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3 01:1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6 06:15
中国嘉德香港2016秋拍中国书画部份,将于11月28日在香港JW万豪酒店宴会厅举行,中国近现代书画此番将呈现逾三百件名家杰作。有赖中国嘉德多年耕耘及日渐成熟的全球网路,多个重要来源的名家画作此季集中呈现,焦点如:张大千七十年代泼墨巨制《远浦归帆》,法国外交官家族旧藏傅抱石《兰亭雅集》。古香斋藏二十世纪名家书画,唐德刚教授私人珍藏 ,简又文先生藏岭南早期精作等等佳作纷呈,大多均为首度于拍场现身。
重点拍品
张大千(1899-1983) 远浦归帆 镜心 设色纸本 1972年 88.5 x 209 cm
此幅为张大千七十年代泼墨巨制,尺幅硕大,极为罕见。作为大千生平最重要的展览之一,1972年11月,张大千四十年回顾展在旧金山砥昂博物馆举行。是时大千已去国二十年,但展览的轰动和老友相聚,为大千带来莫大慰藉。
此幅写赠上款人楼海云,为张大千在八德园的大师傅,烧得一手好菜,追随大千七年之久。后因董浩云在纽约金融区开设四海餐厅力邀其任主厨,大千方慷慨礼让。
展览期间,楼氏从纽约赶赴旧金山捧场。此后一连十日,居住在大千位于旧金山的居所环荜庵。两位老友日夕纵谈笑乐,大千遂为之泼墨挥毫,成此精彩绝伦的巨作。大千作此巨幅时,年逾古稀,却似乎全无力有不逮之迹,可见画家所费体力与心力。其时,限于目力及健康状况,大千于泼彩泼墨外,多写意之作,以苍劲老辣的气魄取胜,鲜见早年细腻面貌。而此作基本上回归到传统山水意境,于雄浑的巨幅山水中,再现传统皴擦笔法与深厚的古典功力,老笔披纷,大开大阖,实属罕见。大千亦颇为自得,自题此幅亦二三年来所未有,观此幅确知所言非虚。
法国外交官家族旧藏
傅抱石《兰亭雅集》 兰亭雅集 镜心 设色纸本 1945年 34.5 x 40 cm
此幅为法国外交官家族旧藏,其得自时任法国驻华外交官田友仁(Mr. Hugues Jean de Dianous,1914-2008)。田氏于法国里昂长大,在当地圣约瑟夫天主教中学与现藏家父亲有同窗之谊。田氏于1945年赴华,任使馆三等秘书,驻节战时陪都重庆。而精研理科的昔日同窗则进入航空航天领域。田友仁远泊他乡,所到之处必与友人鸿雁往还互述近况,以解思乡之情。两家得空时即于巴黎相聚,情谊非常 。田氏亦为挚友幼子教父,而现藏家作为晚辈,承其衣钵,常和精通二十多种语言的田氏请教古埃及及拉丁语,受益颇多。
田友仁对汉学与中国文化有深入研究,对傅抱石艺术激赏不已,存世所见傅抱石写赠田友仁之作均为经意佳作。本幅作于乙酉1945年,写兰亭雅集。尺幅虽小,然方寸天地间人物多达三十余人,造型神态各异,引壶殇而互酌。从列座两岸的近景及扩及后方林荫间的朱红亭子,造化万千,极尽精微之妙,细赏让人拍案叫绝。同年岁暮傅抱石亦作有一本同尺寸同构图兰亭雅集,后题赠田友仁妻子爱明夫人。此本作于同年九月初十,为同题材所见较早的一本,或为兰亭题材的滥觞。
古香斋藏二十世纪名家书画
张大千(1899-1983) 纱丽仕女 镜心 设色纸本 1950年 104 x 50 cm
古香斋藏二十世纪名家书画三十件,其中以多幅张大千作品尤为瞩目,如张大千致冯璧池《纱丽仕女》,即为难得一见的五十年代工笔仕女精绝之作,此幅乃大千1950年于印度写寄爱徒冯璧池。 冯璧池(1916-2009),广东凤城人,曾居上海、香港及美国加州。璧池女士先后随沈厚韶、李凤公及黄君璧习画,1948于香港拜大千为师,潜心修习,所作山水、人物及花鸟尽得大风堂神韵。大千每每途径或居留香港,弟子璧池常伴老师左右,照顾起居,代劳琐事。
此幅《纱丽仕女》作于印度大吉岭。张大千1950年初于印度新德里画展结束后,北上大吉岭,发现民风淳朴,环境清幽,遂与妻儿定居于此,前后六个多月。大千曾说:在大吉岭时期,是我画多、诗多、工作精神最旺盛的阶段,目力当时最佳,绘的也多精细工笔这一时期可谓大千在敦煌之后又一次创作的高峰。此幅构图简洁,敷色醇厚。与早期工笔仕女相较,更多沉着。此幅在典型的张氏仕女造型之外,特加绘印度纱丽,凸显异域风情,益显飘逸出尘。背景辅以灌木砾石,显见印度北部山区地貌,亦可看出大千对写生的重视。
林风眠(1900-1991) 游园 镜心 设色纸本 1983年 67.2 68cm
1983年年初,林风眠回到女儿蒂娜在巴西的家,和家人共度温情时光,这是他第四次到巴西,也是最长的一次,大约6个月。据林风眠外孙回忆,这次他带了纸笔和印章,并在家中创作了很多画。此幅《游园》约略作于这个时期。整体画面明亮温柔,能感知画家彼时是放松和愉悦的状态,是林风眠笔下并不多见的温暖时光。
此幅写两位女子游园途中,以简洁流畅的线条勾勒出传统中国仕女的古典优雅,置身于古典园林的回廊之中,背景是浓郁的花荫,空气中的光感流淌在花荫间,映照在回廊里。林氏以方形构图见长,此幅巧妙地安排了仕女、回廊、树干、繁花之间的结构关系,同时散发出浓郁的东方气息。
1989年,为林风眠庆祝90寿辰,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特选取1937年至1989年的彩墨作品为其举办回顾展,此幅《游园》即为当时的展览作品。这次展览的作品为林风眠亲自选定,足见此幅在画家本人心目中的地位。
唐德刚教授私人珍藏
沈尹默(1883-1971) 《珊瑚坝迎候吴开先感赋诗》卷手卷 水墨纸本 1943年22.3 164 cm
引首:22.3 121 cm 后跋:22.3 75 cm 说明:附吴开先持赠此卷与爱女昭文名片一枚。
此季我们很荣幸地将呈现唐德刚教授私人珍藏,这批收藏兼具文学艺术与历史文献的多重价值,为难得一见的首度公开。唐德刚教授(1920-2009),安徽合肥人,著名历史学家,长期从事历史研究与教学,并对口述历史的发展贡献良多。著有《李宗仁回忆录》、《顾维钧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晚清七十年》和《张学良口述历史》等等。
唐德刚教授的收藏有一大部分源自其岳丈吴开先(18991990)。吴氏字启人,上海人,*重臣。抗战爆发后,随**撤往重庆,出任军事委员会第六部第一组组长、**党部组织部副*。担任上海敌后工作统一委员会执行常委兼*长,全面负责上海的党、政、军、团地下抗日工作。吴开先最为人所知的当是抗战时期,在上海为争取团结各界人士,肃清日伪汉奸,揭露汪精卫投降*真面目,做了大量工作。期间更被汪精卫之特工拘留于非尔路七十六号,屡次求死不得,堪为抗日陷敌未死的幸存烈士。
1943年4月,吴开先被日军以专机运送至广州湾释放,辗转逃还重庆。在重庆珊瑚坝机场一下飞机,亲朋云集,欢声载道。党内外诗人墨客自于右任以次,洪兰友、杨千里、程中行、叶元龙、程潜、乔大壮、潘伯鹰、梁寒操联席庆功酬唱,佳作集至廿余首,遂复由沈尹默以小字录成长卷。此卷可谓文学、历史、书法三美并具,唐德刚先生在《珊瑚坝迎候吴开先感赋诗史释》中阐明此卷所涉史实,并称其为中国近代史上不朽的文学佳构,确为中肯的史家洞见。
简又文先生藏岭南早期精作
吕寿琨(1919-1975) 宋王台 镜心 设色纸本 1956年 21.5 x 47.5 cm
吕寿琨于1948年移居香港,1949年任职香港油麻地小*司稽查员。由于他在码头工作,每天有机会观察香港的群山和海港,故此,吕先生在其一生中,经常到处写生,在五十年代末开始,便写了大量香港风景的作品,创作了一系列香港风景的水墨画。此幅宋王台绘于1956年,正处于他对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实验期。此画写的宋王台原址位于九龙湾西岸的圣山,画中工人正忙于切割巨岩和准备搬运工作。宋王台后方的名胜珓杯石形态奇特,是日治时期爆破后的满目疮痍。珓杯石下列小屋以简笔处理,浸入立体派几何的造型。全幅赋色极为大胆,橘子的色调带出夕阳黄昏之情境。题跋又提及沧桑百变、盛衰兴亡。吕先生触景寄怀之情之志,无疑让人联想到当时香港年轻人间流行的思潮,就是有着建设国家的使命感,那份爱国之情,尽显于画中。
此画另有两边跋,一是吕先生之父吕灿铭的题跋;另一个是吕先生自题,交代了此画为吕先生于1957年在香港英国文化协会图书馆举行的个展中的一幅画作。后又题又文仁丈先生见而爱之,敬以奉贻。简又文先生对此画见而爱之,无不有因。宋王台是香港重要的历史遗迹,迁址到九龙城的宋王台花园后,立有一石碑刻《九龙宋皇台遗址碑记》,即为简氏族于1957年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