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3 02:5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6 00:59
1、外资近代史
回顾历史,无论是*还是自愿,中国保险市场的大门早已打开。
鸦片战争前,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开始对中国进行通商贸易及经济侵略。英国利用东印度公司,开始往中国贩卖鸦片,但由于海路运输,风大浪大,需要保险兜底。
于是,1805年,英国在广州成立了一家保险公司——谏当保安行。讽刺的是,这也是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保险机构。
很快,西方列强也陆续效仿,开始在中国沿海口岸城市安营扎寨。由于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庇护,外资保险一度垄断了中国的保险市场。一方面对华商投保者进行*,一方面肆意抬高保费,牟取暴利,甚至发生意外时,曲解条款,蛮横拒赔!
在此环境下,痛定思痛,1875年,李鸿章创立了保险招商局,这是中国首家自办的保险企业。在其影响下,国内多家华人创立的保险公司相继成立:
在香港的有1877年成立的安泰保险公司,
1880年成立的常安保险公司,
1881年成立的万安保险公司,
1899年成立的宜安水火保险公司,
至此,中国保险与外资保险开始分庭抗礼。
各家保险公司开始在报纸上刊登广告,保险让价、保险打折等字眼,足以说明当时的竞争极其激烈。
而后,到了*时期,由于时局动荡,保险业出现各种乱象:
一些保险公司开始允许赊账或打欠条买保险,
另一边,受灾户又经常联合起来状告保险公司,称其对待赔款毫无诚意,一拖再拖......
在此背景下,无论外资还是中资保险公司,倒闭了一批又一批。
2、外资现代史
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整治混乱的保险业。一边国有注资,扶持创建自己的险企,比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也就是现在的人保。另一边对外资保险进行严格管控、废除特权。
于是,至1956年左右,外资保险纷纷撤走,这给了中国保险业很大发挥空间。尔后,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相继诞生,但由于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经营模式单一,保险主要靠银行网点代卖,没有人积极推销,也没有人主动购买,保险行业一直不温不火。
所谓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为盘活市场,起到鲇鱼效应,国家再度引进外资保险。
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经批准在上海设立分公司,经营人寿保险和财产保险业务,
当西装革履的友邦保险营销员们出现在上海街头,很快引起轩然大波,走街串巷、登门拜访卖保险的方式,迅速冲击了中国保险市场。大家开始纷纷效仿这种代理人制度,并沿用至今。保险市场开始重新迸发活力,看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其他国家又开始跃跃欲试。
但今非昔比,不仅要引入“活水”,也要过滤“污水”。为了规范市场,保护国内刚刚起步的保险市场经济,外资险企要想在中国境内开设保险公司,需要受到强监管。
比如,地域*,
只能在上海、广州、大连、深圳、佛山等城市开设分公司,或者合资公司。除此之外,至少需要有30年以上的连续经营历史,且独注册资本不能少于人民币2亿元……等等一系列的*条件。
当然,经过重重筛选,能够成立的外资保险公司,在经营上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国民不同,国情也不同,外资原有的险种产品以及数据经验,在中国境内并没起到很好的作用。总之,这个时间段的外资险企,由于“水土不服”,竞争力并不大。
3、与中国保险的竞争
随着中国开放程度加深,外资保险的*已逐步放开。据银*最新公布,
2019年12月6日起,将外资人身险公司外方股比放宽至51%,并取消外资保险机构设立前需开设2年代表处的要求。
这意味着,无论中资还是外资保险,业务范围以及许可条件趋于一致,一碗水端平。
就目前的国内市场来说,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毕竟是横向竞争,彼此还留有余地。但此次外资保险卷土重来,势必做了诸多准备,不可避免,竞争将会越来越白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