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04:5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4:53
毛遂自荐 《庄子·山木》中有一则寓言故事,说得是: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大意是说,阳子到了宋国,投宿旅店,这位店主有妾二人,一个貌美,一个貌丑。他喜欢貌丑者而疏远貌美者。阳子感到奇怪,问他是何原故。得到的回答是:美妾以为美,并以美自傲,心里丑,美也不美了。丑妾坦然面对自己的丑,心灵健康,丑也不丑了。阳子对此不解之惑,正是世俗对于美丑的普遍看法,说明美不只在外表,只有人的内在精神之美能够克服、压倒外在形体的丑,所谓“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内在的品质决定了审美观、价值观。尼采认为美是生命力的彰显,是人的自我肯定。他在《偶像的黄昏》中说:“没有什么比衰退的人更丑了。”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相学中指看相不能只看相貌,更重要的是要考察品德操行,即相心与相德。《纯阳相法》曰:"任是不扬(貌丑)难录取。"其注:"胡僧云:休嫌貌不扬,白璧璞中藏。诚能知美中有恶,恶中有美,相术不减姑布子卿矣。"即是说高明的相士并不以貌取人,而是善于发现璞中之璧。《鬼谷子相辨微芒》亦曰:"执形而论相,管中窥豹也。不离形,不拘法,视于无形,听于无声,其相之善者也。"《韩非子·显学》曰:"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所言孔子以貌人自嗟失误之事,后世相学家常引为相形必须同时相德的例证。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4:53
毛遂自荐 《庄子·山木》中有一则寓言故事,说得是: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大意是说,阳子到了宋国,投宿旅店,这位店主有妾二人,一个貌美,一个貌丑。他喜欢貌丑者而疏远貌美者。阳子感到奇怪,问他是何原故。得到的回答是:美妾以为美,并以美自傲,心里丑,美也不美了。丑妾坦然面对自己的丑,心灵健康,丑也不丑了。阳子对此不解之惑,正是世俗对于美丑的普遍看法,说明美不只在外表,只有人的内在精神之美能够克服、压倒外在形体的丑,所谓“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内在的品质决定了审美观、价值观。尼采认为美是生命力的彰显,是人的自我肯定。他在《偶像的黄昏》中说:“没有什么比衰退的人更丑了。”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相学中指看相不能只看相貌,更重要的是要考察品德操行,即相心与相德。《纯阳相法》曰:"任是不扬(貌丑)难录取。"其注:"胡僧云:休嫌貌不扬,白璧璞中藏。诚能知美中有恶,恶中有美,相术不减姑布子卿矣。"即是说高明的相士并不以貌取人,而是善于发现璞中之璧。《鬼谷子相辨微芒》亦曰:"执形而论相,管中窥豹也。不离形,不拘法,视于无形,听于无声,其相之善者也。"《韩非子·显学》曰:"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所言孔子以貌人自嗟失误之事,后世相学家常引为相形必须同时相德的例证。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4:53
毛遂自荐 《庄子·山木》中有一则寓言故事,说得是: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大意是说,阳子到了宋国,投宿旅店,这位店主有妾二人,一个貌美,一个貌丑。他喜欢貌丑者而疏远貌美者。阳子感到奇怪,问他是何原故。得到的回答是:美妾以为美,并以美自傲,心里丑,美也不美了。丑妾坦然面对自己的丑,心灵健康,丑也不丑了。阳子对此不解之惑,正是世俗对于美丑的普遍看法,说明美不只在外表,只有人的内在精神之美能够克服、压倒外在形体的丑,所谓“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内在的品质决定了审美观、价值观。尼采认为美是生命力的彰显,是人的自我肯定。他在《偶像的黄昏》中说:“没有什么比衰退的人更丑了。”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相学中指看相不能只看相貌,更重要的是要考察品德操行,即相心与相德。《纯阳相法》曰:"任是不扬(貌丑)难录取。"其注:"胡僧云:休嫌貌不扬,白璧璞中藏。诚能知美中有恶,恶中有美,相术不减姑布子卿矣。"即是说高明的相士并不以貌取人,而是善于发现璞中之璧。《鬼谷子相辨微芒》亦曰:"执形而论相,管中窥豹也。不离形,不拘法,视于无形,听于无声,其相之善者也。"《韩非子·显学》曰:"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所言孔子以貌人自嗟失误之事,后世相学家常引为相形必须同时相德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