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6 13:2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11:59
《秦腔》初版于2005年4月,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这部作品是贾平凹的第十二*篇小说,也是他近十年来最重要的一部作品。《秦腔》被认为是一部书写当代中国农村具有史诗性意义的重要作品,其创作达到了又一高峰。
《秦腔》之所以受到一片赞誉,并被整个文坛充分认可,有四大原因。首先,它敏感而先锋地捕捉到了转型期农村巨变过程中的某种时代情绪,反映了当代中国农村面临的这一重要时期的面貌和变迁。其次,它对正在消逝的农耕乡村唱了一曲挽歌。其三,它为“三农”问题专家提供了许多社会学意义上的经验和材料。其四,它反映了中国农村面临的这一重要时期的面貌和变迁。
在学术表现手法上,《秦腔》用瓷实精到的描写重塑了一个鲜活真实的世界。贾平凹以对农村农民过着的“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的痛切感受,从细枝末节、鸡毛蒜皮的日常事入手的描写,细流蔓延,汇流成海,浑然天成,直达本质的真实。这种描写方式是对近年来许多临空高蹈、不无夸饰的宏大叙事的一种“拨乱反正”。
《秦腔》看似日常、琐碎,实则坚韧、淡定。它显示出了贾平凹在叙事上一次冒险的“野心”,一次白描炫技的成功。它描绘了在现代化、城市浪潮的冲击下,新一代农村正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古老的农村文化势不可挡地解体的洪流。因此,贾平凹借用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的秦腔,赋予它成为小说中一种民间文化载体的意义,同时利用这一传统文化的表征,讲述农村宿命般走向衰败萧瑟的必然。
《秦腔》所表现的情感冲突,是一种渗透在农民骨子里、浸透在日常生活的嬗变中的一种无奈,一种所有人都被裹挟到浪潮中的身不由己。贾平凹对热爱土地而又无法守住土地、一步步从土地出走的农民带给他的道义和矛盾、忧患与焦灼、迷惘和悲凉,付出挽歌的情感,写下了中国农村正发生着的千年未有的巨大变化;写下了原来乡村生活极其文化形态的分崩离析,写下了“中国一等伤心人”的心酸之情。
秦腔(Qinqiang Opera),我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位置为今宝鸡市的凤翔与岐山,称“西秦腔”)。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2006年5月20日,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