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3 17:1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1 16:42
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作为防御战役,其基本指导思想是坚守阵地与反击行动相结合。这意在提高防御活力,使防御行动更具生命力。战役在敌我装备差距大、中*队补给困难、人员减少、部队疲劳的情况下,能阻击敌人80多天,歼敌近8万人,敌人平均每天前进不到一公里半,这得益于在防御中不仅依托有利地形和工事顽强抗击敌人,还及时发起反冲击和反突击,给予敌人有力打击。尽管未能彻底粉碎敌人进攻,但反突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实践证明,为了使反突击起到决定性作用,必须形成强有力的拳头,迅速歼灭敌主要进攻集团翼侧的重要集团,随后向敌主要进攻集团的侧后实施有力突击。在敌人装备优势下,要歼灭当面之敌,需切断敌退路,分割快歼,避免敌人合力突围。
在抗击优势装备之敌时,需要实施大纵深的设防和前轻后重的部署,以增加防御的弹性和韧性,增强防御的稳定性。由于在装备相差悬殊的情况下,防御阵地被突破的可能性较大,特别是在仓促转入防御时,阵地工事薄弱,防御部队生存受到威胁。大纵深设防便于在部分阵地或地带被突破后制止敌人继续发展,同时以反冲击或反突击恢复失地。前轻后重的部署兵力,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掌握较大预备队,灵活打击敌人。在战役开始时,志愿军着眼于以反突击粉碎敌人进攻,只构筑了一道防御地带的阵地。实践证明,准备不足,因此在战役第二阶段设置了两道防御阵地,增强了防御稳定性,使防御作战坚持两个月。志愿军始终坚持前轻后重的原则,调整兵力部署以适应战场变化,有效减少伤亡并歼灭敌军。
灵活机动的指挥是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在对优势装备之敌的防御作战中尤为重要。在战役发展过程中,抓住关键节点,如察觉敌人全线反扑的企图后,立即组织坚守防御,并准备以反突击粉碎敌人进攻;在纵深作战不顺利时,立即停止反突击,根据敌我情况转入机动防御。这种灵活机动的指挥,使志愿军在被动中争取主动,为战略预备队的调动赢得了时间。事前制定周密计划,对敌我情况分析,预设多种方案,以便在出现复杂情况时,能及时采取适当措施。这不仅提高了作战效率,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困难挑战时的智慧与决心。
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Fourth Campaign in War to Resist U.S. Aggression and Aid Korea),是1951年1月25日~4月2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为制止美国为首的“联合*”及其指挥的南朝鲜(韩国)军发动的攻势,争取时间掩护后续兵团到达,进行反击准备,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的防御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