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想象中具体什么的路线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3 17:4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9 05:45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春天。前一年冬天,唐军在洛阳附近取得了重大胜利,收复了洛阳等地。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终于在广德元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思明之子史朝义兵败自杀,战争得以平息。流离失所、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听到这个消息,激动不已,心中充满激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
杜甫在诗中表达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以及对自由安定生活的向往。这是安史之乱结束后的作品,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描绘了诗人急切归乡的心境。他想象自己立即乘船从巴峡出发,顺流穿过巫峡,直接北上襄阳,再由陆路直奔故乡洛阳。
实际上,从剑外之地到洛阳,路途遥远,巴峡、巫峡、襄阳、洛阳相距也不近。然而,在归心似箭的诗人笔下,这段路程仿佛变得简单快速、一泻千里。这一联巧妙地包含了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这些地名通过“即从”、“便下”相连,形成活泼的流水对,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句间对),展现出工整的地名对。
“穿”与“向”的动态描绘,以及“峡”与“阳”的重复,赋予了诗句磅礴的气势。杜甫的诗作不仅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更体现了他对自由与和平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以其流畅的韵律、精妙的构思,以及对故乡深深的眷恋,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