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4 16: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3 06:02
我国古代对于高跷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列子·说符》篇,其中提及宋国的兰子以精湛的技艺吸引了宋元君的注意。他表演时使用双枝长于身,绑在小腿上,快速行走并耍弄七把剑,其中五剑在空中翻飞,这一技艺让宋元君惊叹不已,当即赐予金帛。由此可知,高跷至少在公元前500多年就已经流行。
北魏时期,山西省榆社县出土的石棺上的壁画也展示了高跷和杂技的图像,表明山西省的这项传统至少在那时已经存在。据说,踩高跷的起源与古代人们为采集树上野果而发展出的跷技活动有关。高跷又称拐子,表演者通过脚踏木跷进行表演,由于表演者身高的提升,观众需仰视或站立高处观看,故有“高瞧戏”之称。
在山西全省,高跷表演极为普遍,尤其在稷山县清河镇阳城村的庙会活动中,有独特的一种形式——“高跷走兽”。这种表演起源于清朝雍正初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它由两人共同表演,使用连体高跷,兽头、兽身和表演者紧密配合。表演者脚踏木跷,腰间绑有兽皮,头部佩戴兽头,上身则扮演相应的角色,共同构成骑兽的造型。他们依据曲牌节奏,足踩高跷,如同骑兽漫步,十分引人注目。
高跷走兽艺术是山西省稷山县清河镇阳城村庙会文化活动的一种表演形式。它盛行于清朝雍正初年,出现在规模盛大的庙会活动中,经久不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由两人表演的连体高跷,将人与兽巧妙组合,精心装扮,演绎一个个美丽的神话传说,这种罕见的民间表演艺术仅存于运城稷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