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制作工艺历史及发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8 10:1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8 10:32
清代标志着武夷茶的兴盛,从绿茶转型至乌龙茶的历史进程始于清初。
在清代初期,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开始显现。据记载,清初的崇安县令殷应寅曾邀请黄山僧侣制作松罗茶,这是一种精细的炒青绿茶工艺。然而,由于产量的增加,松罗茶的精细制作方法无法满足需求,出现了粗制滥造的情况。周亮工在福建任职期间的描述,揭示了这种初期的制作混乱,可能是过度炒制和堆积导致的茶品质量问题。
到了清康熙后期,经过反复探索,武夷茶逐渐形成了新型的岩茶制作工艺,即乌龙茶工艺。这一转变在释超全的《武夷茶歌》和《安溪茶歌》中有所体现,他描述的制茶工艺强调了先炒后焙的特点,与绿茶和红茶的制作方法有显著区别,标志着乌龙茶的雏形已经出现。
王草堂的《茶说》和陆廷灿的《续茶经》进一步详细记录了乌龙茶制作工艺,包括晒青、摊晾、炒焙的过程,这些都属于乌龙茶的传统技术。茶界普遍认可乌龙茶起源于武夷山,吴觉农、程启坤和张天福等权威人士的论述都证实了这一点。
功夫茶,作为乌龙茶品饮艺术,也源于武夷山。当时,珍贵的武夷岩茶数量有限,品饮时极其讲究,形成了独特的品茗技巧,如袁枚在游历武夷山时所描述的精细品饮过程。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品饮方式传播至漳泉、潮汕等地,逐渐发展为特色的潮汕功夫茶。
清代,武夷茶的繁荣得益于工艺的改进和市场的扩大。岩茶工艺的完善使得武夷茶在国内外广受欢迎,贸易兴盛,推动了茶业的繁荣,如《崇安县新志》所记载的茶叶产量和价格的显著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