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4 18:1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4 18:33
通过对地震波形及其到达时间的分析,地震参数的测定是地震观测的重要环节。首先,通过波形特征和持续时间,判断地震的类型,如地方震、近震、远震或极远震。接着,面波的发育情况可以区分浅源、中源或深源地震。识别各震相有助于后续的参数测定。
测定震中位置是根据多年观测数据,通过比较已知地震台的震中距和震相的走时来实现。新地震时,利用P波与S波的到时差,结合走时表或曲线,可以计算出震中距。通过分析P波的振幅和方向信息,确定地震波的传播方向,从而确定震中位置。多个台站的数据可以提高定位精度。
发震时刻的测定则是根据已知的震中位置和走时,从实际观测的波到达时间中减去计算值得出。震源深度的测定方法各异,近震时通过S-P波的到时差和虚波速度来确定,远震则需考虑pP波的影响。地震的震级,作为衡量其强度的指标,由地震仪记录的振幅、震中距、仪器性能等因素共同决定,近震和远震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分别以ML和MS表示。
用地震仪器记录天然地震或人工爆炸所产生的地震波形,并由此确定地震或爆炸事件的基本参数(发震时刻、震中经纬度、震源深度及震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