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2 09:2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7 21:49
尾巴的长度对于早期鸟类的飞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它反映了鸟类飞行能力的进化程度。始祖鸟的飞行争议点之一就在于其长尾,而娇小的辽西鸟则展现出独特的特征。尽管其尾椎大部分愈合成尾综骨,但辽西鸟的尾巴长度异常,超过了其他中生代早期鸟类,甚至比早白垩世的有尾华夏鸟还要长。现代鸟类的尾综骨通常很短且扁平,作为控制飞行方向的关键结构。然而,早期鸟类的尾综骨可能主要作用于减轻飞行负担,对于娇小辽西鸟的飞行能力,仍有待深入研究。
娇小辽西鸟埋藏的姿态揭示了它在突发地质事件中的困境,似乎想尝试飞翔,却显得力不从心。除了尾部的考量,后肢的结构也对飞行机能产生影响。鸟类的后肢与其它脊椎动物不同,其股骨至趾骨间的肌肉筋腱系统在原始和早期阶段可能并不完善。辽西鸟的后肢保守,胫跗骨结构简单,长度略长于股骨,且并不强壮,这表明其后肢结构在飞行起源论上显得非常原始,无论是地面起源还是树栖起源,都体现出其原始的特征。
辽西鸟是在辽宁省凌源市大王杖子发现的鸟类化石。这一小型鸟的骨骼保存不全,头部分为印痕,但十分清晰,易于观察。其最突出的形态构造是头骨高而短和眼孔大;其次是胸骨特别小,形状特殊;第三是尾巴长,尾综骨长,约占其3/4长度。这一小型鸟眼前孔小,额骨的眶部比较粗厚,顶骨在头骨的后上部较发育,枕骨大孔仍基本是后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