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2 05:2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9 18:26
历史如同未被预设的剧本,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去书写和记录。
在近五百年的时间长河中,人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进步,创造出了无尽的精彩与风情,同时也遭遇了剧烈的冲突与动荡,流淌着无数的鲜血与泪水。无数的起伏与转折,无数充满戏剧性与转折的关键时刻,将整个世界历史舞台演绎成了一出悲喜交织的时代正剧。
在这*剧中,东方的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之一。没有一个民族像她那样在如此短的时间里经受了如此多的苦难与伤痛,也没有一个民族能像她那样在困境中坚韧不拔,不屈不挠。
从“天朝上国”到“东亚病夫”,从“少年中国”到“站起来的中国”,从“站起来的中国”到“加速发展的中国”,中华民族不屈的意志与向上的情操点燃了昏暗的岁月,铺垫了复兴之路上的里程碑,令世界文明赞叹于这个文明古国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也为世界文明殿堂增添了自强不息的传奇。
一代代矢志于民族复兴的中国人,前赴后继。1911年、1949年、1978年,仿佛一场接力赛,每一次都使中国达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去追求并续写新的辉煌。
今天的中国,站在了自1840年以来的最高点,盛世阳光下,幸福显得如此珍贵;而只有曾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更加懂得幸福的意义。
生逢盛世是我们的幸运,但每一个时代都有其棘手的问题,我们迎难而进,克难而胜,为下一代人铺垫出一个更高的台阶,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回首过去,我们的昨天深深地镌刻着成长的烙印。我们不仅需要铭记,更需要思考,一路走来,我们经历过怎样的坎坷,做出了怎样的抉择?我们因何走到今天,我们如何走向未来?
历史不可以假设,历史不可以割裂,历史更不能背叛。追问历史是为了关照现实,更是为了在思考中廓清发展的方向。
怎样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桥梁,是*电视台作为国家级媒体的社会责任。我们有义务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精髓呈现于方寸银屏,正所谓“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合非。”我们愿意用游动于千家万户的影音符号来传承文明,开拓创新,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民福祉思考并发出自己的声音。
带着这样的责任感,2006年12月,刚刚完成《大国崛起》的创作团队开始了一次更为艰难的跋涉。这一次,他们尝试着穿越历史的迷雾,在10个月的时间内,透过三个视角,用6集的篇幅去丈量中华民族160多年的历史:
这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与其说这是一次影像和文字的旅行,不如说是一次思想的游历。
以历史为经,以现实为纬,电视工作者和中外百余位专家学者的思考最终凝结成了六集电视纪录片《复兴之路》。同时,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我们又编撰了三卷同名图书。
纪录片《复兴之路》是我台第一次尝试全面梳理中国近现代历史,同名图书是电视人就同一主题进行跨媒体传播的又一次实践。无论观众和读者赞同还是批评,我们都将仔细聆听诚恳接受,并心怀感谢:你们的观看和阅读,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与鞭策。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如果我们放弃历史,那么对历史的每一次超越都成了幻觉;世界周围没有道路,历史周围没有道路,而只有一条穿越历史的道路。”
我们期望着观众和读者朋友们可以通过《复兴之路》,体味到这条穿越历史的道路,追往抚今,汲取力量,共同创造……
人总是要老的,而一个民族的心是不会老的。我们每一个没有浪费的华年,都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淀能量。光荣属于中国人民!
后记
在过去的10个月里,每天的这个时候我都和康兄一边吃盒饭一边度过。这一次的结束,意味着《复兴之路》剧组即将解散。
在我从事电视工作的10多年中,曾经历过无数次特别项目组的聚散,但这一次的结束,却不同。这次要告别的,是从《大国崛起》到《复兴之路》共同走了四年的兄弟。两*剧,一个团队,我们曾分担了创作的艰辛,也曾分享过创作的*……
我为这些智慧而来。从《大国崛起》到《复兴之路》,我和我的团队选择了用“关键的几步”对历史进行表达。这种表达,带着我们对历史的思考,也因此而引起了大范围的轰动。作为被检阅者,我敬重每一个在完整观看和独立思考后发出的声音。在如热浪般的反馈声中,我特别注意到了其中的一种:节目反映的只是中学教科书的内容。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两部被认为由中学教科书内容构成的电视片却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
回首4年巡游历史长河的艰辛之旅,我和我的团队做到了尽最大可能地拒绝聒噪,尽最大可能地接近历史的本相,尽最大可能地实现对历史本相的表达。我们共同的信念是:只要能往前走一小步,就绝不止步不前。人类每一大步,都是由无数个“一小步”构成的。“空谈误国”的历史警音尤在耳畔,我们没有理由停止步伐。
在过去的4年里,我经历和感受到的远比呈现在屏幕上的要丰富得多,但我并不奢望一次发现就能实现终极的表达。因为,表达也是一个过程,每一次表达都是对时代的一次记录。或者说,表达本身就已构成历史。当有一天后人来记述今天时,我们所做的一切,也会成为他们找寻历史足迹的参照……
生逢一个需求多元、表达多元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会坚守——坚守良知、坚守责任、坚守信念,用理性的思考和务实的态度去拒绝——拒绝浮躁、浮华和浮夸。为开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为培育健康的民族心灵、支撑起民族的精神家园,为维护每一个中国人的尊严和幸福,贡献出一个个体生命所能作出的努力。谨此,我是幸运的。
我有幸在这样一个有梦可做、有道可循的大时代供职于*电视台,是它给予了我表达历史并用表达书写历史的机会。我亦有幸在这个大时代开启之时就读于北京广播学院,是它给予了我用电视语言书写历史的初始萌动和思维方法。我更有幸在两个重大题材的创作全程获得了来自各界的支持,尤其是我的创作团队,是他们与我共同在对历史的表达中完成了一段表达的历史。这是一次跋涉,也是一次历险。
《复兴之路》,包括电视政论片、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及《复兴之路》图书三种作品。《复兴之路》是继《东方红》、《中国*之歌》以后我国舞台艺术史上第三部具有重大*、文化意义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由3200名演员参加,6500件道具打造的传世经典。没有主持人报幕,由田华、陈铎、高明、鲍国安、瞿弦和等“讲述者”融入情景表演,串联起169年间那些重要的历史节点。从筹备、创作、排练至今,《复兴之路》已经经历了一年的历程。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9 18:26
历史如同未被预设的剧本,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去书写和记录。
在近五百年的时间长河中,人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进步,创造出了无尽的精彩与风情,同时也遭遇了剧烈的冲突与动荡,流淌着无数的鲜血与泪水。无数的起伏与转折,无数充满戏剧性与转折的关键时刻,将整个世界历史舞台演绎成了一出悲喜交织的时代正剧。
在这*剧中,东方的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之一。没有一个民族像她那样在如此短的时间里经受了如此多的苦难与伤痛,也没有一个民族能像她那样在困境中坚韧不拔,不屈不挠。
从“天朝上国”到“东亚病夫”,从“少年中国”到“站起来的中国”,从“站起来的中国”到“加速发展的中国”,中华民族不屈的意志与向上的情操点燃了昏暗的岁月,铺垫了复兴之路上的里程碑,令世界文明赞叹于这个文明古国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也为世界文明殿堂增添了自强不息的传奇。
一代代矢志于民族复兴的中国人,前赴后继。1911年、1949年、1978年,仿佛一场接力赛,每一次都使中国达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去追求并续写新的辉煌。
今天的中国,站在了自1840年以来的最高点,盛世阳光下,幸福显得如此珍贵;而只有曾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更加懂得幸福的意义。
生逢盛世是我们的幸运,但每一个时代都有其棘手的问题,我们迎难而进,克难而胜,为下一代人铺垫出一个更高的台阶,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回首过去,我们的昨天深深地镌刻着成长的烙印。我们不仅需要铭记,更需要思考,一路走来,我们经历过怎样的坎坷,做出了怎样的抉择?我们因何走到今天,我们如何走向未来?
历史不可以假设,历史不可以割裂,历史更不能背叛。追问历史是为了关照现实,更是为了在思考中廓清发展的方向。
怎样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桥梁,是*电视台作为国家级媒体的社会责任。我们有义务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精髓呈现于方寸银屏,正所谓“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合非。”我们愿意用游动于千家万户的影音符号来传承文明,开拓创新,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民福祉思考并发出自己的声音。
带着这样的责任感,2006年12月,刚刚完成《大国崛起》的创作团队开始了一次更为艰难的跋涉。这一次,他们尝试着穿越历史的迷雾,在10个月的时间内,透过三个视角,用6集的篇幅去丈量中华民族160多年的历史:
这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与其说这是一次影像和文字的旅行,不如说是一次思想的游历。
以历史为经,以现实为纬,电视工作者和中外百余位专家学者的思考最终凝结成了六集电视纪录片《复兴之路》。同时,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我们又编撰了三卷同名图书。
纪录片《复兴之路》是我台第一次尝试全面梳理中国近现代历史,同名图书是电视人就同一主题进行跨媒体传播的又一次实践。无论观众和读者赞同还是批评,我们都将仔细聆听诚恳接受,并心怀感谢:你们的观看和阅读,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与鞭策。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如果我们放弃历史,那么对历史的每一次超越都成了幻觉;世界周围没有道路,历史周围没有道路,而只有一条穿越历史的道路。”
我们期望着观众和读者朋友们可以通过《复兴之路》,体味到这条穿越历史的道路,追往抚今,汲取力量,共同创造……
人总是要老的,而一个民族的心是不会老的。我们每一个没有浪费的华年,都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淀能量。光荣属于中国人民!
后记
在过去的10个月里,每天的这个时候我都和康兄一边吃盒饭一边度过。这一次的结束,意味着《复兴之路》剧组即将解散。
在我从事电视工作的10多年中,曾经历过无数次特别项目组的聚散,但这一次的结束,却不同。这次要告别的,是从《大国崛起》到《复兴之路》共同走了四年的兄弟。两*剧,一个团队,我们曾分担了创作的艰辛,也曾分享过创作的*……
我为这些智慧而来。从《大国崛起》到《复兴之路》,我和我的团队选择了用“关键的几步”对历史进行表达。这种表达,带着我们对历史的思考,也因此而引起了大范围的轰动。作为被检阅者,我敬重每一个在完整观看和独立思考后发出的声音。在如热浪般的反馈声中,我特别注意到了其中的一种:节目反映的只是中学教科书的内容。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两部被认为由中学教科书内容构成的电视片却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
回首4年巡游历史长河的艰辛之旅,我和我的团队做到了尽最大可能地拒绝聒噪,尽最大可能地接近历史的本相,尽最大可能地实现对历史本相的表达。我们共同的信念是:只要能往前走一小步,就绝不止步不前。人类每一大步,都是由无数个“一小步”构成的。“空谈误国”的历史警音尤在耳畔,我们没有理由停止步伐。
在过去的4年里,我经历和感受到的远比呈现在屏幕上的要丰富得多,但我并不奢望一次发现就能实现终极的表达。因为,表达也是一个过程,每一次表达都是对时代的一次记录。或者说,表达本身就已构成历史。当有一天后人来记述今天时,我们所做的一切,也会成为他们找寻历史足迹的参照……
生逢一个需求多元、表达多元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会坚守——坚守良知、坚守责任、坚守信念,用理性的思考和务实的态度去拒绝——拒绝浮躁、浮华和浮夸。为开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为培育健康的民族心灵、支撑起民族的精神家园,为维护每一个中国人的尊严和幸福,贡献出一个个体生命所能作出的努力。谨此,我是幸运的。
我有幸在这样一个有梦可做、有道可循的大时代供职于*电视台,是它给予了我表达历史并用表达书写历史的机会。我亦有幸在这个大时代开启之时就读于北京广播学院,是它给予了我用电视语言书写历史的初始萌动和思维方法。我更有幸在两个重大题材的创作全程获得了来自各界的支持,尤其是我的创作团队,是他们与我共同在对历史的表达中完成了一段表达的历史。这是一次跋涉,也是一次历险。
《复兴之路》,包括电视政论片、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及《复兴之路》图书三种作品。《复兴之路》是继《东方红》、《中国*之歌》以后我国舞台艺术史上第三部具有重大*、文化意义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由3200名演员参加,6500件道具打造的传世经典。没有主持人报幕,由田华、陈铎、高明、鲍国安、瞿弦和等“讲述者”融入情景表演,串联起169年间那些重要的历史节点。从筹备、创作、排练至今,《复兴之路》已经经历了一年的历程。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9 18:26
历史如同未被预设的剧本,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去书写和记录。
在近五百年的时间长河中,人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进步,创造出了无尽的精彩与风情,同时也遭遇了剧烈的冲突与动荡,流淌着无数的鲜血与泪水。无数的起伏与转折,无数充满戏剧性与转折的关键时刻,将整个世界历史舞台演绎成了一出悲喜交织的时代正剧。
在这*剧中,东方的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之一。没有一个民族像她那样在如此短的时间里经受了如此多的苦难与伤痛,也没有一个民族能像她那样在困境中坚韧不拔,不屈不挠。
从“天朝上国”到“东亚病夫”,从“少年中国”到“站起来的中国”,从“站起来的中国”到“加速发展的中国”,中华民族不屈的意志与向上的情操点燃了昏暗的岁月,铺垫了复兴之路上的里程碑,令世界文明赞叹于这个文明古国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也为世界文明殿堂增添了自强不息的传奇。
一代代矢志于民族复兴的中国人,前赴后继。1911年、1949年、1978年,仿佛一场接力赛,每一次都使中国达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去追求并续写新的辉煌。
今天的中国,站在了自1840年以来的最高点,盛世阳光下,幸福显得如此珍贵;而只有曾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更加懂得幸福的意义。
生逢盛世是我们的幸运,但每一个时代都有其棘手的问题,我们迎难而进,克难而胜,为下一代人铺垫出一个更高的台阶,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回首过去,我们的昨天深深地镌刻着成长的烙印。我们不仅需要铭记,更需要思考,一路走来,我们经历过怎样的坎坷,做出了怎样的抉择?我们因何走到今天,我们如何走向未来?
历史不可以假设,历史不可以割裂,历史更不能背叛。追问历史是为了关照现实,更是为了在思考中廓清发展的方向。
怎样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桥梁,是*电视台作为国家级媒体的社会责任。我们有义务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精髓呈现于方寸银屏,正所谓“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合非。”我们愿意用游动于千家万户的影音符号来传承文明,开拓创新,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民福祉思考并发出自己的声音。
带着这样的责任感,2006年12月,刚刚完成《大国崛起》的创作团队开始了一次更为艰难的跋涉。这一次,他们尝试着穿越历史的迷雾,在10个月的时间内,透过三个视角,用6集的篇幅去丈量中华民族160多年的历史:
这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与其说这是一次影像和文字的旅行,不如说是一次思想的游历。
以历史为经,以现实为纬,电视工作者和中外百余位专家学者的思考最终凝结成了六集电视纪录片《复兴之路》。同时,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我们又编撰了三卷同名图书。
纪录片《复兴之路》是我台第一次尝试全面梳理中国近现代历史,同名图书是电视人就同一主题进行跨媒体传播的又一次实践。无论观众和读者赞同还是批评,我们都将仔细聆听诚恳接受,并心怀感谢:你们的观看和阅读,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与鞭策。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如果我们放弃历史,那么对历史的每一次超越都成了幻觉;世界周围没有道路,历史周围没有道路,而只有一条穿越历史的道路。”
我们期望着观众和读者朋友们可以通过《复兴之路》,体味到这条穿越历史的道路,追往抚今,汲取力量,共同创造……
人总是要老的,而一个民族的心是不会老的。我们每一个没有浪费的华年,都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淀能量。光荣属于中国人民!
后记
在过去的10个月里,每天的这个时候我都和康兄一边吃盒饭一边度过。这一次的结束,意味着《复兴之路》剧组即将解散。
在我从事电视工作的10多年中,曾经历过无数次特别项目组的聚散,但这一次的结束,却不同。这次要告别的,是从《大国崛起》到《复兴之路》共同走了四年的兄弟。两*剧,一个团队,我们曾分担了创作的艰辛,也曾分享过创作的*……
我为这些智慧而来。从《大国崛起》到《复兴之路》,我和我的团队选择了用“关键的几步”对历史进行表达。这种表达,带着我们对历史的思考,也因此而引起了大范围的轰动。作为被检阅者,我敬重每一个在完整观看和独立思考后发出的声音。在如热浪般的反馈声中,我特别注意到了其中的一种:节目反映的只是中学教科书的内容。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两部被认为由中学教科书内容构成的电视片却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
回首4年巡游历史长河的艰辛之旅,我和我的团队做到了尽最大可能地拒绝聒噪,尽最大可能地接近历史的本相,尽最大可能地实现对历史本相的表达。我们共同的信念是:只要能往前走一小步,就绝不止步不前。人类每一大步,都是由无数个“一小步”构成的。“空谈误国”的历史警音尤在耳畔,我们没有理由停止步伐。
在过去的4年里,我经历和感受到的远比呈现在屏幕上的要丰富得多,但我并不奢望一次发现就能实现终极的表达。因为,表达也是一个过程,每一次表达都是对时代的一次记录。或者说,表达本身就已构成历史。当有一天后人来记述今天时,我们所做的一切,也会成为他们找寻历史足迹的参照……
生逢一个需求多元、表达多元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会坚守——坚守良知、坚守责任、坚守信念,用理性的思考和务实的态度去拒绝——拒绝浮躁、浮华和浮夸。为开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为培育健康的民族心灵、支撑起民族的精神家园,为维护每一个中国人的尊严和幸福,贡献出一个个体生命所能作出的努力。谨此,我是幸运的。
我有幸在这样一个有梦可做、有道可循的大时代供职于*电视台,是它给予了我表达历史并用表达书写历史的机会。我亦有幸在这个大时代开启之时就读于北京广播学院,是它给予了我用电视语言书写历史的初始萌动和思维方法。我更有幸在两个重大题材的创作全程获得了来自各界的支持,尤其是我的创作团队,是他们与我共同在对历史的表达中完成了一段表达的历史。这是一次跋涉,也是一次历险。
《复兴之路》,包括电视政论片、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及《复兴之路》图书三种作品。《复兴之路》是继《东方红》、《中国*之歌》以后我国舞台艺术史上第三部具有重大*、文化意义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由3200名演员参加,6500件道具打造的传世经典。没有主持人报幕,由田华、陈铎、高明、鲍国安、瞿弦和等“讲述者”融入情景表演,串联起169年间那些重要的历史节点。从筹备、创作、排练至今,《复兴之路》已经经历了一年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