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08:3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3:27
自从1946年研制成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以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握历了几
代的变化:
(一)第一代(1949一1956)
特点:电子管计算机体系确立时代,器件采用其空电子管。
基本技术:提出程序存贮方式,采用二进制码,考虑自动运算控制方式,发明变址寄存器,研制各种存贮器,确立程序设计概念等一系列计算机技术基础。
(二)第二代(1956~1962)—1948年发明晶体管。
特点:确立输入输出控制时代,器件采用半导体晶体管。
基本技术:机器稳定性提高。磁芯存贮器和各种辅助存贮器使用更为发展。采用中断观念,主要矛盾逐步转向软设备。
(三)第三代(1962~70年代)
特点:采用集成电路(每个电路片有4一100个门)和软设备系统化时代。
基本技术:以操作系就为中心,进行软备系统化研究,成果之一即为分时系挽的研制,广泛使用小型计算机。
(四)*(70年代开始)
特点:采用大面积集成电路(每个电路片有l,000个门以上),毫微秒操作速度及10亿位存贮容量。硬设备和软设备融合时代。
基本技术:硬设备不会有什么*性的技术发展,所利用的是标准的集成电路技术,只是强调机器在拮构,*、计算技术的高度利用和程序设计技巧方面有所变化。
(五)第五代
特点:模拟人类视神经控制系扰。称为“视感控器”或“空间电路计算机”。
基本技术:结构与功能和现有计算机概念完全不同,具有模拟——数字混合的机能,本身具有学习机理,能模仿人的视神经电路网工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3:27
自从1946年研制成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以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握历了几
代的变化:
(一)第一代(1949一1956)
特点:电子管计算机体系确立时代,器件采用其空电子管。
基本技术:提出程序存贮方式,采用二进制码,考虑自动运算控制方式,发明变址寄存器,研制各种存贮器,确立程序设计概念等一系列计算机技术基础。
(二)第二代(1956~1962)—1948年发明晶体管。
特点:确立输入输出控制时代,器件采用半导体晶体管。
基本技术:机器稳定性提高。磁芯存贮器和各种辅助存贮器使用更为发展。采用中断观念,主要矛盾逐步转向软设备。
(三)第三代(1962~70年代)
特点:采用集成电路(每个电路片有4一100个门)和软设备系统化时代。
基本技术:以操作系就为中心,进行软备系统化研究,成果之一即为分时系挽的研制,广泛使用小型计算机。
(四)*(70年代开始)
特点:采用大面积集成电路(每个电路片有l,000个门以上),毫微秒操作速度及10亿位存贮容量。硬设备和软设备融合时代。
基本技术:硬设备不会有什么*性的技术发展,所利用的是标准的集成电路技术,只是强调机器在拮构,*、计算技术的高度利用和程序设计技巧方面有所变化。
(五)第五代
特点:模拟人类视神经控制系扰。称为“视感控器”或“空间电路计算机”。
基本技术:结构与功能和现有计算机概念完全不同,具有模拟——数字混合的机能,本身具有学习机理,能模仿人的视神经电路网工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3:27
自从1946年研制成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以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握历了几
代的变化:
(一)第一代(1949一1956)
特点:电子管计算机体系确立时代,器件采用其空电子管。
基本技术:提出程序存贮方式,采用二进制码,考虑自动运算控制方式,发明变址寄存器,研制各种存贮器,确立程序设计概念等一系列计算机技术基础。
(二)第二代(1956~1962)—1948年发明晶体管。
特点:确立输入输出控制时代,器件采用半导体晶体管。
基本技术:机器稳定性提高。磁芯存贮器和各种辅助存贮器使用更为发展。采用中断观念,主要矛盾逐步转向软设备。
(三)第三代(1962~70年代)
特点:采用集成电路(每个电路片有4一100个门)和软设备系统化时代。
基本技术:以操作系就为中心,进行软备系统化研究,成果之一即为分时系挽的研制,广泛使用小型计算机。
(四)*(70年代开始)
特点:采用大面积集成电路(每个电路片有l,000个门以上),毫微秒操作速度及10亿位存贮容量。硬设备和软设备融合时代。
基本技术:硬设备不会有什么*性的技术发展,所利用的是标准的集成电路技术,只是强调机器在拮构,*、计算技术的高度利用和程序设计技巧方面有所变化。
(五)第五代
特点:模拟人类视神经控制系扰。称为“视感控器”或“空间电路计算机”。
基本技术:结构与功能和现有计算机概念完全不同,具有模拟——数字混合的机能,本身具有学习机理,能模仿人的视神经电路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