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3 18:2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19:34
1949年,傅山村的农业生产起步,粮食亩产仅135公斤。1953年,村民响应国家号召,组建互助组,1954年发展到初级社,1955年合并为前锋高级农业合作社,进行农田水利建设,1956年冬打出了25眼水井并购置新式水车,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显著增长,达到256公斤。1965年,为适应机械化和水利建设,全村耕地统一规划,成立打井队,至1975年已有78眼机井,1977年修防水渠并进行群井汇流,1978年粮食亩产达到490公斤,得益于引进新技术和优良品种。
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村民生产热情,粮食单产提升到721公斤,较1978年增长231公斤。傅山村建立了农业技术服务组,优化耕作、施肥和防治病虫害,同时实行统一管理,实现了亩产1000公斤的吨粮田目标。1999年,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建立,引进多种名优稀特蔬菜,不仅增加了农业收入,还推动了观光旅游。
第二产业起步于高级合作社时期,1983年发展起来,包括建材、磷肥、粮食加工等粗放型项目。随着1985年酒厂的建立和1988年的横向联合,傅山村工业逐渐规模化。1996年至2000年间,傅山企业集团迅速扩张,涵盖38家企业,实现产值和利税大幅增长,成为全国乡镇企业集团之一。
第三产业在1910年已有酿酒业,随着合作社和代销点的设立,个体商业逐渐归集体经营,70年代的“四坊”经营对生产队资金和生活起到补充作用。1998年,傅山村设立固定集市,服务大楼集商业、餐饮于一体,停车场和商店数量增多,三产收入大幅增长。
明朝洪武至永乐 年间,丁、段、戴、鄢4氏姓氏先后在蟠龙山下定居。继之,傅、朱、胡、孙、彭、王等姓氏也来蟠龙山下落户。随着姓氏群体的不断增加,在蟠龙山阴逐渐形成山后营、靠山街、东傅山、西傅山、北傅山、邱立庄、康家庄7个小村落。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 ,又有两支氏系次第由外迁至蟠龙山西侧,建成小庄。各姓氏人口繁衍增长,村落随之绵延扩大,于是,小村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较大村落。因地处蟠龙山脚下,村民因山就势,将村落称“山子庄".又因村中傅氏祖系显旺,被称为“傅家山子”。后改称“傅山村”,简称“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