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与《老子·第七十五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2 10:1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8 06:05
“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这是杨朱对伯成子高事迹的引申。伯成子高因反对大禹的赏罚制度而辞官归隐,杨朱则认为,真正的治理应该是“无为”,不应过多地干预民众的生活。他引用禽子的问题:“去掉你身上的一根毫毛以济一世,你为之乎?”来强调自己的立场。杨朱的回答是:“天下绝不是一根毫毛能救济的。”他坚持“无为”,反对赏罚等制度,认为这只会导致更多的“有为”,反而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老子》中,也强调了“有为”与“无为”的对立。老子认为,过多的“有为”会导致国家难以治理,因为统治者政令过多、政令繁苛。伯成子高作为曾经的统治阶层,反对这种“有为”的统治方式,而支持“无为”。杨朱进一步提出“人人不损一毫”,将“无为”的适用范围从统治阶层扩大到所有民众,即所有人应遵循无为之道。
《老子》还提到了分配制度的问题。统治者收税过多,导致人民饥饿;统治者过分追求奢华的生活,导致民脂民膏被搜刮净尽,人民轻生。这正是“其上食税之多”和“其上求生之厚”的表现。大禹作为一位伟大的统治者,他的生活朴素,与百姓无异,他的做法被后人称颂。然而,统治者们却只注重大禹的功绩,而忽视了他的生活方式和治理理念。到了杨朱的时代,统治者们追求奢华的生活,这与老子和大禹的“无为”与“均分配”理念背道而驰。
杨朱通过大禹的事迹,进一步提出“人人不利天下”的思想。他强调的不仅是统治者要少占有、均分配,更是希望所有人都能遵循“无为”之道,不追求过多的占有和利益。这种思想与老子“无为而治”的理念一脉相承,体现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