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7 16:1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6 06:27
清代时期,以木活字技术排印的书籍被称作《聚珍版程式》。这项工艺在编印《四库全书》中的珍本时尤为突出,因其模仿宋代的活字版式,雕琢出了25万余枚木单字。清高宗乾隆帝认为原名称不够文雅,因此将其改称为“聚珍版”。每一部以此法印刷的书籍,首页上方都会印有高宗的十韵题诗,而在首页首行下方则可见“武英殿聚珍版”的标识,因此这些书籍又被称为武英殿聚珍版书。
四库总目提要中记载,金简负责此项工程,由于刻印工作繁重,他提出采用活字排印以提高效率。乾隆帝批准了他的建议,并给予了赞赏的称号,以此彰显其智慧。三年间,聚珍版书籍广为流传,深受世人喜爱。金简本人还撰写了《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详细记录了印刷过程,此书成为宝贵的文献资料。
聚珍版的影响力远超,各地纷纷效仿,其中14个省份广泛采用木活字印刷,以诗文集为常见。例如,绍兴府、常州府、徽州府等地的众多家谱中,有七八成为木活字版本。在整个中国古代印刷技术中,木活字印刷仅次于雕版印刷,展现出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聚珍版”即活字本。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修《四库全书》时,因种类繁多,耗费巨大,主管刻书事务的大臣金简乃建议刻制枣木活字摆印书籍。乾隆准其所请,并改“活字”名为“聚珍”。为此,制成大小活字25万余枚,既经济又简便,事半而功倍。中华书局创制仿宋体铅字,排印书籍称“聚珍仿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