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看见》的读后感 2000字左右 少一点没事 语文老师变态啊啊啊 网...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05:09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28 15:22
一本424页的看见引发的绝对不只是424页的深思——题记
十年的时间,让柴静经历了波峰和波谷,十年的时间,成就了柴静,而她用叙述的十年,让我们明白了柴静的成长与生命的意义,还有一个作为记者的职业操守。
十年前她因毫无工作经验而惨败,专做记者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在这十年之间 ,她也明白了作为记者的意义、
在《看见》中我们并不只是看见,还有感受,感受着《看见》中的成长与变迁,不只是柴静成长着,我们也会跟随着她的脚步成长
在她描写的非典时期时的场景,读的时候真的是一种心的震撼,明明是最朴实的文字,打动的却是我们浮华的心灵,让它恢复沉静,“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则道出了那时人们对于生命的渴望。
“《看见》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这是她的原话,可是就是她的最本真的一句话,道出她的朴实。她是央视最清贫的记者,可当采访她时,她却说感谢网友好意的同时,她表示溢美之词,不敢领受,“最近有条关于我是"央视最穷主持人"的传闻,很多人来问。好意我知道了,但请各位今后不必再提此事。我的职业身份是一个记者,与公众有关的部分只是我报道上的专业能力,在这个范围内欢迎任何讨论。但我的生活方式是我的个人隐私,我按我自己舒服的方式活着。这事跟能力和道德都没关系,没什么可自惭,也没什么可自得的,更谈不上"甘于清贫"。溢美之词,不敢领受。”而且她还表示,这么说对她的同事们不公平。
“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善当然存在,但恶也可能一直存在。歉意不一定能弥补,伤害却有可能被原谅,忏悔也许存在,也许永远没有,都无法强制,强制出来也没有意义。 非常同意,人的一生,本来就是善良与罪恶,人性与兽欲不断交织不断干戈的过程。”这就是人,我们不可能一直善良或者一直恶下去,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伤害别人之后的忏悔与祈祷……
她、陈虻 、和崔永元之间是最了解彼此的存在。所以柴静才会那么担心病危的他。陈虻也会在去世前还记得关心、提点柴静。而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的人,会为你祈祷,会为你祝福……
我觉得柴静的书留下的是心灵的震撼,平平淡淡的话语间,却有着发人深省的力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28 16:40
我们可能是一个老师在教。。。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28 18:14
大哥,自己写吧,这个回答问题文字上限才一千。追问没时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