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6 21:2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8 06:24
所谓的布洛陀,有学者认为是壮族的人文始祖,这一说法的出现,部分是由于壮族知识分子与田阳地方政府的合作,以及为了推动田阳经济发展,在短短几个月内制造出来的产物。
布洛陀---君本飘渺间,奈何被改编?
在2002年,壮族文化名流古笛发现了布洛陀的“遗址”在田阳县百育镇六联村那贯屯的敢壮山!他提出的依据包括了敢壮山上的“祖公庙”祭祀遗址、名字的含义、最大的歌圩与祭祀活动、古人类遗址以及田阳的地理位置。然而,古笛的发现更多的是主观性推测和情感认同,如果没有商家策划、媒体跟进和地方政府介入,这可能只是一个文人的激情逸事。
但是,古笛的发现引起了文化商人彭洋的注意。彭洋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论证田阳敢壮山是壮族始祖古居遗址,将引发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开发风潮。他开始运作,并与当地政府谈判。短短时间里,田阳县县委、县政府和广西南宁国际民歌研究院联合召开了多次布洛陀学术研讨会,每次的“研讨”都围绕着论证田阳敢壮山是布洛陀的遗址。学者们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尴尬的角色,从未出席会议到经过“专家研讨”,布洛陀以及田阳县和敢壮山的定位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06年5月20日,布洛陀口头文学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可以说是多边共赢的结果。
敢壮山与风流山,姆六甲与观音---现实版魔幻乾坤大挪移
布洛陀的落户敢壮山是由偶然因素引发,经过周密论证和多方协调的结果。在收集与布洛陀信仰相关的资料时,时国轻发现没有正史记载,壮学研究者也没有找到相关记载。然而,在2002年“发现遗址”之前,敢壮山在当地百姓中只是叫做那屯山,后来改名为春晓岩,又称为风流山。风流山的名称在塑造始祖栖息地的话语实践中被禁止使用。
2002年6月古笛发现“布洛陀古居”后,敢壮山纳入到官方与商业机制的共建计划。在商业和官方没有介入之前,敢壮山信仰空间复杂,以原始宗教信仰为主,佛教和道教信仰为辅。布洛陀和姆六甲在这个体系中,虽然不是微不足道的角色,但也是两个相对不重要的角色。
2002年6月后,学者的认同、媒体的宣传和政府的认可,使得姆娘与姆六甲联系在一起,姆娘成为姆六甲的别称,布洛陀成为姆六甲的爱人,布洛陀成了敢壮山的主人。这是众神退位、大神出场的变化。为了突出布洛陀与敢壮山的关系,当地政府制作了“布洛陀守护神位”、“母勒甲姆娘神位”、“布洛陀祖神位”等神牌。同时,对山上洞中、神庙里的其他神像进行了清整,以突出敢壮山的壮族特色。
在神像入住之前,当地信仰原有神灵的群众与官方的清整旧神运动进行了博弈。布洛陀雕像上山后,一些群众在紧邻田阳的田东县强州镇联福村为原来的神建起了新庙,以安置原来的神灵。这体现了对原有信仰的尊重与心理的解脱。
创造布洛陀-----一个现代始祖谎言的最终构建
随着时间的推移,布洛陀的认同得到了文学工作者、策划公司、媒体以及壮学研究者的支持。在政府和商人的推动下,历史的现实化在短短的两年间形成了一定规模。敢壮山原有的歌圩集会传统得到了延续和强化,由政府部门组织的市场化运作使得活动规范化,最终形成了公祭。
布洛陀信仰的发明和祭祀活动的建构,是一个创造历史的冲动,一次本土民俗的展演,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经济活动的转场。以此为标准之于布洛陀,虽然它不符合世界遗产的两个基本因素,但作为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国当代对于文化遗产的智慧。
《布洛陀》是壮族的一部古老而又内容丰富的创世史诗。“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 “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也可以引伸为“始祖公”。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和道德神。它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亦有学者如时国轻等所严密考证揭示的,“布洛陀始祖说”是少部分壮族文人与田阳地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共同“创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