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1 19:3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1 02:50
《牡丹亭》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其创作灵感主要源于明代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汤显祖对《杜丽娘慕色还魂》进行了加工改编,突出杜宝等人的卫道士立场,改变杜、柳门当户对的关系,并将杜丽娘由封建淑女色彩改为叛逆女性,强调追求自由爱情的艰难曲折。这一系列改编,赋予了传统的“还魂”母题崭新的思想内容。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讲述了少女杜丽娘在深闺中接受封建伦理道德熏陶,内心却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为夫妇。剧本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爱情生活上的不屈斗争。它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不再局限于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不惜出生入死,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戏剧中崭新的人物形象,特别是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光辉的形象。
杜丽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她在追求爱情过程中的坚定执着。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她的死,不仅是现实社会中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真实写照,也是她超越现实束缚的一种手段。
作为影响极大的主情之作,《牡丹亭》表现出*驰骋、辞采华丽的浪漫主义戏剧风格。尽管其在总体上并未从根本上跳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轨道,特别是后半部戏在总体上还是遵理复礼的篇章,作者并未彻底实现以情代理的哲学宣言。然而,《牡丹亭》作为封建时代中勇于冲破黑暗、打破牢笼、向往烂漫春光的先行者,成为中国古代爱情戏中继《西厢记》以来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杰作。杜丽娘的形象,成为人们心中青春与美艳的化身,至情与纯情的偶像。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剧中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程頣、程颢)朱(朱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形成了反封建社会没落时期思想、文化*的一次冲击。《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