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而知新的故字是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2 17:1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9 05:13
温,寻绎也
【译】
孔子说:“温习过去,以知道未来,这样便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朱熹《四书集注》解
温,寻绎也。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
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若夫记问之学,则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故《学记》讥其“不足以为师”,正与此意互相发也。
2、李泽厚《论语今读》解
【译】
孔子说:“温习过去,以知道未来,这样便可以做老师了。
”
【注】
《朱注》: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若夫记问之学,则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
【记】
中国极端重视历史经验,记录各种经验、教训,以为未来殷鉴,乃此文明一大特征。中国史书之多,举世无匹。从经验、事实、历史出发,温固以知新,不迷信奇迹,不空想思辩,此“实用理性”之具体呈现也。
“实用理性”在某种意义上便正是历史理性。思辩理性(认识)、实践理性(道德)均来源和服从于此“历史理性”。宜乎俱称康德晚年有“历史理性批判”的著作。
3、钱穆《论语新解》解
” 温故而知新:温,温燖义。燖者以火熟物。后人称急火曰煮,慢火曰温,温犹习也。
故字有两解。一曰:旧所闻昔所知为故,今所得新所悟为新。一曰:故如故事典故。六经皆述古昔,称先王。知新谓通其大义,以斟酌后世之制作,如汉代诸儒之所为。
可以为师:依前解,时时温习旧得而开发新知,此乃学者之心得。有心得,斯所学在我,能学即能教,故曰可以为师。
若分温故知新为两事,故是外面所得,新仍是外面所得,总之是记问之学。所学在外,则知识无穷,记问虽博.非同心得,既非能学,即非能教。仅成稗贩,何足为师?然心得亦非凭空自创,乃从旧闻中开悟新知,使内外新旧融会成一,如是始可谓之学。依后解,事变无穷,所谓新者,皆古所未经,师所不传,若仅温故不能知新,则必有学绝道丧之忧矣。
故惟温故而能知新,始能胜任为师。此两解,言异而义一,学者其细参之。
本章新故合一,教学合一,温故必求知新,能学然后能教。若仅务于记诵稗贩,不能开新,即不足以任教,义蕴深长。
先生说:“能从温习旧知中开悟出新知乃可作为人师了
总结:
大家对于这一句很是熟悉,似乎对于其含义也很明白,“温习学过的东西,获得新的东西,这样便可以做老师了”,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理解,也是中学课本学习的论语给出的解释。
当时我们对此是不反思的,我们也就这样的记忆、背诵了,读起来是琅琅上口了,但正如黑格尔所言:“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名词,往往是我们最无知的东西。”“熟知”并不等于“真知”。对于这句话开放出的问题是:
孔子如何看待为师的资格的?或者说为什么“知新”就可以“为师”了?
综观朱熹和钱穆的解释,都是集中在将其与《礼记》中的“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相比较而言,后者只是记诵,没有心得,所学在外,不能学所以也不能教。
这种解释依然没有澄清疑惑。
对此小平师兄的看法是,《论语》自始至终强调一个“悟”字,“温故知新”可能指的是从过去的知识或经历中“悟”到一些心得;“为师”的“师”不只是作为老师教授别人知识的意思,还有作为表率、楷模,成为别人效仿的对象的含义,“师”作后一种意思解析似能讲得通。
。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9 05:05
温,寻绎也
【译】
孔子说:“温习过去,以知道未来,这样便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朱熹《四书集注》解
温,寻绎也。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
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若夫记问之学,则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故《学记》讥其“不足以为师”,正与此意互相发也。
2、李泽厚《论语今读》解
【译】
孔子说:“温习过去,以知道未来,这样便可以做老师了。
”
【注】
《朱注》: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若夫记问之学,则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
【记】
中国极端重视历史经验,记录各种经验、教训,以为未来殷鉴,乃此文明一大特征。中国史书之多,举世无匹。从经验、事实、历史出发,温固以知新,不迷信奇迹,不空想思辩,此“实用理性”之具体呈现也。
“实用理性”在某种意义上便正是历史理性。思辩理性(认识)、实践理性(道德)均来源和服从于此“历史理性”。宜乎俱称康德晚年有“历史理性批判”的著作。
3、钱穆《论语新解》解
” 温故而知新:温,温燖义。燖者以火熟物。后人称急火曰煮,慢火曰温,温犹习也。
故字有两解。一曰:旧所闻昔所知为故,今所得新所悟为新。一曰:故如故事典故。六经皆述古昔,称先王。知新谓通其大义,以斟酌后世之制作,如汉代诸儒之所为。
可以为师:依前解,时时温习旧得而开发新知,此乃学者之心得。有心得,斯所学在我,能学即能教,故曰可以为师。
若分温故知新为两事,故是外面所得,新仍是外面所得,总之是记问之学。所学在外,则知识无穷,记问虽博.非同心得,既非能学,即非能教。仅成稗贩,何足为师?然心得亦非凭空自创,乃从旧闻中开悟新知,使内外新旧融会成一,如是始可谓之学。依后解,事变无穷,所谓新者,皆古所未经,师所不传,若仅温故不能知新,则必有学绝道丧之忧矣。
故惟温故而能知新,始能胜任为师。此两解,言异而义一,学者其细参之。
本章新故合一,教学合一,温故必求知新,能学然后能教。若仅务于记诵稗贩,不能开新,即不足以任教,义蕴深长。
先生说:“能从温习旧知中开悟出新知乃可作为人师了
总结:
大家对于这一句很是熟悉,似乎对于其含义也很明白,“温习学过的东西,获得新的东西,这样便可以做老师了”,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理解,也是中学课本学习的论语给出的解释。
当时我们对此是不反思的,我们也就这样的记忆、背诵了,读起来是琅琅上口了,但正如黑格尔所言:“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名词,往往是我们最无知的东西。”“熟知”并不等于“真知”。对于这句话开放出的问题是:
孔子如何看待为师的资格的?或者说为什么“知新”就可以“为师”了?
综观朱熹和钱穆的解释,都是集中在将其与《礼记》中的“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相比较而言,后者只是记诵,没有心得,所学在外,不能学所以也不能教。
这种解释依然没有澄清疑惑。
对此小平师兄的看法是,《论语》自始至终强调一个“悟”字,“温故知新”可能指的是从过去的知识或经历中“悟”到一些心得;“为师”的“师”不只是作为老师教授别人知识的意思,还有作为表率、楷模,成为别人效仿的对象的含义,“师”作后一种意思解析似能讲得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