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与人口结构之间有没有函数关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08:4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9:31
很难,如果从纸面数据来看,印度尼西亚完全是个小巨人般的存在——人口接近3亿、世界排名第4;陆地面积约190.4万平方千米,虽然只排世界第15位,但海洋领土面积令人艳羡:虽然这方面并无准确排名数据,但作为参照,中国这样的一等世界大国,所主张的海洋领土也不过300万平方公里(这还包括南海、东海、黄海等地区的争议海域);而印尼的海洋面积却是多达316.6万平方千米——还不包括专属经济区。
有着如此丰厚的家底,再加上控制马六甲海峡这个巨大的区位优势,印尼就算比不上中美俄这样的土豪,但与印度、巴西并肩,一个准大国的资格,应该还是比较稳当的。
但在现实中,印尼的国际地位却与它纸面上的基本数据全不相符:经济上,印尼2014年GDP总量刚刚过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6位。如今印尼号称全球第十大经济体,中国是印尼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第二。东南亚最大经济体。
*上更是惨淡。在国际*舞台中比不过中美俄也就罢了,连印度、巴西也都比它受人瞩目的多;甚至就是东盟内部,印尼最多也就是仗着体量优势,在开会争吵时嗓门大些而已,完全无法驾驭局势。
为什么有着准一流的身子的印尼,始终只能在二流国家中徘徊?我们不妨从其地理上制约说起。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全境由17508个岛屿组成,号称“千岛之国”。
在海洋文明时代,群岛国家的一大好处,就是不愁没海岸线和港口——这是发展外贸的最重要条件;但坏处也很明显——地缘结构的完整性被破坏。
由于海洋的隔离作用,众多岛屿之间的交通联系会受到极大影响,反应在经济层面,则是各板块自成一体,经济上的整合难度较大。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群岛国家都如此,比如英国和日本就整合的很成功。
不过英国虽号称群岛,但大不列颠岛本部面积已占据国土面积的80%以上;日本本土虽分为本州、九州、四国、北海道四大岛屿,但岛屿间的海峡都十分狭窄(本州与四国之间的濑户内海,最狭窄处仅宽10公里左右,本州与九州之间的关门海峡,最狭窄处甚至1公里不到)。这点子距离,即便是在农耕时代,其地缘阻断作用都十分勉强;到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则基本上不存在任何阻碍,随便一座跨海大桥,便可将诸岛连接在一起。
但印尼则不一样。印尼国家地理结构呈带状分布,东西国土之间仅直线距离就长达5000余公里;本部五大主岛(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苏拉威西、巴布亚),除东部的苏门答腊与爪哇之间海域狭窄外,其余诸岛均散落于海上,彼此间距离均在数百公里,巴布亚岛与最近的苏拉威西岛之间的距离则在1000公里以上。
过于遥远的海上距离,极大的*了各主岛之间的交通往来,除了爪哇和苏门答腊,可以通过修建跨海大桥,将二者用公路、铁路连接到一起外;其余各岛之间,只能通过航空和海运方式交流。
航空虽则便捷,但费用高昂,只适合高价值货物运输;海运虽则量大且费用低廉。但速度过慢,且货物上下船的装卸程序复杂,不适合做小批量运输。这一交通运输的先天劣势,决定了印尼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一个完整高效的内部经济圈——你不可能指望加里曼丹的小配件商,能够随时满足爪哇工厂多少不等的货量需求。
而带状的国土分布,同样也*了其经济实力的发挥。相对于相同面积的块状国土,印尼带状国土边缘地区与中部核心地带的距离过长,即便是在公路、铁路相连接的情况下,从苏门答腊西北部向爪哇运输货物距离也实在过长,导致了成本的拉高,各边缘地区彼此间的沟通更是不便。至于其他主岛,与爪哇核心区的沟通更是受到极大*。
除了地缘上的支离破碎,印尼陆地的地缘结构也比较糟糕。除了核心主岛爪哇外,其余四岛更是山林密布,尤其是巴布亚岛,其内陆几乎全是高山雨林。
就整体而言,印尼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7.8%的恐怖水平,足以证明其多山的地貌特征——在一个降雨和日照均十分丰沛的地方,人类通常是不会放过任何一块平原上的森林的。
大片的低地平原,是大规模发展工农业的最基本条件。印尼虽然领土面积不小,但平原较少。而就是这为数不多的平原,还分布在五大主岛,以及数以千计的零散小岛上。
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现代工业通常大规模的集中在某一特定区域。这种特征决定了,印尼那些支离破碎的小平原,基本上很难形成大规模产业链。而唯一以低地平原为主的核心主岛爪哇,面积不过区区13万平方公里——仅凭这点子地盘,显然不足以将拥有准大国体量的印尼带入现代化。
而最后,印尼的气候也*了其工业的发展。印尼国土位于赤道南北两侧,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这种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对于农作物生长来说或许是个福音,但对于现代工业制造,则是个大大的麻烦。
高温气候条件下,人类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效率,其效率都会大大降低——印尼在农耕时代未能形成较发达的文明国家,其原因便在于此。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9:31
很难,如果从纸面数据来看,印度尼西亚完全是个小巨人般的存在——人口接近3亿、世界排名第4;陆地面积约190.4万平方千米,虽然只排世界第15位,但海洋领土面积令人艳羡:虽然这方面并无准确排名数据,但作为参照,中国这样的一等世界大国,所主张的海洋领土也不过300万平方公里(这还包括南海、东海、黄海等地区的争议海域);而印尼的海洋面积却是多达316.6万平方千米——还不包括专属经济区。
有着如此丰厚的家底,再加上控制马六甲海峡这个巨大的区位优势,印尼就算比不上中美俄这样的土豪,但与印度、巴西并肩,一个准大国的资格,应该还是比较稳当的。
但在现实中,印尼的国际地位却与它纸面上的基本数据全不相符:经济上,印尼2014年GDP总量刚刚过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6位。如今印尼号称全球第十大经济体,中国是印尼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第二。东南亚最大经济体。
*上更是惨淡。在国际*舞台中比不过中美俄也就罢了,连印度、巴西也都比它受人瞩目的多;甚至就是东盟内部,印尼最多也就是仗着体量优势,在开会争吵时嗓门大些而已,完全无法驾驭局势。
为什么有着准一流的身子的印尼,始终只能在二流国家中徘徊?我们不妨从其地理上制约说起。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全境由17508个岛屿组成,号称“千岛之国”。
在海洋文明时代,群岛国家的一大好处,就是不愁没海岸线和港口——这是发展外贸的最重要条件;但坏处也很明显——地缘结构的完整性被破坏。
由于海洋的隔离作用,众多岛屿之间的交通联系会受到极大影响,反应在经济层面,则是各板块自成一体,经济上的整合难度较大。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群岛国家都如此,比如英国和日本就整合的很成功。
不过英国虽号称群岛,但大不列颠岛本部面积已占据国土面积的80%以上;日本本土虽分为本州、九州、四国、北海道四大岛屿,但岛屿间的海峡都十分狭窄(本州与四国之间的濑户内海,最狭窄处仅宽10公里左右,本州与九州之间的关门海峡,最狭窄处甚至1公里不到)。这点子距离,即便是在农耕时代,其地缘阻断作用都十分勉强;到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则基本上不存在任何阻碍,随便一座跨海大桥,便可将诸岛连接在一起。
但印尼则不一样。印尼国家地理结构呈带状分布,东西国土之间仅直线距离就长达5000余公里;本部五大主岛(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苏拉威西、巴布亚),除东部的苏门答腊与爪哇之间海域狭窄外,其余诸岛均散落于海上,彼此间距离均在数百公里,巴布亚岛与最近的苏拉威西岛之间的距离则在1000公里以上。
过于遥远的海上距离,极大的*了各主岛之间的交通往来,除了爪哇和苏门答腊,可以通过修建跨海大桥,将二者用公路、铁路连接到一起外;其余各岛之间,只能通过航空和海运方式交流。
航空虽则便捷,但费用高昂,只适合高价值货物运输;海运虽则量大且费用低廉。但速度过慢,且货物上下船的装卸程序复杂,不适合做小批量运输。这一交通运输的先天劣势,决定了印尼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一个完整高效的内部经济圈——你不可能指望加里曼丹的小配件商,能够随时满足爪哇工厂多少不等的货量需求。
而带状的国土分布,同样也*了其经济实力的发挥。相对于相同面积的块状国土,印尼带状国土边缘地区与中部核心地带的距离过长,即便是在公路、铁路相连接的情况下,从苏门答腊西北部向爪哇运输货物距离也实在过长,导致了成本的拉高,各边缘地区彼此间的沟通更是不便。至于其他主岛,与爪哇核心区的沟通更是受到极大*。
除了地缘上的支离破碎,印尼陆地的地缘结构也比较糟糕。除了核心主岛爪哇外,其余四岛更是山林密布,尤其是巴布亚岛,其内陆几乎全是高山雨林。
就整体而言,印尼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7.8%的恐怖水平,足以证明其多山的地貌特征——在一个降雨和日照均十分丰沛的地方,人类通常是不会放过任何一块平原上的森林的。
大片的低地平原,是大规模发展工农业的最基本条件。印尼虽然领土面积不小,但平原较少。而就是这为数不多的平原,还分布在五大主岛,以及数以千计的零散小岛上。
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现代工业通常大规模的集中在某一特定区域。这种特征决定了,印尼那些支离破碎的小平原,基本上很难形成大规模产业链。而唯一以低地平原为主的核心主岛爪哇,面积不过区区13万平方公里——仅凭这点子地盘,显然不足以将拥有准大国体量的印尼带入现代化。
而最后,印尼的气候也*了其工业的发展。印尼国土位于赤道南北两侧,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这种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对于农作物生长来说或许是个福音,但对于现代工业制造,则是个大大的麻烦。
高温气候条件下,人类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效率,其效率都会大大降低——印尼在农耕时代未能形成较发达的文明国家,其原因便在于此。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9:31
很难,如果从纸面数据来看,印度尼西亚完全是个小巨人般的存在——人口接近3亿、世界排名第4;陆地面积约190.4万平方千米,虽然只排世界第15位,但海洋领土面积令人艳羡:虽然这方面并无准确排名数据,但作为参照,中国这样的一等世界大国,所主张的海洋领土也不过300万平方公里(这还包括南海、东海、黄海等地区的争议海域);而印尼的海洋面积却是多达316.6万平方千米——还不包括专属经济区。
有着如此丰厚的家底,再加上控制马六甲海峡这个巨大的区位优势,印尼就算比不上中美俄这样的土豪,但与印度、巴西并肩,一个准大国的资格,应该还是比较稳当的。
但在现实中,印尼的国际地位却与它纸面上的基本数据全不相符:经济上,印尼2014年GDP总量刚刚过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6位。如今印尼号称全球第十大经济体,中国是印尼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第二。东南亚最大经济体。
*上更是惨淡。在国际*舞台中比不过中美俄也就罢了,连印度、巴西也都比它受人瞩目的多;甚至就是东盟内部,印尼最多也就是仗着体量优势,在开会争吵时嗓门大些而已,完全无法驾驭局势。
为什么有着准一流的身子的印尼,始终只能在二流国家中徘徊?我们不妨从其地理上制约说起。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全境由17508个岛屿组成,号称“千岛之国”。
在海洋文明时代,群岛国家的一大好处,就是不愁没海岸线和港口——这是发展外贸的最重要条件;但坏处也很明显——地缘结构的完整性被破坏。
由于海洋的隔离作用,众多岛屿之间的交通联系会受到极大影响,反应在经济层面,则是各板块自成一体,经济上的整合难度较大。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群岛国家都如此,比如英国和日本就整合的很成功。
不过英国虽号称群岛,但大不列颠岛本部面积已占据国土面积的80%以上;日本本土虽分为本州、九州、四国、北海道四大岛屿,但岛屿间的海峡都十分狭窄(本州与四国之间的濑户内海,最狭窄处仅宽10公里左右,本州与九州之间的关门海峡,最狭窄处甚至1公里不到)。这点子距离,即便是在农耕时代,其地缘阻断作用都十分勉强;到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则基本上不存在任何阻碍,随便一座跨海大桥,便可将诸岛连接在一起。
但印尼则不一样。印尼国家地理结构呈带状分布,东西国土之间仅直线距离就长达5000余公里;本部五大主岛(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苏拉威西、巴布亚),除东部的苏门答腊与爪哇之间海域狭窄外,其余诸岛均散落于海上,彼此间距离均在数百公里,巴布亚岛与最近的苏拉威西岛之间的距离则在1000公里以上。
过于遥远的海上距离,极大的*了各主岛之间的交通往来,除了爪哇和苏门答腊,可以通过修建跨海大桥,将二者用公路、铁路连接到一起外;其余各岛之间,只能通过航空和海运方式交流。
航空虽则便捷,但费用高昂,只适合高价值货物运输;海运虽则量大且费用低廉。但速度过慢,且货物上下船的装卸程序复杂,不适合做小批量运输。这一交通运输的先天劣势,决定了印尼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一个完整高效的内部经济圈——你不可能指望加里曼丹的小配件商,能够随时满足爪哇工厂多少不等的货量需求。
而带状的国土分布,同样也*了其经济实力的发挥。相对于相同面积的块状国土,印尼带状国土边缘地区与中部核心地带的距离过长,即便是在公路、铁路相连接的情况下,从苏门答腊西北部向爪哇运输货物距离也实在过长,导致了成本的拉高,各边缘地区彼此间的沟通更是不便。至于其他主岛,与爪哇核心区的沟通更是受到极大*。
除了地缘上的支离破碎,印尼陆地的地缘结构也比较糟糕。除了核心主岛爪哇外,其余四岛更是山林密布,尤其是巴布亚岛,其内陆几乎全是高山雨林。
就整体而言,印尼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7.8%的恐怖水平,足以证明其多山的地貌特征——在一个降雨和日照均十分丰沛的地方,人类通常是不会放过任何一块平原上的森林的。
大片的低地平原,是大规模发展工农业的最基本条件。印尼虽然领土面积不小,但平原较少。而就是这为数不多的平原,还分布在五大主岛,以及数以千计的零散小岛上。
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现代工业通常大规模的集中在某一特定区域。这种特征决定了,印尼那些支离破碎的小平原,基本上很难形成大规模产业链。而唯一以低地平原为主的核心主岛爪哇,面积不过区区13万平方公里——仅凭这点子地盘,显然不足以将拥有准大国体量的印尼带入现代化。
而最后,印尼的气候也*了其工业的发展。印尼国土位于赤道南北两侧,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这种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对于农作物生长来说或许是个福音,但对于现代工业制造,则是个大大的麻烦。
高温气候条件下,人类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效率,其效率都会大大降低——印尼在农耕时代未能形成较发达的文明国家,其原因便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