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3 23:2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02:55
启功先生对于书法学习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学习书法并非局限于某一固定体裁,而是追求有法而无体的境界。颜体书法虽有多种风格差异,如多宝、麻姑、颜庙与郭庙,甚至行书草稿与碑版亦不相同,但强调的是个人理解和创新,而非拘泥于颜体本身。
写字与杂技不同,不必过于强调幼功,关键在于理解笔趣。幼年识字有限,难以理解书法的深层乐趣,但习字有助于识字和手眼协调,记忆深刻。书法学习应避免盲目模仿时人,因为这可能导致个人风格受限,成为名家作品的遗珠,而非创新者。
书写的初衷是追求古帖之韵味和个人风格,但最终往往难以达到初衷,因为即使满意之处,也只是局部的成就。临摹古碑帖而非时人之作,是因为古代条件与现代不同,古人的技巧和方法能启发创新,名家作品是古人优点与个人局限的结合。
风气会影响书法风格,但地域、时代差异显而易见,如同赵雪松认为书法以用笔为重,但启功先生认为结字同样重要。书法中的每笔落点、转折都需精准,行书与楷书之间应有适度的转化,以保持动态与平衡。
启功先生的言论强调了书法艺术的自由与创新,鼓励学习者从传统中汲取灵感,同时保持个人风格的独立性,以及对运笔和结字的精细把握,以达到书法的真谛。
启功(1912——2005),字元白,也作元伯,佛名察格多尔札布,北京市人。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满族,爱新觉罗氏,是清世宗(雍正)的第五子和亲王弘昼的第八代孙。著作等身,主要代表作有《启功丛稿》、《启功韵语》、《古代字体论稿》等。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书法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顾问等要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