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街上看到外国友人,不围观,不干扰,不尾随,热情大方,不卑不亢 ……三十年前的《小学生守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05:1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7:11
“在街上看到外国友人,不围观,不干扰,不尾随,热情大方,不卑不亢。”今天,当您读到这句话,是否会觉得有些奇怪和好笑。然而历史镜头回放,在改革开放初期,这段话就收录在当时的《小学生守则》中。
如今,这友善的提醒早已失去了必要性。改革开放的中国,让“老外”不“外”。在我们的生活中,“老外”可能是您的同事、朋友、邻居或者恋人,他们已然成为当今社会中的寻常一员。
不仅如此,近年来中国人更是大踏步地走出国门,游历世界,自信地展示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符号,成为异乡视野中的“老外”。
从“看老外”到成了“老外” ,这“看”与“成”之间的变化,耐人寻味。
几十年前在马路上看到“老外”,就像看到了外星人,现在出国有时感觉就像串门
“前年我们去芬兰北极村游玩时,打扮成圣诞老人的工作人员在与我们合影时问我们是否来自中国,当得知我们来自上海,‘圣诞老人’马上用上海话招呼道:‘侬好。’那一刻,让我们感觉很亲切很温暖。” 谈起这段经历,“老杨老张”仍然津津乐道。
杨钧和张鹰是家住上海淮海路的一对退休夫妇,一位67岁,一位62岁,平时常以“老杨老张”的名头出双入对,过着恬淡平静的退休生活。
5年前,这两位普通的中国老人做了一件他们自认为平常、而在别人眼中却非常有勇气与了不起的事情:两位不懂外语首次跨出国门的老人,没有像一般老年人那样参加旅行团,而是从一开始便决定“做自由人,优哉游哉地享受欧洲的阳光”。他们用了83天时间自助游历了意大利、法国、摩纳哥、西班牙、葡萄牙等5个国家的十几座城市,令人不禁联想到电影《80天环游地球》中的情节。
那次难忘的欧洲自助之旅,使得他们对出境游上了“瘾”:“原来年轻人能做到的,我们老年人也一样可以做到。”回国后,他们出版了游记《老爸老妈去旅行》,受到各年龄层次读者的喜欢。因为这次旅行,因为这本书,他们也结交到了许多朋友,生活变得多彩而充实。
老杨告诉记者:“几十年前,在马路上看到个‘老外’就像看到外星人一样,他们的高鼻子蓝眼睛金头发,穿着的花花绿绿的衣服,让人感到稀奇,所以常常有‘老外’被围观。后来上海街头的‘老外’越来越多,大家就习以为常,见惯不怪了。现在我们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旅游也从一种奢望变成一种‘生活元素’,甚至成为了很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现在流行讲‘地球村’,我们各个国家的人,也就像是一个村的村民,你到我家来串串门,我到你家去瞧瞧,再平常不过了。”
对老杨老张这对夫妇来说,语言不通是他们当初出国旅游的最大困难。真到了国外,老两口发现“其实也有不少老外会讲点汉语,加上画图、手势等,基本交流还是没问题的”。
第一次去“新马泰”,令远亲近邻羡慕不已,托他捎带的东西写满了整整3张A4纸
谈起旅游,家住山东烟台的李滨佐滔滔不绝:“第一次旅游是二十多年前带儿子去北京,在天安门、长城照了几张相片,回来邻居们争着抢着传着看。”
1995年,国家开始实行双休日制度,后来又推出黄金周,更重要的是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天南海北地游玩对既有时间又有闲钱的李滨佐来说,已不再是奢望,“前年,儿子还出钱请我去了趟欧洲,这要是搁在20年前,想都不敢想。”
上海兴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宏久清晰地记得,当他1992年第一次带旅行团去“新马泰”旅游时,令远亲近邻们羡慕不已,托他捎带的“洋货”写满整整3张A4纸:手表、化妆品、丝袜、小电器、咖啡……回来手里大包小包,像“跑单帮”一样。
如今,这样的情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喜欢购物的上海人对泰国的燕窝、新加坡的镀金胡姬花与马来西亚的锡制品等特产了然于胸。近些年的游客,已经不大选择“新马泰”套餐游,一些对泰国有兴趣的游客,不少是只选个小岛去度假休闲。
在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已开放的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一览表》中,我们可以看到2004年,是我国出境游发展最迅猛的一年,在这一年中,荷兰、比利时、 卢森堡、 葡萄牙、 西班牙、 意大利、 奥地利等30多个国家成为出境游中的新面孔。截至今年8月底,已开放的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近140个,中国游客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30年前,“入境旅游”还是个生僻词汇,国家对招待外国人入境观光的定义是———“人民外交”
我的首次中国之行是在1978年夏天。当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时,我看见工人们盘腿坐在跑道之间的草地上。机场又小又脏,也没有空调。载我去旅馆的巴士行驶在坑坑洼洼的两车道公路上,路上挤满了自行车和马车。
我在北京的旅行从参观毛*纪念堂开始。在城市四处游览时,北京人都对我的着装投来惊讶的目光。除了北京,我还去了东北。当我在大连一家旅馆附近溜达时,引来好奇的人群驻足围观。我身边总是跟着几十个中国人,他们似乎被我的身高震慑住了。我穿短裤时,居然会有小孩子跑过来拔我的腿毛。
在上世纪80到90年代期间,我又去了4次中国,交通已经便捷许多。此时中国正经历迅速的现代化。除了新修建的楼房和公路,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他们对未来的信心也在增强。
2004年,我应邀到吉林大学教书,在那里的见闻令我惊讶。在吉林*春市,现代的摩天大楼高耸入云,热闹的街区中麦当劳等国际著名连锁店随处可见。
我的学生穿着牛仔裤、T恤、运动鞋,斜挎大背包,他们的穿着与美国学生没什么两样,其中许多人对美国相当了解。
长春的冬天非常寒冷,但长春人对我非常热情。在长春5个月,我体会到了许多善意和好心。我从中国学生和同事那里学到的,要远远多于我教给他们的有关美国的知识。
这是一位名叫吉姆的美国人在家乡报纸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没有过多的修饰,却实实在在地写出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许多的变化中,旅游的视角见微知著。
上海国旅美大外联部经理袁祖康从1978年开始从事入境旅游业,那正是中国开放入境游的第一年,作为第一批从事入境游的专业人员,驻足当下回顾往昔,言谈之间,他忍不住感叹新中国入境旅游业惊人的发展速度与变化程度。
30多年前,那时的“入境旅游”还是个相当生僻的词汇,国家对招待外国人入境观光这种行为的定义是———“人民外交”,所以“导游”在当时其实是以“外事工作者”的标准来培训和要求的。
刚开放入境游的时候,以美国为例,主要是靠包机运输,一般每周三个包机,国内最大的客机也就是容纳200多人的波音707,所以游客需要承担的费用很高,入境的人数很少。而如今,国内几乎所有的二三线城市都拥有自己的机场。仅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日均起降航班就达750架次左右,航线覆盖90多个国际(地区)城市、70多个国内城市。
记者从上海市旅游部门了解到,上海最初只有国旅和中旅两家旅行社接待入境游客。但目前已有近900家,导游从业人员两万余名,旅游线路五花八门,不管是出境游还是入境游,游客的选择余地都非常大。
站在流光溢彩的上海街头,听年轻人讨论最新的美国大片,英国人西蒙以为自己是站在伦敦的大道上
英国人西蒙说,他爱上中国是在中国旅游过程中培养出了感情。“中国的美食,GOOD!中国的风光,GOOD!中国的朋友,GOOD!”“GOOD”成了西蒙在中国最常用的词汇。
“在我们以前的印象里,中国人都是细细的丹凤眼。没来中国之前,我唯一知道的就只有中国功夫,李小龙还有成龙,好像以前大部分外国人也都只知道这些。”
15年间,西蒙4次来到中国,在他看来变化最大的是在旅行环节中的行与住两个方面。从最初闷热的车厢、狭小的座位空间,到如今的航空座椅、外置行李舱的豪华空调旅游车,交通工具的舒适度大大提升;除了四通八达的空中航线,现在不少城市之间开通了铁路动车,在中国内陆的旅行也因此而舒适快捷了很多。
刚开始来中国的时候,西蒙感觉除了一线城市里有一两家高级宾馆外,一般地方的住宿条件都很差,特别是卫生间的气味令他“难忘”。而当他6年前第三次来到北京、上海、西安、成都等城市旅游时,发现不仅五星级宾馆林立,还有很多商务酒店、酒店式公寓、连锁便捷酒店等各具优势和特色的旅游酒店可供选择,服务也越来越规范。
从清晰的指示牌到干净的公共空间,城市在细节中散发着文明的魅力,这样的中国也让西蒙觉得越来越亲切:“现在中国年轻人会说英语的很多,不必担心在路上迷路,老老少少都很热情。”
有一次,当他站在流光溢彩的上海街头,听着周围一群打扮时髦的年轻人在讨论刚上映的美国大片时,那一刻,他说,他恍惚间以为自己是站在伦敦的大道上。
去年夏天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时候,西蒙带着妻子一同坐在“水立方”里呐喊加油,先进的比赛场馆、热情好客的中国面孔,让西蒙在一瞬间想起15年前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时的情景,不禁由衷地感叹:“中国真是个伟大的国家,她的发展速度快得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从前的旅游好像赶集和“插红旗”,而现在对很多人来说旅游已经成了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
去年夏天,自费去南非游玩的上海焦点广告公司董事长徐丽在好望角,居然碰到了她在安徽的高中同学,两人兴奋地拥抱,异国他乡的偶遇自然别样亲切。当然,这种喜悦已不再是改革开放之初,在国外碰到“黄皮肤黑头发”中国人时的那种惺惺相惜,更多的则是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惊喜和愉悦。
随着国人的脚步越走越远,人们的旅游心态和观念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出国不再仅仅是走过场般的看新鲜,人们的旅游目的日益多样和细化。有人是为了感受国外的历史文化,有人是为了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享用异国美食,有的是专门去“泡”博物馆、美术馆以怡情养性,有的是冲着一部经典大片的场景去体验与主人公一样的心境,有人是为了参加某个时尚秀捕捉最新潮流元素,还有人则是为了拜访老友或是为了看一场偶像的演唱会。
上海中医药大学心理学讲师曲玉萍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自费游历过美国、法国、爱尔兰、希腊、越南、柬埔寨、毛里求斯等许多国家,由于精通英文,几乎全是自助行。她告诉记者,以前在欧洲旅行,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日本人,而近年来这种误读少了。中国人的消费能力也越来越被外国人所重视。“我注意到许多地方特别提供汉语服务,比如巴黎的名牌店、意大利的OUTLETS;而苏格兰我以前去,礼品店里是没有能讲汉语的,今年夏天再去,突然发现有中国人店员了。另外美国VAIL的滑雪场,我前年去的时候教练还都是说英文的,结果今年他们就提供能说中文的教练了。”
上海锦江旅游公司副总经理王芳不无感慨地说:“以前人们出国旅游,带点‘插红旗’的意思,每到一个景点,匆忙留下一张‘到此一游’的照片,每天都像赶集凑热闹一样。但现在,旅游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
近年来,急行军式的出境普及游已渐渐退潮,精致的深度游则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在王芳看来,这种变化,折射出的是人们旅游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情趣的提升。复旦大学历史系旅游学系教授顾晓鸣认为,近年来中国发展的步伐较快,在旅途中,不难发现目前国内与国外一些城市的距离感在渐渐消失,各种文明在不断交融,这的确令人欣慰。当然也要反对国内一些地方一味“克隆”外国的景点,滥用外国的洋名,因为一种更高层次的融合应该表现在:既能在一座城市中享受置身世界的便捷时尚之感,又能欣赏到本土的真正文化内涵,这样,“串门”才显得更有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发展达到了相当迅猛的程度。中国公民出境从2001年的1213万人次增长到2006年的3400万人次,5年内增长了2.8倍。
作为中国消费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上海出境旅游市场一直很“火”:1990年上海市旅行社组织的出境游就达数万人次,此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2008年,通过旅行社组团出发的上海出境游客达到73.8万人次,出境旅游人数比例居全国前列。
“蓝眼睛、高鼻梁”走进来,“黑头发、黄皮肤”走出去,从当年的“看老外”,到如今在世界各地成了“老外”,这种感受真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7:11
“在街上看到外国友人,不围观,不干扰,不尾随,热情大方,不卑不亢。”今天,当您读到这句话,是否会觉得有些奇怪和好笑。然而历史镜头回放,在改革开放初期,这段话就收录在当时的《小学生守则》中。
如今,这友善的提醒早已失去了必要性。改革开放的中国,让“老外”不“外”。在我们的生活中,“老外”可能是您的同事、朋友、邻居或者恋人,他们已然成为当今社会中的寻常一员。
不仅如此,近年来中国人更是大踏步地走出国门,游历世界,自信地展示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符号,成为异乡视野中的“老外”。
从“看老外”到成了“老外” ,这“看”与“成”之间的变化,耐人寻味。
几十年前在马路上看到“老外”,就像看到了外星人,现在出国有时感觉就像串门
“前年我们去芬兰北极村游玩时,打扮成圣诞老人的工作人员在与我们合影时问我们是否来自中国,当得知我们来自上海,‘圣诞老人’马上用上海话招呼道:‘侬好。’那一刻,让我们感觉很亲切很温暖。” 谈起这段经历,“老杨老张”仍然津津乐道。
杨钧和张鹰是家住上海淮海路的一对退休夫妇,一位67岁,一位62岁,平时常以“老杨老张”的名头出双入对,过着恬淡平静的退休生活。
5年前,这两位普通的中国老人做了一件他们自认为平常、而在别人眼中却非常有勇气与了不起的事情:两位不懂外语首次跨出国门的老人,没有像一般老年人那样参加旅行团,而是从一开始便决定“做自由人,优哉游哉地享受欧洲的阳光”。他们用了83天时间自助游历了意大利、法国、摩纳哥、西班牙、葡萄牙等5个国家的十几座城市,令人不禁联想到电影《80天环游地球》中的情节。
那次难忘的欧洲自助之旅,使得他们对出境游上了“瘾”:“原来年轻人能做到的,我们老年人也一样可以做到。”回国后,他们出版了游记《老爸老妈去旅行》,受到各年龄层次读者的喜欢。因为这次旅行,因为这本书,他们也结交到了许多朋友,生活变得多彩而充实。
老杨告诉记者:“几十年前,在马路上看到个‘老外’就像看到外星人一样,他们的高鼻子蓝眼睛金头发,穿着的花花绿绿的衣服,让人感到稀奇,所以常常有‘老外’被围观。后来上海街头的‘老外’越来越多,大家就习以为常,见惯不怪了。现在我们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旅游也从一种奢望变成一种‘生活元素’,甚至成为了很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现在流行讲‘地球村’,我们各个国家的人,也就像是一个村的村民,你到我家来串串门,我到你家去瞧瞧,再平常不过了。”
对老杨老张这对夫妇来说,语言不通是他们当初出国旅游的最大困难。真到了国外,老两口发现“其实也有不少老外会讲点汉语,加上画图、手势等,基本交流还是没问题的”。
第一次去“新马泰”,令远亲近邻羡慕不已,托他捎带的东西写满了整整3张A4纸
谈起旅游,家住山东烟台的李滨佐滔滔不绝:“第一次旅游是二十多年前带儿子去北京,在天安门、长城照了几张相片,回来邻居们争着抢着传着看。”
1995年,国家开始实行双休日制度,后来又推出黄金周,更重要的是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天南海北地游玩对既有时间又有闲钱的李滨佐来说,已不再是奢望,“前年,儿子还出钱请我去了趟欧洲,这要是搁在20年前,想都不敢想。”
上海兴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宏久清晰地记得,当他1992年第一次带旅行团去“新马泰”旅游时,令远亲近邻们羡慕不已,托他捎带的“洋货”写满整整3张A4纸:手表、化妆品、丝袜、小电器、咖啡……回来手里大包小包,像“跑单帮”一样。
如今,这样的情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喜欢购物的上海人对泰国的燕窝、新加坡的镀金胡姬花与马来西亚的锡制品等特产了然于胸。近些年的游客,已经不大选择“新马泰”套餐游,一些对泰国有兴趣的游客,不少是只选个小岛去度假休闲。
在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已开放的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一览表》中,我们可以看到2004年,是我国出境游发展最迅猛的一年,在这一年中,荷兰、比利时、 卢森堡、 葡萄牙、 西班牙、 意大利、 奥地利等30多个国家成为出境游中的新面孔。截至今年8月底,已开放的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近140个,中国游客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30年前,“入境旅游”还是个生僻词汇,国家对招待外国人入境观光的定义是———“人民外交”
我的首次中国之行是在1978年夏天。当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时,我看见工人们盘腿坐在跑道之间的草地上。机场又小又脏,也没有空调。载我去旅馆的巴士行驶在坑坑洼洼的两车道公路上,路上挤满了自行车和马车。
我在北京的旅行从参观毛*纪念堂开始。在城市四处游览时,北京人都对我的着装投来惊讶的目光。除了北京,我还去了东北。当我在大连一家旅馆附近溜达时,引来好奇的人群驻足围观。我身边总是跟着几十个中国人,他们似乎被我的身高震慑住了。我穿短裤时,居然会有小孩子跑过来拔我的腿毛。
在上世纪80到90年代期间,我又去了4次中国,交通已经便捷许多。此时中国正经历迅速的现代化。除了新修建的楼房和公路,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他们对未来的信心也在增强。
2004年,我应邀到吉林大学教书,在那里的见闻令我惊讶。在吉林*春市,现代的摩天大楼高耸入云,热闹的街区中麦当劳等国际著名连锁店随处可见。
我的学生穿着牛仔裤、T恤、运动鞋,斜挎大背包,他们的穿着与美国学生没什么两样,其中许多人对美国相当了解。
长春的冬天非常寒冷,但长春人对我非常热情。在长春5个月,我体会到了许多善意和好心。我从中国学生和同事那里学到的,要远远多于我教给他们的有关美国的知识。
这是一位名叫吉姆的美国人在家乡报纸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没有过多的修饰,却实实在在地写出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许多的变化中,旅游的视角见微知著。
上海国旅美大外联部经理袁祖康从1978年开始从事入境旅游业,那正是中国开放入境游的第一年,作为第一批从事入境游的专业人员,驻足当下回顾往昔,言谈之间,他忍不住感叹新中国入境旅游业惊人的发展速度与变化程度。
30多年前,那时的“入境旅游”还是个相当生僻的词汇,国家对招待外国人入境观光这种行为的定义是———“人民外交”,所以“导游”在当时其实是以“外事工作者”的标准来培训和要求的。
刚开放入境游的时候,以美国为例,主要是靠包机运输,一般每周三个包机,国内最大的客机也就是容纳200多人的波音707,所以游客需要承担的费用很高,入境的人数很少。而如今,国内几乎所有的二三线城市都拥有自己的机场。仅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日均起降航班就达750架次左右,航线覆盖90多个国际(地区)城市、70多个国内城市。
记者从上海市旅游部门了解到,上海最初只有国旅和中旅两家旅行社接待入境游客。但目前已有近900家,导游从业人员两万余名,旅游线路五花八门,不管是出境游还是入境游,游客的选择余地都非常大。
站在流光溢彩的上海街头,听年轻人讨论最新的美国大片,英国人西蒙以为自己是站在伦敦的大道上
英国人西蒙说,他爱上中国是在中国旅游过程中培养出了感情。“中国的美食,GOOD!中国的风光,GOOD!中国的朋友,GOOD!”“GOOD”成了西蒙在中国最常用的词汇。
“在我们以前的印象里,中国人都是细细的丹凤眼。没来中国之前,我唯一知道的就只有中国功夫,李小龙还有成龙,好像以前大部分外国人也都只知道这些。”
15年间,西蒙4次来到中国,在他看来变化最大的是在旅行环节中的行与住两个方面。从最初闷热的车厢、狭小的座位空间,到如今的航空座椅、外置行李舱的豪华空调旅游车,交通工具的舒适度大大提升;除了四通八达的空中航线,现在不少城市之间开通了铁路动车,在中国内陆的旅行也因此而舒适快捷了很多。
刚开始来中国的时候,西蒙感觉除了一线城市里有一两家高级宾馆外,一般地方的住宿条件都很差,特别是卫生间的气味令他“难忘”。而当他6年前第三次来到北京、上海、西安、成都等城市旅游时,发现不仅五星级宾馆林立,还有很多商务酒店、酒店式公寓、连锁便捷酒店等各具优势和特色的旅游酒店可供选择,服务也越来越规范。
从清晰的指示牌到干净的公共空间,城市在细节中散发着文明的魅力,这样的中国也让西蒙觉得越来越亲切:“现在中国年轻人会说英语的很多,不必担心在路上迷路,老老少少都很热情。”
有一次,当他站在流光溢彩的上海街头,听着周围一群打扮时髦的年轻人在讨论刚上映的美国大片时,那一刻,他说,他恍惚间以为自己是站在伦敦的大道上。
去年夏天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时候,西蒙带着妻子一同坐在“水立方”里呐喊加油,先进的比赛场馆、热情好客的中国面孔,让西蒙在一瞬间想起15年前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时的情景,不禁由衷地感叹:“中国真是个伟大的国家,她的发展速度快得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从前的旅游好像赶集和“插红旗”,而现在对很多人来说旅游已经成了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
去年夏天,自费去南非游玩的上海焦点广告公司董事长徐丽在好望角,居然碰到了她在安徽的高中同学,两人兴奋地拥抱,异国他乡的偶遇自然别样亲切。当然,这种喜悦已不再是改革开放之初,在国外碰到“黄皮肤黑头发”中国人时的那种惺惺相惜,更多的则是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惊喜和愉悦。
随着国人的脚步越走越远,人们的旅游心态和观念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出国不再仅仅是走过场般的看新鲜,人们的旅游目的日益多样和细化。有人是为了感受国外的历史文化,有人是为了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享用异国美食,有的是专门去“泡”博物馆、美术馆以怡情养性,有的是冲着一部经典大片的场景去体验与主人公一样的心境,有人是为了参加某个时尚秀捕捉最新潮流元素,还有人则是为了拜访老友或是为了看一场偶像的演唱会。
上海中医药大学心理学讲师曲玉萍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自费游历过美国、法国、爱尔兰、希腊、越南、柬埔寨、毛里求斯等许多国家,由于精通英文,几乎全是自助行。她告诉记者,以前在欧洲旅行,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日本人,而近年来这种误读少了。中国人的消费能力也越来越被外国人所重视。“我注意到许多地方特别提供汉语服务,比如巴黎的名牌店、意大利的OUTLETS;而苏格兰我以前去,礼品店里是没有能讲汉语的,今年夏天再去,突然发现有中国人店员了。另外美国VAIL的滑雪场,我前年去的时候教练还都是说英文的,结果今年他们就提供能说中文的教练了。”
上海锦江旅游公司副总经理王芳不无感慨地说:“以前人们出国旅游,带点‘插红旗’的意思,每到一个景点,匆忙留下一张‘到此一游’的照片,每天都像赶集凑热闹一样。但现在,旅游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
近年来,急行军式的出境普及游已渐渐退潮,精致的深度游则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在王芳看来,这种变化,折射出的是人们旅游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情趣的提升。复旦大学历史系旅游学系教授顾晓鸣认为,近年来中国发展的步伐较快,在旅途中,不难发现目前国内与国外一些城市的距离感在渐渐消失,各种文明在不断交融,这的确令人欣慰。当然也要反对国内一些地方一味“克隆”外国的景点,滥用外国的洋名,因为一种更高层次的融合应该表现在:既能在一座城市中享受置身世界的便捷时尚之感,又能欣赏到本土的真正文化内涵,这样,“串门”才显得更有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发展达到了相当迅猛的程度。中国公民出境从2001年的1213万人次增长到2006年的3400万人次,5年内增长了2.8倍。
作为中国消费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上海出境旅游市场一直很“火”:1990年上海市旅行社组织的出境游就达数万人次,此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2008年,通过旅行社组团出发的上海出境游客达到73.8万人次,出境旅游人数比例居全国前列。
“蓝眼睛、高鼻梁”走进来,“黑头发、黄皮肤”走出去,从当年的“看老外”,到如今在世界各地成了“老外”,这种感受真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7:11
“在街上看到外国友人,不围观,不干扰,不尾随,热情大方,不卑不亢。”今天,当您读到这句话,是否会觉得有些奇怪和好笑。然而历史镜头回放,在改革开放初期,这段话就收录在当时的《小学生守则》中。
如今,这友善的提醒早已失去了必要性。改革开放的中国,让“老外”不“外”。在我们的生活中,“老外”可能是您的同事、朋友、邻居或者恋人,他们已然成为当今社会中的寻常一员。
不仅如此,近年来中国人更是大踏步地走出国门,游历世界,自信地展示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符号,成为异乡视野中的“老外”。
从“看老外”到成了“老外” ,这“看”与“成”之间的变化,耐人寻味。
几十年前在马路上看到“老外”,就像看到了外星人,现在出国有时感觉就像串门
“前年我们去芬兰北极村游玩时,打扮成圣诞老人的工作人员在与我们合影时问我们是否来自中国,当得知我们来自上海,‘圣诞老人’马上用上海话招呼道:‘侬好。’那一刻,让我们感觉很亲切很温暖。” 谈起这段经历,“老杨老张”仍然津津乐道。
杨钧和张鹰是家住上海淮海路的一对退休夫妇,一位67岁,一位62岁,平时常以“老杨老张”的名头出双入对,过着恬淡平静的退休生活。
5年前,这两位普通的中国老人做了一件他们自认为平常、而在别人眼中却非常有勇气与了不起的事情:两位不懂外语首次跨出国门的老人,没有像一般老年人那样参加旅行团,而是从一开始便决定“做自由人,优哉游哉地享受欧洲的阳光”。他们用了83天时间自助游历了意大利、法国、摩纳哥、西班牙、葡萄牙等5个国家的十几座城市,令人不禁联想到电影《80天环游地球》中的情节。
那次难忘的欧洲自助之旅,使得他们对出境游上了“瘾”:“原来年轻人能做到的,我们老年人也一样可以做到。”回国后,他们出版了游记《老爸老妈去旅行》,受到各年龄层次读者的喜欢。因为这次旅行,因为这本书,他们也结交到了许多朋友,生活变得多彩而充实。
老杨告诉记者:“几十年前,在马路上看到个‘老外’就像看到外星人一样,他们的高鼻子蓝眼睛金头发,穿着的花花绿绿的衣服,让人感到稀奇,所以常常有‘老外’被围观。后来上海街头的‘老外’越来越多,大家就习以为常,见惯不怪了。现在我们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旅游也从一种奢望变成一种‘生活元素’,甚至成为了很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现在流行讲‘地球村’,我们各个国家的人,也就像是一个村的村民,你到我家来串串门,我到你家去瞧瞧,再平常不过了。”
对老杨老张这对夫妇来说,语言不通是他们当初出国旅游的最大困难。真到了国外,老两口发现“其实也有不少老外会讲点汉语,加上画图、手势等,基本交流还是没问题的”。
第一次去“新马泰”,令远亲近邻羡慕不已,托他捎带的东西写满了整整3张A4纸
谈起旅游,家住山东烟台的李滨佐滔滔不绝:“第一次旅游是二十多年前带儿子去北京,在天安门、长城照了几张相片,回来邻居们争着抢着传着看。”
1995年,国家开始实行双休日制度,后来又推出黄金周,更重要的是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天南海北地游玩对既有时间又有闲钱的李滨佐来说,已不再是奢望,“前年,儿子还出钱请我去了趟欧洲,这要是搁在20年前,想都不敢想。”
上海兴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宏久清晰地记得,当他1992年第一次带旅行团去“新马泰”旅游时,令远亲近邻们羡慕不已,托他捎带的“洋货”写满整整3张A4纸:手表、化妆品、丝袜、小电器、咖啡……回来手里大包小包,像“跑单帮”一样。
如今,这样的情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喜欢购物的上海人对泰国的燕窝、新加坡的镀金胡姬花与马来西亚的锡制品等特产了然于胸。近些年的游客,已经不大选择“新马泰”套餐游,一些对泰国有兴趣的游客,不少是只选个小岛去度假休闲。
在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已开放的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一览表》中,我们可以看到2004年,是我国出境游发展最迅猛的一年,在这一年中,荷兰、比利时、 卢森堡、 葡萄牙、 西班牙、 意大利、 奥地利等30多个国家成为出境游中的新面孔。截至今年8月底,已开放的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近140个,中国游客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30年前,“入境旅游”还是个生僻词汇,国家对招待外国人入境观光的定义是———“人民外交”
我的首次中国之行是在1978年夏天。当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时,我看见工人们盘腿坐在跑道之间的草地上。机场又小又脏,也没有空调。载我去旅馆的巴士行驶在坑坑洼洼的两车道公路上,路上挤满了自行车和马车。
我在北京的旅行从参观毛*纪念堂开始。在城市四处游览时,北京人都对我的着装投来惊讶的目光。除了北京,我还去了东北。当我在大连一家旅馆附近溜达时,引来好奇的人群驻足围观。我身边总是跟着几十个中国人,他们似乎被我的身高震慑住了。我穿短裤时,居然会有小孩子跑过来拔我的腿毛。
在上世纪80到90年代期间,我又去了4次中国,交通已经便捷许多。此时中国正经历迅速的现代化。除了新修建的楼房和公路,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他们对未来的信心也在增强。
2004年,我应邀到吉林大学教书,在那里的见闻令我惊讶。在吉林*春市,现代的摩天大楼高耸入云,热闹的街区中麦当劳等国际著名连锁店随处可见。
我的学生穿着牛仔裤、T恤、运动鞋,斜挎大背包,他们的穿着与美国学生没什么两样,其中许多人对美国相当了解。
长春的冬天非常寒冷,但长春人对我非常热情。在长春5个月,我体会到了许多善意和好心。我从中国学生和同事那里学到的,要远远多于我教给他们的有关美国的知识。
这是一位名叫吉姆的美国人在家乡报纸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没有过多的修饰,却实实在在地写出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许多的变化中,旅游的视角见微知著。
上海国旅美大外联部经理袁祖康从1978年开始从事入境旅游业,那正是中国开放入境游的第一年,作为第一批从事入境游的专业人员,驻足当下回顾往昔,言谈之间,他忍不住感叹新中国入境旅游业惊人的发展速度与变化程度。
30多年前,那时的“入境旅游”还是个相当生僻的词汇,国家对招待外国人入境观光这种行为的定义是———“人民外交”,所以“导游”在当时其实是以“外事工作者”的标准来培训和要求的。
刚开放入境游的时候,以美国为例,主要是靠包机运输,一般每周三个包机,国内最大的客机也就是容纳200多人的波音707,所以游客需要承担的费用很高,入境的人数很少。而如今,国内几乎所有的二三线城市都拥有自己的机场。仅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日均起降航班就达750架次左右,航线覆盖90多个国际(地区)城市、70多个国内城市。
记者从上海市旅游部门了解到,上海最初只有国旅和中旅两家旅行社接待入境游客。但目前已有近900家,导游从业人员两万余名,旅游线路五花八门,不管是出境游还是入境游,游客的选择余地都非常大。
站在流光溢彩的上海街头,听年轻人讨论最新的美国大片,英国人西蒙以为自己是站在伦敦的大道上
英国人西蒙说,他爱上中国是在中国旅游过程中培养出了感情。“中国的美食,GOOD!中国的风光,GOOD!中国的朋友,GOOD!”“GOOD”成了西蒙在中国最常用的词汇。
“在我们以前的印象里,中国人都是细细的丹凤眼。没来中国之前,我唯一知道的就只有中国功夫,李小龙还有成龙,好像以前大部分外国人也都只知道这些。”
15年间,西蒙4次来到中国,在他看来变化最大的是在旅行环节中的行与住两个方面。从最初闷热的车厢、狭小的座位空间,到如今的航空座椅、外置行李舱的豪华空调旅游车,交通工具的舒适度大大提升;除了四通八达的空中航线,现在不少城市之间开通了铁路动车,在中国内陆的旅行也因此而舒适快捷了很多。
刚开始来中国的时候,西蒙感觉除了一线城市里有一两家高级宾馆外,一般地方的住宿条件都很差,特别是卫生间的气味令他“难忘”。而当他6年前第三次来到北京、上海、西安、成都等城市旅游时,发现不仅五星级宾馆林立,还有很多商务酒店、酒店式公寓、连锁便捷酒店等各具优势和特色的旅游酒店可供选择,服务也越来越规范。
从清晰的指示牌到干净的公共空间,城市在细节中散发着文明的魅力,这样的中国也让西蒙觉得越来越亲切:“现在中国年轻人会说英语的很多,不必担心在路上迷路,老老少少都很热情。”
有一次,当他站在流光溢彩的上海街头,听着周围一群打扮时髦的年轻人在讨论刚上映的美国大片时,那一刻,他说,他恍惚间以为自己是站在伦敦的大道上。
去年夏天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时候,西蒙带着妻子一同坐在“水立方”里呐喊加油,先进的比赛场馆、热情好客的中国面孔,让西蒙在一瞬间想起15年前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时的情景,不禁由衷地感叹:“中国真是个伟大的国家,她的发展速度快得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从前的旅游好像赶集和“插红旗”,而现在对很多人来说旅游已经成了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
去年夏天,自费去南非游玩的上海焦点广告公司董事长徐丽在好望角,居然碰到了她在安徽的高中同学,两人兴奋地拥抱,异国他乡的偶遇自然别样亲切。当然,这种喜悦已不再是改革开放之初,在国外碰到“黄皮肤黑头发”中国人时的那种惺惺相惜,更多的则是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惊喜和愉悦。
随着国人的脚步越走越远,人们的旅游心态和观念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出国不再仅仅是走过场般的看新鲜,人们的旅游目的日益多样和细化。有人是为了感受国外的历史文化,有人是为了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享用异国美食,有的是专门去“泡”博物馆、美术馆以怡情养性,有的是冲着一部经典大片的场景去体验与主人公一样的心境,有人是为了参加某个时尚秀捕捉最新潮流元素,还有人则是为了拜访老友或是为了看一场偶像的演唱会。
上海中医药大学心理学讲师曲玉萍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自费游历过美国、法国、爱尔兰、希腊、越南、柬埔寨、毛里求斯等许多国家,由于精通英文,几乎全是自助行。她告诉记者,以前在欧洲旅行,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日本人,而近年来这种误读少了。中国人的消费能力也越来越被外国人所重视。“我注意到许多地方特别提供汉语服务,比如巴黎的名牌店、意大利的OUTLETS;而苏格兰我以前去,礼品店里是没有能讲汉语的,今年夏天再去,突然发现有中国人店员了。另外美国VAIL的滑雪场,我前年去的时候教练还都是说英文的,结果今年他们就提供能说中文的教练了。”
上海锦江旅游公司副总经理王芳不无感慨地说:“以前人们出国旅游,带点‘插红旗’的意思,每到一个景点,匆忙留下一张‘到此一游’的照片,每天都像赶集凑热闹一样。但现在,旅游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
近年来,急行军式的出境普及游已渐渐退潮,精致的深度游则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在王芳看来,这种变化,折射出的是人们旅游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情趣的提升。复旦大学历史系旅游学系教授顾晓鸣认为,近年来中国发展的步伐较快,在旅途中,不难发现目前国内与国外一些城市的距离感在渐渐消失,各种文明在不断交融,这的确令人欣慰。当然也要反对国内一些地方一味“克隆”外国的景点,滥用外国的洋名,因为一种更高层次的融合应该表现在:既能在一座城市中享受置身世界的便捷时尚之感,又能欣赏到本土的真正文化内涵,这样,“串门”才显得更有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发展达到了相当迅猛的程度。中国公民出境从2001年的1213万人次增长到2006年的3400万人次,5年内增长了2.8倍。
作为中国消费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上海出境旅游市场一直很“火”:1990年上海市旅行社组织的出境游就达数万人次,此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2008年,通过旅行社组团出发的上海出境游客达到73.8万人次,出境旅游人数比例居全国前列。
“蓝眼睛、高鼻梁”走进来,“黑头发、黄皮肤”走出去,从当年的“看老外”,到如今在世界各地成了“老外”,这种感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