岳区。其中山岳约占全园面积4/5,平原约为1/5。平原中湖泊占一半。宫殿区有正宫、松鹤斋、东宫和万壑松风等建筑群。正宫有九进院落,主殿为"澹泊敬诚"殿,全部由楠木建成。松鹤斋在正宫东,有七进院落。万壑松风在松鹤斋之北,为乾隆幼时读书处,由6幢大小不同的建筑错落布置。东宫在松鹤斋以东,已毁于火,除"卷阿胜境"殿外,仅存基址。湖泊区在宫殿区北部,是山庄的风景重点,72景中有31景在湖区,其中"月色江声"、"如意洲"是皇帝饮宴和会客之所;金山亭和烟雨楼是眺望风景之处。平原区的试马埭是表演摔跤和赛马的地方。万树园建有蒙古包,乾隆在此宴请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节。平原西侧有文律阁,为仿宁波天一阁之建筑,曾藏《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各一部。山岳区的"锤峰落照"、"南山积雪"、"四面云山"分别有3座亭,控制山庄北、西北、西三面山区。山庄的东面、北面有承德外八庙,为仿*、新疆一些著名寺院的形制而建。是清代喇嘛教的中心之一。
所谓“木兰”,本系满语,汉语之意为“哨鹿”,亦即捕鹿。由于一般情况下是在每年的七、八月间进行,故又称“秋狝”(古代指秋天打猎为狝,如秋狝。称春天打猎为搜,夏天打猎苗,冬天打猎为狩)。为了举行“木兰秋狝”,清*还专门在内蒙古昭乌达盟、卓索图盟、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蒙古四旗的接壤处设置了木兰围场。这里林木葱郁,水草茂盛,故群兽容易聚以繁殖。围场的范围相当大,东西、南北各相距约三百里,总面积达一万多平方公里。其间又根据不同的地形和兽类分布,分为六七十个小型围区,每次行围若干区不等。为了便于进行木兰秋狝,清*还从康熙四十一年(1702)开始,在北京至围场的沿途设置了许多行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热河行宫,又称为避暑山庄。康、乾时期,由于皇帝经常去山庄避暑,因而热河行宫也就成了一个重要的*中心。
当年康熙帝之所以决定每年秋天在木兰举行行围活动,并非为了狩猎娱乐,而是具有重大的*、军事意义。这一点,从康熙设置木兰围场的时间上也可以看出,当时正是平定漠北蒙古之时。通过行围活动,不仅可以使八旗官兵既习骑射,又习劳苦,用以保持八旗官兵传统的骁勇善战和醇朴刻苦的本色,抵御骄奢颓废等恶习的侵蚀,做到安不忘危、常备不懈。同时,皇帝可以借每年的木兰行围,在那里定期接见蒙古各部的王公贵族,以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满蒙关系,加强对漠南、漠北、漠西蒙古三大部的管理,这对于北方边防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所以说,木兰围场之选定在内蒙,并不单纯是因为那里地形好、兽类多的缘故。
嘉庆重视“木兰秋狝”,首先是因为它是康熙二十年(1681)后形成的一项*制度,也是一种大典。
雍正皇帝在位时期,虽然因种种原因没有举行木兰行围活动,但一再强调要在“适宜”的时候举行“秋狝”之礼。乾隆帝对于秋狝大典相当重视,自乾隆六年到乾隆五十六年,秋狝次数达四十次之多。嘉庆曾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随驾进驻避暑山庄和进行木兰行围,因此对木兰秋狝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嘉庆即位后,最初的三年是太上皇训政时期,且因乾隆年事已高而未有行围,只于每年的五月至*月侍奉太上皇前往山庄避暑。嘉庆四年亲政后,又由于“教事”相当紧张,仍顾不上木兰秋狝。 直到嘉庆七年(1802)七月形势稍有好转后,他才第一次正式举行秋狝大典,并且郑重其事,发布上谕作了一番解释说:“秋狝大典,为我朝家法相传,所以肄武习劳,怀柔藩部者,意至深远。我皇考临御六十余年,于木兰行围之先,驻跸避暑山庄,岁以为常,敕几勤政之暇,款洽蒙古外藩,垂为令典。是避暑山庄,实为皇祖皇考在天灵爽式凭之地。朕祗承鸿绪,不敢稍自暇逸,特于今秋涓吉启銮,举行秋狝,实本继志之承。若以山庄为从事游览,则京师宫馆池篽,岂不较此间更为清适,而必跋涉道途,冲履泥淖,远临驻跸乎?朕之敬遵成法,不敢偷安,必欲前来山庄之忱悃,皇考实鉴临之,是以清跸才停,捷书已至,眷佑所昭,如响斯应。朕披览奏函,瞻依居处,不觉声泪俱下。”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2 13:10
主要是清朝统治者认为自己是从马背上得来的天下,让子弟都不要荒废了武艺和这股子精神。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2 13:09
木兰秋狝(xiǎn) 清代皇帝每年秋天到木兰围场(在今河北省围场县境)巡视习武,行围狩猎。这是清代帝王演练骑射的一种方式。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始,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乾隆五十五年(1790)建成。以后,清代帝王每年夏季都到承德避暑山庄避暑并处理朝政,直到秋狝之后再返回北京。清代帝王秋狝木兰时,往往还要会聚蒙古各部王公,以笼络蒙古上层贵族。木兰围场在承德避暑山庄北,林深菁密,水草茂盛,是极好的狩猎之地。避暑山庄,又名热河行宫、承德离宫,位于承德市区北部,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离宫别苑。占地560"万平方米。有康熙用三字题名的36景(如意洲、烟雨楼等)和乾隆用四字题名的36景(如锤峰落照、梨花伴月、四面云山、月色江声、南山积雪等)。这些景区博采全国各地园林艺术风格而建,使山庄成为中国各地胜景的缩影。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和山岳区。其中山岳约占全园面积4/5,平原约为1/5。平原中湖泊占一半。宫殿区有正宫、松鹤斋、东宫和万壑松风等建筑群。正宫有九进院落,主殿为"澹泊敬诚"殿,全部由楠木建成。松鹤斋在正宫东,有七进院落。万壑松风在松鹤斋之北,为乾隆幼时读书处,由6幢大小不同的建筑错落布置。东宫在松鹤斋以东,已毁于火,除"卷阿胜境"殿外,仅存基址。湖泊区在宫殿区北部,是山庄的风景重点,72景中有31景在湖区,其中"月色江声"、"如意洲"是皇帝饮宴和会客之所;金山亭和烟雨楼是眺望风景之处。平原区的试马埭是表演摔跤和赛马的地方。万树园建有蒙古包,乾隆在此宴请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节。平原西侧有文律阁,为仿宁波天一阁之建筑,曾藏《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各一部。山岳区的"锤峰落照"、"南山积雪"、"四面云山"分别有3座亭,控制山庄北、西北、西三面山区。山庄的东面、北面有承德外八庙,为仿*、新疆一些著名寺院的形制而建。是清代喇嘛教的中心之一。
所谓“木兰”,本系满语,汉语之意为“哨鹿”,亦即捕鹿。由于一般情况下是在每年的七、八月间进行,故又称“秋狝”(古代指秋天打猎为狝,如秋狝。称春天打猎为搜,夏天打猎苗,冬天打猎为狩)。为了举行“木兰秋狝”,清*还专门在内蒙古昭乌达盟、卓索图盟、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蒙古四旗的接壤处设置了木兰围场。这里林木葱郁,水草茂盛,故群兽容易聚以繁殖。围场的范围相当大,东西、南北各相距约三百里,总面积达一万多平方公里。其间又根据不同的地形和兽类分布,分为六七十个小型围区,每次行围若干区不等。为了便于进行木兰秋狝,清*还从康熙四十一年(1702)开始,在北京至围场的沿途设置了许多行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热河行宫,又称为避暑山庄。康、乾时期,由于皇帝经常去山庄避暑,因而热河行宫也就成了一个重要的*中心。
当年康熙帝之所以决定每年秋天在木兰举行行围活动,并非为了狩猎娱乐,而是具有重大的*、军事意义。这一点,从康熙设置木兰围场的时间上也可以看出,当时正是平定漠北蒙古之时。通过行围活动,不仅可以使八旗官兵既习骑射,又习劳苦,用以保持八旗官兵传统的骁勇善战和醇朴刻苦的本色,抵御骄奢颓废等恶习的侵蚀,做到安不忘危、常备不懈。同时,皇帝可以借每年的木兰行围,在那里定期接见蒙古各部的王公贵族,以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满蒙关系,加强对漠南、漠北、漠西蒙古三大部的管理,这对于北方边防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所以说,木兰围场之选定在内蒙,并不单纯是因为那里地形好、兽类多的缘故。
嘉庆重视“木兰秋狝”,首先是因为它是康熙二十年(1681)后形成的一项*制度,也是一种大典。
雍正皇帝在位时期,虽然因种种原因没有举行木兰行围活动,但一再强调要在“适宜”的时候举行“秋狝”之礼。乾隆帝对于秋狝大典相当重视,自乾隆六年到乾隆五十六年,秋狝次数达四十次之多。嘉庆曾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随驾进驻避暑山庄和进行木兰行围,因此对木兰秋狝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嘉庆即位后,最初的三年是太上皇训政时期,且因乾隆年事已高而未有行围,只于每年的五月至*月侍奉太上皇前往山庄避暑。嘉庆四年亲政后,又由于“教事”相当紧张,仍顾不上木兰秋狝。 直到嘉庆七年(1802)七月形势稍有好转后,他才第一次正式举行秋狝大典,并且郑重其事,发布上谕作了一番解释说:“秋狝大典,为我朝家法相传,所以肄武习劳,怀柔藩部者,意至深远。我皇考临御六十余年,于木兰行围之先,驻跸避暑山庄,岁以为常,敕几勤政之暇,款洽蒙古外藩,垂为令典。是避暑山庄,实为皇祖皇考在天灵爽式凭之地。朕祗承鸿绪,不敢稍自暇逸,特于今秋涓吉启銮,举行秋狝,实本继志之承。若以山庄为从事游览,则京师宫馆池篽,岂不较此间更为清适,而必跋涉道途,冲履泥淖,远临驻跸乎?朕之敬遵成法,不敢偷安,必欲前来山庄之忱悃,皇考实鉴临之,是以清跸才停,捷书已至,眷佑所昭,如响斯应。朕披览奏函,瞻依居处,不觉声泪俱下。”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2 13:10
主要是清朝统治者认为自己是从马背上得来的天下,让子弟都不要荒废了武艺和这股子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