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4 18:1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6 21:02
缺血性肠病的早期诊断因其非特异性症状而颇具挑战。当有基础病变如持续或突发腹痛,且常规检查无明显异常时,应考虑可能存在缺血性肠炎。症状如血便、潜血阳性和白细胞升高可作为诊断线索,但剧烈腹痛、急腹症或休克体征提示可能有肠穿孔风险,此时内镜检查至关重要。内镜检查可确定病变范围和阶段,帮助鉴别其他炎性肠病和结肠癌,特别是便血期,是诊断早期的关键。
内镜检查需注意以下事项:对持续腹痛、便血伴有腹膜刺激征者,可能为坏疽性病变,需谨慎操作;避免使用可能导致出血或穿孔的不适当手法。在结肠镜检查中,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可见肠黏膜的节段性病变和溃疡,血性液体充满肠腔,随着时间推移,黏膜颜色变化并可能出现水肿和浅溃疡。血管供血异常形成清晰的缺血区域界限。在诊断过程中,血清学、CT、血管造影、彩色多普勒及内镜检查均可作为辅助手段,其中彩色多普勒对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高,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鉴别诊断时,缺血性肠病需与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和结肠癌区分开,钡剂检查中坏疽性病变可呈现特定的"指压征"或"假性肿瘤征"。严重症状可能导致误诊,如肠腔狭窄,此时需警惕与结肠癌的区别。慢性期病变表现为结肠黏膜苍白、萎缩和血管纹理模糊,可能导致肠腔狭窄,操作时需格外小心,以免穿孔。活检结果可能显示非特异性改变,如黏膜下出血、水肿和上皮细胞异常,慢性期还可见纤维组织和肉芽组织增生。
B超检查可以发现肠壁增厚和血流改变,尽管有助于诊断,但需要丰富的经验来解读。总的来说,缺血性肠病的诊断需要综合多种检查手段,结合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分析,以确保准确鉴别。
缺血性肠病(ischemicboweldisease)是因肠壁缺血、乏氧,最终发生梗死的疾病。本病多见于患动脉硬化,心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病变多以结肠脾曲为中心呈节段性发生。造成结肠缺血的直接原因多为肠系膜动、静脉,特别是肠系膜上动脉因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引起的血管闭塞及狭窄。心力衰竭、休克引起血压降低,肠局部供血不足也可成为发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