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窑最贵“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6 05:3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19:34
柴窑,这个承载着五代后周皇帝柴荣御制之荣光的古老窑口,其名字源自于这位伟大君主的姓氏。据史*载,柴窑创建于后周显德初年的河南郑州,尽管历经千年,但至今仍无实物或遗址的踪迹,这使得它的神秘色彩更为浓厚。
柴窑的瓷器被誉为“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其工艺之精湛,光彩之绝伦,堪称当时窑口中的翘楚。柴荣的御制理念深深烙印在每一件瓷器上,他要求工匠们“雨过天青云*,这般颜色做将来”。这种独特的审美追求,使得瓷器在工匠们的精心制作下,展现出极致的美感。
柴窑瓷器的珍贵,源于其独特的烧制工艺与稀有性。每一件成品都需要近两千斤的松木,高成本的投入与严苛的烧制技术要求,使得成品数量稀少,留存于世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有“片柴值千金”的传说。历史上,柴窑的赞誉不绝于耳,明朝人甚至将它与汝、官、哥、定窑并列,可见其地位之尊崇。
尽管柴窑的名头响亮,但其真实身份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在五代被北宋取代后,它的历史使命似乎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逝。然而,那12个字的赞美,却如同瓷器上的瑰宝,代代相传,让世人对柴窑的向往和探寻从未停歇。柴窑的“明如镜”,指的是瓷器反射光线的能力,如同古代青铜镜般清晰映照出人面,达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
尽管耀州窑的薄胎技术和柴窑有相似之处,但柴窑的独特性在于其“薄如纸”的描述,更多是一种对轻盈质感的赞美,而非实际的厚度。而“声如磬”的赞誉,则暗示了柴窑瓷器在音质上的卓越,但这也可能是古代对瓷器声音细腻度的一种理想化描绘。
柴荣的御窑之志,犹如“雨过天青云破”,预示着后周王朝的繁荣未来。历代文人墨客的赞誉,如明文震亨的《长物志》和清兰浦、郑廷桂的《景德镇陶录》,都强调了柴窑瓷器的稀世价值。这些瓷器,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艺术瑰宝。
柴窑的传说,如同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尽管其真实面貌尚未完全揭示,但那份追求卓越和独特的工匠精神,早已深深烙印在我们对美的理解中,成为瓷器艺术的永恒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