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6 11:1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6 11:46
襄垣秧歌起源于光绪十五年(1889),由王福锁等18个村的艺人组建了“十八村秧歌班”,开创了官唱梆子、民唱秧歌的特色。这一时期,班社众多,如官秧歌改良班、天义班等,演出传统剧目如《河灯会》、《富贵图》等,并引入时装戏如《戒烟》、《禁赌》等。李雪娥母女的出现也丰富了秧歌舞台。
民国27年,抗日农村剧团在襄垣成立,次年吸收学生组建抗日救亡宣传队,后改名为抗战剧团。1938年至1946年,襄垣剧团及周边县区相继成立剧团,如太行人民剧团、前哨剧团等,创作了现代戏如《小二黑结婚》、古装剧如《韩玉娘》等,得到了彭德怀副总司令的赞誉和太行文联的认可。
新中国成立后,襄垣县秧歌剧团进行改革,如《洞房装疯》等新剧目应运而生,艺术表演和音乐唱腔都有了显著提升,展现了新时代的风貌和进步。
襄垣秧歌也叫“武乡秧歌”。戏曲剧种。 流行于山西晋东南地区武乡、襄垣一带。清末已流行。在发展中受梆子剧种影响,唱腔分慢板、快板、数板。行当比较齐全。传统剧目有《土地堂》等。抗日战争时期,成立“襄垣县农村剧团”,曾演出《换脑筋》、《送夫上前线》等新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