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2 15:0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1 02:55
导语:台风年际路径趋势是一个复杂且多变的气象现象,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大气环流、海洋温度、地形地貌等。每年,台风都会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形成,并沿着特定的路径移动。这些路径可能会因年份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呈现出一定的年际差异,下面就一起去看看台风是怎么检测出来的吧!
台风年际路径趋势
台风
在长期实践工作中,我们注意到每年台风路径似乎都有一种盛行路径趋势,现举例如下:
1961年盛行折西路径
台风在大洋上生成后先向西北移,然后左折向偏西移,这种路径很少,预报难度很大。1961年9月先后出现过3次折西路径,6122(Pamela)台风,9月10日20时突然在23.4°N、130.5°E折向西行。9月12日4~5时在台湾中部登陆后,于9月12日14时再次登陆福建;6125(Sally)台风,9月27日20时在22.0°N、126.5°E折向西移,9月28日13时在台湾省南部登陆后,29日11时再次在广东宝安登陆;6126(Tilda)台风,于10月1日08时在24.6°N、134.8°E折向西移,于10月4日7~8时在浙江三门登陆。
1990年盛行登陆福建的台风
1990年先后有5个台风,7次登陆福建,创百年历史记录。9005(Ofelia)台风,6月24日4时登陆福鼎。9006(Percy)台风于6月29日20时在漳浦登陆。9012(Yancy)台风于8月20日10时在福清登陆,以后又两次下海,两次登陆,8月21日07时(第二次)登陆莆田,8月22日12时(第三次)登陆晋江。9017(Cecil)强热带风暴9月4日19~20时登陆霞浦—福鼎。9018(Dot)台风于9月8日16时登陆晋江。
1985年盛行北上的台风路径
8506(Jeff)台风,7月30日22~23时在浙江玉环登陆后北上,于8月2日16~17时在辽宁东沟登陆。8509(Mamie)台风于8月18日12时在江苏启东登陆后北上又下海,再于8月19日19~20时在大连登陆,在此之前还有8508(Lee)台风于8月14日中午在朝鲜登陆后北上进入吉林。此外,还有一个在东海形成的热带低压,于9月3日1~2时在辽宁庄河登陆。这4次取北上路径的热带低值系统,给东北三省,特别是辽宁省造成百年未有的特大暴雨灾难。
1989年盛行登陆海南省的台风
1989年先后有5次台风在海南省登陆。
1960年盛行打转台风
1960年7~8月之间先后出现5个打转台风,其中有4个出现在8月下半月。6005(Polly)台风于7月22日02时到7月24日08时长达54小时内,在23.2°N~23.8°N、127.6°E~126.9°E的半径不到50km内停滞打转,当时台风中心距离福建中北部沿海只有700km左右,按正常移速,不到48小时就会登陆福建。8月下半月几乎所有的台风路径都十分奇怪。
1993年盛行登陆广东和转向台风
1993年我国编号的台风(含热带风暴)共28个(国外命名的有29次,其中一个我国未编号),有14个台风(或风暴)在125°E以东洋面上转向(其中7个登陆日本,常年登陆日本的台风年均4个),登陆我国的有8个台风,其中7个在广东登陆,福建及以北沿海省市不但没有登陆台风,连影响台风也没有,这是十分罕见的。由此可见,年际台风盛行路径似乎是存在的。
台风
台风是怎么检测出来的
1、飞机侦察: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包括飞机进入台风眼的观测和在台风周围的观测。飞机侦察到的台风位置和强度比其它方法要精确。但由于其耗费大,因此,进行飞机探测的次数和地域非常有限。
2、卫星拍照:始于60年代。气象卫星可拍摄出清楚的可见光和红外的两种台风云图照片。它测定台风中心的精确度不及飞机侦察,但由于它观测的时次多和范围大,因此,已经成为现阶段监测台风的主要手段。
3、雷达观测:根据台风螺旋雨带的雷达回波,确定台风的强度和中心位置等。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当台风临近沿海和岛屿时,雷达仍是探测台风的重要手段之一。
4、沿海和岛屿气象站、船舶、气象漂浮站等的常规气象观测:这些也是对监测台风活动有一定作用的手段。
5、气象雷达:我国东南沿海布置了多部多普勒雷达,当台风靠近沿海约460公里时,雷达便可以实时监测追踪台风动态。实际的气象工作中通常用雷达眼来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以及其移动方向。同时还可以根据雷达回波的结构特征,判断台风强度的变化。
6、地面气象监测站:越靠近陆地,观测手段和资料也更加丰富。架设在海岛和石油平台的自动气象站、海洋气象浮标站、船载自动气象站等可实时加密获取台风的相关大风、降雨和气压等气象要素,对监测台风路径和登陆时间有关键作用。
7、移动观测设备:近年来,针对登陆台风的移动观测手段也在逐渐增多,如移动GPS探空、移动多普勒雷达、移动风廓线、移动自动站等。这些移动监测手段弥补了关键区域监测站点的不足,有效提高了对台风实时观测能力和预警服务质量。
8、高性能计算平台:将地面降水、业务天气雷达、风云卫星、GPS水汽、风廓线雷达等多源观测数据进行融合,实现天气预告的精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