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2 19: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8 01:56
当体内细胞外液的钠浓度降低,呈现出低渗状态时,机体开始采取一系列自我调节机制。首先,为了维持水分平衡,机体会减少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促使体内水分排出,同时增加醛固酮的分泌,以帮助保留钠离子,防止进一步脱水。这个过程中,组织间液会部分地流入血液循环,以补充血容量,保持血液的正常循环。
然而,如果钠盐丢失过多,即使组织间液的补充不足以完全抵消失盐的影响,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会持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体液会从细胞外向细胞内转移,导致血容量和组织间液明显减少,从而引发低血容量性休克。这种休克主要是由于钠离子大量丢失引发的,医学上称为低钠性休克。
在低钠性休克状态下,肾的功能受到影响,肾血流量和滤过率会下降,尿液生成减少,甚至可能出现无尿的情况。这种生理变化会对身体的正常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必须及时纠正钠盐失衡,以防止进一步的健康问题。
水和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钠,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机体减少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使水在肾小管内的再吸收减少,尿量排出增多,以提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但细胞外液量反更减少。组织间液进入血液血环,虽能部分地补偿血容量,但使组织间液的减少更超过血浆的减少。面临循环血量的明显减少,机体将不再顾及到渗透压而尽量保持血容量。肾素-醛固酮系统兴奋,使肾减少排钠,Cl-和水的再吸收增加。故尿中氯化钠含量明显降低。血容量下降又会刺激垂体后叶,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水再吸收增加,导致少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