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4 00:1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00:33
航空教育在中国的起步始于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北洋大学、中央大学和交通大学等多所大学设立了航空系,以满足航空发展需求。然而,即便如此,航空教育仍无法完全满足需求。1945年,范绪箕教授再次受聘浙江大学,开始筹建航空系。面对抗战后学校经费紧张、物质条件艰苦的现实,范绪箕认识到航空学科的应用性,决定大力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并积极筹建实验设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亲自设计图纸,克服无参考样板的困难,依靠个人出资及大家共同努力,最终建造了一座3英尺低速风洞,对航空系的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2年,国家决定合并南京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的航空系,在南京成立华东航空学院,范绪箕作为学校主要领导人,负责校舍建设、学生工作和教材编著,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针对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他组织调查研究,及时修订教学计划。
1953年,中国进入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航空工业迅速发展,国家急需更多航空高级技术人才。1956年,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改制为南京航空学院。范绪箕在专业设置、师资培养、重点实验设备建设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组织作用。他提出专业设置调整的原则,强调从实际情况出发,适应航空科学技术发展,改变专业过细过窄的缺点,拓宽专业范围,加强理论基础,以提高学生适应性。范绪箕强调,航空院校应首先办好有航空特色的专业,并根据南京航空学院的基础,强调专业要少而精,保证飞机设计专业成为重点学科。他还积极组织人力、物力筹建计算机、控制、测量等专业,推动了南京航空学院教学、科研的全面发展。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范绪箕提出尖子教师培养制度,选拔优秀青年教师作为老教授助手,为他们创造提高条件。他倡导教师要认真读经典著作,开展科学研究,鼓励学术交流,并亲自创办了《南京航空学院学报》,对南京航空学院的科研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范绪箕主持研制了亚、跨、超音速风洞和热应力模拟试验设备等重大科研设备,为南京航空学院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对飞机在高速飞行时产生的热障问题,范绪箕认识到解决的紧迫性,组织建成了热模拟试验设备,及时完成了中国一系列高速飞行器的结构热强度试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南京航空学院已成为一所专业和学科门类齐全、教学科研设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高等学府。
范绪箕,男,1914年1月5日生于北京,籍贯江苏江宁,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著名力学家和航空教育家。致力于航空事业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创建了浙江大学航空系,是华东航空学院和南京航空学院的主要领导人。主持设计、组织施工、建成了浙江大学3英尺低速风洞,南京航空学院亚、跨、超音速风洞和热应力模拟试验设备。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架靶机,对航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办学方面,提出了尖子教师的培养制度,提倡教学科研并举并以科研促进教学的办学思想。长期从事热弹性力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为中国热应力学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