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7 14:4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06:15
朱既明,曾用英文名Chu Chi-ming。1917年9月12日(农历7月26日)生于江苏宜兴县城。自幼家境清贫,其祖父读书仕进无成,自学中医为亲友治病,一生贫困。其父年幼失学,随其祖父学中医,并曾在上海医院中见习西医半年,以后全凭刻苦自修,终于成为家乡小有名气的医生。其父亲秉性温和,也是祖父思想的忠实继承者,晚年自号“安贫”,又自称“医匠”。朱既明从小刻苦奋发,锐意进取,以读书救国。1931年他在原籍读完初中。
1939年朱既明毕业后随上海医学院迁昆明,与卫生科的同事一起到离昆明不远的曲靖县开办“卫生实验区”作为学生实习的场所,同时在黄子方教授的领导下创办《中华健康杂志》。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农村卫生和杂志编辑工作。1940年他接触了一个病兵医院。该院约收容一二百名以抗日名义被抓来的壮丁,由于饥饿和*而病倒。他们躺在一个庙宇大殿的稻草里,衣衫褴褛,长满虱子,或骨瘦如柴,或浮肿溃烂,天井和厕所里横七竖八地倒卧着几个赤裸的尸体。他和同事们为病兵募捐了几百条毯子,送豆浆给他们改善营养,但不久发现毯子被官长收去,豆浆被勤务兵拿走。在事实教育下朱既明对*产生了极大的反感,但又看不到别的出路。于是萌生了不如学一门科学独善其身的想法。此时黄子方因胃癌病故,他通过老师应元岳的介绍,进入昆明汤飞凡主持的*防疫处从事生物制品工作,并开始研究微生物学,直到1945年为止。
1951至1955年他任*生物制品研究所主任技师、第二研究室主任兼检定科长。其间1951~1952年借调负责生物制品检定所建所工作。这虽然有违其从事科研的初衷,但他欣然承担。在这段时间内,他又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生物制品制造与检定规程》,举办了两期生物制品人员训练班。训练班课程中除生物制品和微生物学免疫学外,还安排了较多课时的生物化学和统计学,这在当时也是一个创举。至今各生物制品所里相当一部分骨干是从这两期训练班出身的。
1955至1963年朱既明奉调到卫生*春生物制品研究所任副所长、兼病毒研究室主任。当时长春所是从日伪接管过来的单位,中层骨干大部是解放区招收的知识青年,工作热情很高,但文化技术水平较差。到1950年代中期,该所明显落后于其他生物制品所,迫切需要提高技术水平,改变生产面貌,建立科研基础,这任务比建立检定所更为艰巨。朱既明觉得自己义不容辞,知难而进。不但完成上述任务,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他领导的科研工作,如甲2型流感病毒和伽玛抑制素的发现、小儿腺病毒肺炎的研究、高度减毒麻疹活疫苗的研制成功,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在工作中他培养了一批科技与生产管理干部,自己也积累了领导生产与同时抓科研的可贵经验。
1963年他奉调回京任中国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副所长;1981~1983年任病毒学研究所所长。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1984年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科技顾问。1985年,任《病毒学报》主编、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兼生物制品分委员会主任委员。1987~1998年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1968至1984年他领导流感病毒变异的研究,先后发现甲3型和新甲1型流感病毒,并首次发现自然界大量存在甲型流感病毒的温度敏感的减毒株。1981~1988年参与领导乙型肝炎哺乳动物细胞基因工程疫苗研究。1984~1993年领导以痘苗病毒为载体的多价活疫苗研究。1997年被授予美国微生物学会名誉会员称号。
朱既明自1950年归国后,历次调任几个单位担任领导工作,担任这些职务虽有违他自己从事科研的初衷,但他面对任命均觉得自己是义不容辞而欣然接受,并以满腔热情投身于所负责的工作。1998年1月6日因患膀胱癌于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