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好点的途径可以学说无锡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11:45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1:58
无锡话是吴语的一支,因此有它们的共性,但更有其明显的个性,即其特点,主要如下:
一。其说话的声调有所不同。所谓声调,就是指字调和音调两部分。音调就是说话的腔调,声音和语气。我觉得无锡话的腔调主要是靠那些活灵活现的助词烘衬出来的。当听到“好倒”,“显得”,“灵个”,“是个嚄(读‘活’)”,“欸啘(读‘厚活’)”,“那哼啥”,“嗯号个”,“算咧”,还有点心店里的吆喝声“吆么来哉”等等一连串无锡话,你一定会感到无比亲切。这大概就是无锡腔的特色和魅力!至于字调,就是过去常说的平、上、去、入四声,普通话的主要是说话的声调有所不同。所谓声调,就是指字调和音调两部分。音调就是说话的腔调,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调。至于叹词,更是不同的字调表达出了不同的语气,这将在后面讨论。
二.无锡话的语音与普通话则有明显不同。我上小学辰光,同学道里常做一种识字游戏,比同音(指无锡音)的字谁默写得多,例如一个“陈”字,就能联想写出同音的陈、辰、晨、程、城、盛、剩、慎、存....一大串,甚至连“郑”也写进去。又如,“度”的同音字有:图、涂、屠、驼、陀、佗....还有一个“大”。再如,牙、衙、午、吾....也是一串同音字。这种游戏虽然识得的字多而快,但读音不准,乃至读白字,还很难改口,贻害无穷。不过也悟出了无锡话中不少字的字音不同于普通话的道理。其一,作为无锡话字音的声母很多是浊辅音,如国际音标中的[t]发[d],[s]发[z],[f]发[v]等,而在汉语拼音中才只有l,m,n,ng等几个浊辅音。其二,普通话中的韵尾ng,在吴语(包括无锡话)中则常作为声母,如,牙、我、岸、暗、汉等等字的声母;又如吴、五、鱼、嗯等字发ng音,无韵母。其三,无锡话中的韵母也有其特殊性,如,暗、岸、汉、潘、盘、官、权....发无锡音时,在拼音字母中找不出一个合适的韵母,我曾企图用拼音字母来拼无锡话,结果反而弄巧成拙,因此有同学建议我干脆用两个无锡口音的字的切音来注音,采用“安”作为无锡话的韵母,这样便迎刃而解。
三. 无锡话中有些词来之于其他方言或官话,如,“奢华”,“奢遮”,“可喜”,“恪职”....显然这些词系由中原传来,但由于以口语相传,几经转辗,读音变了样,如,“奢”的读音由she读成“喜啊”切,“华”由hua读成“黑乌”切,“遮”由zhe读成“之啊”切,“可喜”读成“克气”了。这样一来,北方人反而听不懂,无锡人也只知其意,鲜知其字了。甚至有些古雅之词在普通话中已很少讲,只能在小说中看到,却在无锡话中生了根,仍然言讲口传,津津乐道,这是无锡话得一道靓点。所以多读一点明清小说,大有裨益。
四.无锡话还有其独特的词汇,如作为人称代词的倷伲,佗;指示代词个个,箇个,伊个;又如专门名词亮月,丝螺,油炸桧等;还有词组“坏伯痞”,“开盖货”,“皂隶头”等。这有历史的原因,如“坏伯嚭”;也有习俗的关系,如“皂隶头”。这在后面将专门介绍。
从 倷 伲 开 始
要说无锡话,就先从人称代词倷伲开始,因为伊个词,只有无锡人讲,可以说是无锡话的标志性词。
“倷伲”一词中的“倷”,在吴语中指你,而“伲”则指我,倷和伲不仅就构成了无锡话中的复数第一人称代词,而且还是个集合名词,即“你和我”。从“倷伲”一词也可以看到:倷在前,伲在后,说明无锡人以礼待人,尊重对方,反映了句吴故里的文明礼貌。
“唔(ngú)”是吴语中的单数第一人称(见《辞海》),即普通话中的我(wo)。但在无锡话的书写中几乎勿用“唔”字,而仍用“我”,不过读音变了,发“五窝”切。复数就说“我里”。
“倷伲”和“我里”虽说都是指我们,似乎呒啥区别,但细细辨别,还是不同个。“倷伲”包括谈话时的对方,而“我里”则指谈话人自己一方的人,即我方。可以举个例来说明:譬如,我里几个同事已约好一道到上海去,后来又碰着另一个同事,就征求佗意见,是否愿意一道去。一般说:“我里明朝要到上海去得。倷伲一道去,阿好个?”对方不论回答“好”还是“勿去”,都说明谈话对方已融合在倷伲之中,倷伲指的是大家,彼此。
“佗”是无锡话中的单数第三人称代词,在普通话中读tuo,但在无锡话中常把清辅音的声母[t]发浊辅音[d ] 的音,因此,阿弥陀佛中的陀,骆驼中的驼,称砣的砣,华佗的佗,糊涂的涂,学徒的徒,乃至大大小小的大……都发“特乌”切。“佗”和“他”同义不同音,据《辞海》介绍,早在《后汉书.王景传》中就有“县官恒兴佗役,不先民急”,之句,说明“佗”作他解,由来已久。“佗”作为单数他称,在吴地不仅是无锡,周边的常州,宜兴,江阴等地也为此词的变音,发音当然不一样,如tuo, da等。“佗里”是他称的复数形式。
至于第二人称则和普通话一样,都用“你”,不用多说了。
无锡话中的指示代词又是那哼个?
诗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脍炙人口。但所谓伊人是指男士还是淑女,是隐士还是恋人,只好仁者见人,智者见智了。不过伊人确实是指“这位”要寻访的人;而且“伊”通“繄”,就有“此”之解。无锡话却正采用了“伊”作为指示代词的近指,可谓源远流长了。且“伊”在吴地的上海、苏州一带则是他称之词,这更显出无锡话的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个性。伊搭就是这里;伊个就是这个。
现在先引用《辞海》“个”字条目中的两首诗,一是隋炀帝《嘲罗罗》诗:“个侬无赖是横波”;二是范成大《余杭初出陆》诗:“霜毛瘦骨犹千骑,少见行人似个侬”。这两首诗中的“个侬”都没有明确指出是此人还是那人,只是说有个人。而赵闻礼《鱼逰春水》词:“愁肠断也,个人知末?”此词中的“个人”则显然是指那个人了。又见《辞海》“吴侬”条下的注释:“吴俗....指他人亦曰渠侬,他侬,个侬。”这应是无锡话中远指词“个(读‘过’)”的来由吧!本文为避免与作为助词,量词的“个”相混淆,故采用个的繁体字“个(读‘过’)”为远指词。“个”后面也常跟上助词,如,个个(那个),个搭(那里)。
大概由于受到上海话的影响,无锡话中的近指代词,除“伊”以外,也说“格(读‘葛’)”。如,《官场现形记》第八回:“格当中是啥个缘故?”“勿壳张格格大炮,吓醒了魏大人。”但是如果勿懂上海话,还真的勿晓得句中的三个“格”讲点啥末事?字典上也查勿出“格”在此句中说些啥?由于“格”在此句中的字、音、义不一致,因此,本文采用“个”的异体字“箇(读‘葛’)”替代同音的“格”,既区别于作为助词、量词的“个”,又不同于作为远指代词“个”。这是有道理的。上面提到“个侬”中的“个”,虽有非彼即此之意。但在苏东坡《李颀画山见奇》诗:“平生自是个中人,欲向渔舟便写真。”诗中的“个中人”,则明指为此中人,意为亲历其境,深入此中的人,而“个”采用其异体字“箇”也无可非议。因此把上面引用的《官场现形记》中的两句话,改写成“箇当中是啥个缘故?”“勿壳张箇个大炮,吓醒了魏大人。”这样一来,这两句话就很容易理解了。
箇个人(这个人),箇人(这人)常用做加强主语语气的同位语,如,“佗,箇个人蛮好说话个。”“你箇人蛮难弄个。”这里的“个”是助词,在后面介绍。
“嗯号”是无锡话中一个特有的指示代词,意思相当于这样,这类,这号,这种。此词在无锡话中的使用频率还很高,却无合适的字、音、义一致的字。我觉得“嗯号”箇个词,其中“嗯”是叹词,根据不同的口气,有三个读音,就有不同的语感。如果伊搭个“嗯”,发 ńg的音,有意想不到,疑问的意思,若从鼻孔里发出 “ɡ”声,不屑之感了。而“号”的无锡土音读“豪”,原有记号,标号,号码的意思,人们把相同号码的末事就称为这一号,这号,这类,并引申为这样,这种之意。因此“嗯”和“号”搭配,随着“嗯”发出不同的音,就有勿同个语感。此词与“那哼”连用,常带有抱怨、不满口气,“那哼嗯号个啥!”不过“嗯号”这个词,有时在征求,作“这样”解,“阿是嗯号个?”请读者细细品味“嗯”的发音和“嗯号”的语感。嗯号来理解“嗯号”这个词,不知能否使字、音、义表达一致?
无锡话中的疑问词:
啥末事? 那哼啥? 阿是个?这是无锡话中几句典型的疑问句。在探讨之前,倷伲先说说国外引进的疑问词。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产品品质,引进了品质控制方法,其中之一叫“1H5W”工作法。“1H5W”就是要明确六个问题,加强岗位责任,实际上就是岗位责任制。倷伲不妨先用无锡话来解释,所谓“1H5W”就是下面几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
普通话 无锡话
How 怎样 那哼(做);
What 为什么 为啥(做);
Who 什么 (做)啥;
Why 谁 啥人(做);
Where 何处 啥地方,哪搭(做);
When 何时 啥辰光(做)。
所以用无锡话来概括,就是“1那5啥”,“啥”用得最广。
现在再来谈谈无锡话中这几个疑问词,第一个词就是“那哼”。 这个词也值得倷伲大家一起推敲推敲,因为这个词的使用频率也很高,历来也是以音选字,义为其次。早在清末白话小说《官场现形记》第九回中有“……才慢慢的问:‘到底那哼?’”一句。我也看到用“哪哼”一词。“哪”虽是个疑问词,而“那” 只是“远指”之词,但这两个词都呒不“怎么样”的解释。还是在《辞海》中得到了解决,原来“那”还是“奈何”的合音,因此“那”有奈何,如何,怎么的意思了。早如,《左传.宣公二年》:“弃甲则那?”意思是放弃武装,则将如何?;又如李白《长干行》诗:“那作商人妇,愁水又愁风。”诗中的“那”作奈何解。倷伲无锡人有时一个人一筹莫展,会自言自语,拉长腔调说“那——办?”就在腔调拉长之间,鼻头里发出了“哼”声,“那哼办办?”“哼”本来就是一种无奈的*。“那哼”一词,由此而来,不知是否可以嗯号理解。所以也应强调该用“那”而不用“哪”。
不过“那哼”一词,也随“哼”的口气而异,可用于各种场合,甚至可作为问候用语,如,“你那哼啥?”“我蛮好,谢谢。”这里的“那哼”已无无奈之感,而有“怎么样”、“阿好”之意。
而如,“那哼会一夜就发了横财?”就表示出乎意外了。
当然“那哼”也用于抱怨,无奈,不满的语气中,尤其是与“嗯号”连用,“那哼嗯号个啥?”
无锡话中的疑问词和吴地其他方言大同小异,特别“啥”在吴地各处普遍都讲。个别疑问词只是读音不一致,或说法不同。例如,普通话中的“哪”,在无锡话中则发“搦(nuo)”的音,如,“哪里”,“哪里搭”;而在苏州话中就说,“落搭”,“落里搭”了。吴地还常说“啥场化”、“啥地方”。
无锡话中的疑问句和吴地其他方言一样,用得最多的要算“阿”,阿是、阿对、阿好……有时为了加强语气,末尾后缀“个”字。这种疑问句结构已众所周知,毋庸赘言了。
注:介绍两个否定词
1.“勿”,普通话读(wu),无锡话中发“夫呃”切音,是“不”的无锡说法。另有二词可佐证,一为“朆”(fen),是“勿曾”的合音,意为没有;二为“覅”(fiao),是“勿要”的合音,意即不要。例如,“阿曾来过?——朆来过。”“阿要啥?——覅啥。”“阿好?——勿好。”
2.“呒”读“呣(m)”,意为没有,如,呒啥啥。“呒”常与“不”连用,强调没有。如,“阿有啥末事?—— 一样也呒不。”
说说语助词
我已说过无锡话的腔调主要是靠助词,尤其是借助于语助词烘衬出来的,它不仅增添了抑扬顿挫个话语韵味,也表达出了喜怒爱乐个说话情调。这里就几个常用个助词和大家一来品味。
“个”(读“葛”) 这个“个”在倷伲无锡话中是讲得比较多而广的一个字,它相当于上海话中的“格”(见《官场现形记》)。
“个”的异体字和繁体字“箇(读‘葛’)”和“个(读‘过’)” 可以作指示代词,如
箇个、个个,即“这个”、“那个”之意,这在上节无锡话的代词中已介绍过。
“个”可以作量词,如“见个面”、“碰个头”、“过个瘾”、“吃个饱”中的个,这个“个”实际是“一个”的简略,复数就笼统说“几个”。
“个”也可作为助词,身兼二职,一是结构助词,即常说的格助词,它与“的”通用,不过在口语中常说“个”,如“我个”、“你个”、“佗里个”。“个”作为格助词也是有出典个,据《辞海》介绍:韩愈的《盆池》诗中有“老翁真个似儿童”之句,“真个”就是“真的”。“个”的第二职能是作为语气助词,它常加在句末,以强调句子的肯定语气。
1. 加在陈述句末,以强调动作的意志。如:“我一定要去个。”
2. 加在疑问句末,以强调征询的意见。如:“阿是个?”“阿好个?”
3. 加在谓语动词之后,以强调动作的情况和方式,不过只用于过去式。如:“佗是谢
头进个城。”“我在车站打个的(士)。”“啥人买个书?”
现在倷伲再分析一下白话小说《官场现形记》第八回中的一句话“倪格娘有格儿子……
以前也勒银行里做买办格。”这句话是典型的上海、苏州一带方言,句中的“倪”是“伲”之误,“格”相当于“个”。这里的三个“个”分别起了三种不同的作用,“伲个”的“个”是格助词;“有个”的“个”是量词;而“作买办个”的“个”则在句末起语助词的作用。由此也可见,用“个”字比“格”字为好,字音义一致。
“得”在无锡话中是表示效果和程度的语助词,如:“显得”,“灵得”,“好得”……“得”还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中间,表示可以或程度,如:“吃得落”,“困得着”,“屙得出”,“天热得不得了”,“天冷得瑟瑟抖”……
“倒”相当于“得”,但是有一种出乎意外,料想不到的感觉,如:“好倒!”“显倒!”……
“倒”作为语助,还有一种责问、追问的口气,如:
“你倒说说看,倒底去勿去?”
“你倒好个,人家在寻你,你倒躲勒伊搭。”
“只”(读“则”)是一个表示惊叹的语助词,有加强肯定和赞美之意,它最早出现在《诗经》之中,现在在文章中虽已不太使用,但在无锡话中却频频地讲着。不过这个“只”常与助词“倒”连用,如:“好倒只!”“显倒只!”
“啘”(读“活”)是无锡话中一个特有的语助词,《辞海》中有解释,相当于“啊”,但语气强得多,如:“阿是你买个啥?”“我朆买啘。”
“啘”还常与其他语助词,如“个”,“得”,“咧”等一起使用,显出无锡话的独特腔调。
“个啘”说得快时就发出合音“啯”,例如,“好个啘”就说成“好啯”。又如:“你阿去啥?”“我去啯。”
“得啘”也是强调某种效果或程度的语气,如:“灵得啘”,“显得啘”。
“咧啘”(“咧”是“了”的吴音)有催促完成或劝阻的语感,如:“走咧啘,辰光到咧”,“好咧啘,覅吵咧”。
“来”读“勒”,作为虚词常跟在助词“得”之后,再接上状语,表达效果或程度,如:
“急得来团团转”,“好得来呒不说头”。又如《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愁得来逗峻,瘦得来唓嗻。”
“哪”读“捺 nà”,有一种亲切之感的助词,一句“你来哪!”发出了诚恳的邀请。
“末”用来强化主语的语气,是个日常用语,如,“我末做煞,你末快活煞。”又如,《官场现形记》地四十回:“我末,辛辛苦苦的东去求人,西去求人,朝人家磕头礼拜,好容易替他弄了这个缺来。他瞒着我,倒在外头穷开心。”
“末”还跟在连词“乃”之后组成“乃末”一词,有“然后末”,“于是末”之意,也有“这样一来末,反而弄糟”的语感。如,“乃末好!”“乃末完!”……
“乃末”还是一句话搭头,特别有口吃病的,讲起话来,“乃末”,“乃末”,“乃末”……
谈谈感叹词
无锡话中的感叹词也蛮有韵味,也可以从表达感慨、呼唤、应答等个声调中品味出种种情调。同一个叹词在不同的场合,它的字调就不同,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要正确辨别注音,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难以达到,只好请大家一道来探讨体味。
“诶”发“厚”的音,是与熟人打招呼的声音,相当于“喂”,有点像英语Hi的洋泾浜音。如,“诶,你好嘓!”“诶,你来哪。”但与人交谈时,老是“诶,诶,诶”,这会显得不礼貌,有一种差使人的感觉,尤其孩子对大人,更不应老是“诶,诶,诶”,否则大人会说:“啥个诶勒丢,我又勿姓诶。
“诶”发“厚”的音,也表示同意对方的应答声,相当于“是”。本来叹词一般不与其他词组合在一起,但在无锡话里为了强调同意的语气,在其后面常跟上助词“啘”。例如在和对方谈话时,同意对方的意见或征询,你就会说:“诶啘,是个啘。”“诶啘,对啯。”“诶啘,是个,是嗯号个。”
“欸”读(èi)“哀”是应答别人招呼的声音,据《辞海》介绍:《方言》第十,南楚凡言然者曰欸。例如有人叫你的名字,寻找你,你会回答:“欸”,或说:“欸,我在伊搭。”
欸和诶,本是同音相通,这里有意识的根据不同的声(字)调和场合,分别使用欸和诶,这样一来,未免会弄巧长拙。
“噢”是答应叮嘱或交代办差的声音,表示晓得了。例如妈妈交代孩子办个差使,孩子回答:“噢,晓得了。”妈知道孩子的脾气,不放心的再加一句“覅答应得噢噢应应,一转身忘记得干干净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1:58
无锡不是有大阿福.节目的吗?经常看看.他里面都讲无锡话,或着听洋葱头讲劲头.在在网上看看视频啊.或看看学无锡话的书,偏方,就是行声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1:59
在无锡交点朋友
有这样的书籍卖
不过书本是死的
是片面的
交点无锡朋友最重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1:59
看无锡都市频道每晚9.50左右的阿福聊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2:00
看无锡电视台阿福聊斋节目.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1:58
无锡话是吴语的一支,因此有它们的共性,但更有其明显的个性,即其特点,主要如下:
一。其说话的声调有所不同。所谓声调,就是指字调和音调两部分。音调就是说话的腔调,声音和语气。我觉得无锡话的腔调主要是靠那些活灵活现的助词烘衬出来的。当听到“好倒”,“显得”,“灵个”,“是个嚄(读‘活’)”,“欸啘(读‘厚活’)”,“那哼啥”,“嗯号个”,“算咧”,还有点心店里的吆喝声“吆么来哉”等等一连串无锡话,你一定会感到无比亲切。这大概就是无锡腔的特色和魅力!至于字调,就是过去常说的平、上、去、入四声,普通话的主要是说话的声调有所不同。所谓声调,就是指字调和音调两部分。音调就是说话的腔调,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调。至于叹词,更是不同的字调表达出了不同的语气,这将在后面讨论。
二.无锡话的语音与普通话则有明显不同。我上小学辰光,同学道里常做一种识字游戏,比同音(指无锡音)的字谁默写得多,例如一个“陈”字,就能联想写出同音的陈、辰、晨、程、城、盛、剩、慎、存....一大串,甚至连“郑”也写进去。又如,“度”的同音字有:图、涂、屠、驼、陀、佗....还有一个“大”。再如,牙、衙、午、吾....也是一串同音字。这种游戏虽然识得的字多而快,但读音不准,乃至读白字,还很难改口,贻害无穷。不过也悟出了无锡话中不少字的字音不同于普通话的道理。其一,作为无锡话字音的声母很多是浊辅音,如国际音标中的[t]发[d],[s]发[z],[f]发[v]等,而在汉语拼音中才只有l,m,n,ng等几个浊辅音。其二,普通话中的韵尾ng,在吴语(包括无锡话)中则常作为声母,如,牙、我、岸、暗、汉等等字的声母;又如吴、五、鱼、嗯等字发ng音,无韵母。其三,无锡话中的韵母也有其特殊性,如,暗、岸、汉、潘、盘、官、权....发无锡音时,在拼音字母中找不出一个合适的韵母,我曾企图用拼音字母来拼无锡话,结果反而弄巧成拙,因此有同学建议我干脆用两个无锡口音的字的切音来注音,采用“安”作为无锡话的韵母,这样便迎刃而解。
三. 无锡话中有些词来之于其他方言或官话,如,“奢华”,“奢遮”,“可喜”,“恪职”....显然这些词系由中原传来,但由于以口语相传,几经转辗,读音变了样,如,“奢”的读音由she读成“喜啊”切,“华”由hua读成“黑乌”切,“遮”由zhe读成“之啊”切,“可喜”读成“克气”了。这样一来,北方人反而听不懂,无锡人也只知其意,鲜知其字了。甚至有些古雅之词在普通话中已很少讲,只能在小说中看到,却在无锡话中生了根,仍然言讲口传,津津乐道,这是无锡话得一道靓点。所以多读一点明清小说,大有裨益。
四.无锡话还有其独特的词汇,如作为人称代词的倷伲,佗;指示代词个个,箇个,伊个;又如专门名词亮月,丝螺,油炸桧等;还有词组“坏伯痞”,“开盖货”,“皂隶头”等。这有历史的原因,如“坏伯嚭”;也有习俗的关系,如“皂隶头”。这在后面将专门介绍。
从 倷 伲 开 始
要说无锡话,就先从人称代词倷伲开始,因为伊个词,只有无锡人讲,可以说是无锡话的标志性词。
“倷伲”一词中的“倷”,在吴语中指你,而“伲”则指我,倷和伲不仅就构成了无锡话中的复数第一人称代词,而且还是个集合名词,即“你和我”。从“倷伲”一词也可以看到:倷在前,伲在后,说明无锡人以礼待人,尊重对方,反映了句吴故里的文明礼貌。
“唔(ngú)”是吴语中的单数第一人称(见《辞海》),即普通话中的我(wo)。但在无锡话的书写中几乎勿用“唔”字,而仍用“我”,不过读音变了,发“五窝”切。复数就说“我里”。
“倷伲”和“我里”虽说都是指我们,似乎呒啥区别,但细细辨别,还是不同个。“倷伲”包括谈话时的对方,而“我里”则指谈话人自己一方的人,即我方。可以举个例来说明:譬如,我里几个同事已约好一道到上海去,后来又碰着另一个同事,就征求佗意见,是否愿意一道去。一般说:“我里明朝要到上海去得。倷伲一道去,阿好个?”对方不论回答“好”还是“勿去”,都说明谈话对方已融合在倷伲之中,倷伲指的是大家,彼此。
“佗”是无锡话中的单数第三人称代词,在普通话中读tuo,但在无锡话中常把清辅音的声母[t]发浊辅音[d ] 的音,因此,阿弥陀佛中的陀,骆驼中的驼,称砣的砣,华佗的佗,糊涂的涂,学徒的徒,乃至大大小小的大……都发“特乌”切。“佗”和“他”同义不同音,据《辞海》介绍,早在《后汉书.王景传》中就有“县官恒兴佗役,不先民急”,之句,说明“佗”作他解,由来已久。“佗”作为单数他称,在吴地不仅是无锡,周边的常州,宜兴,江阴等地也为此词的变音,发音当然不一样,如tuo, da等。“佗里”是他称的复数形式。
至于第二人称则和普通话一样,都用“你”,不用多说了。
无锡话中的指示代词又是那哼个?
诗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脍炙人口。但所谓伊人是指男士还是淑女,是隐士还是恋人,只好仁者见人,智者见智了。不过伊人确实是指“这位”要寻访的人;而且“伊”通“繄”,就有“此”之解。无锡话却正采用了“伊”作为指示代词的近指,可谓源远流长了。且“伊”在吴地的上海、苏州一带则是他称之词,这更显出无锡话的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个性。伊搭就是这里;伊个就是这个。
现在先引用《辞海》“个”字条目中的两首诗,一是隋炀帝《嘲罗罗》诗:“个侬无赖是横波”;二是范成大《余杭初出陆》诗:“霜毛瘦骨犹千骑,少见行人似个侬”。这两首诗中的“个侬”都没有明确指出是此人还是那人,只是说有个人。而赵闻礼《鱼逰春水》词:“愁肠断也,个人知末?”此词中的“个人”则显然是指那个人了。又见《辞海》“吴侬”条下的注释:“吴俗....指他人亦曰渠侬,他侬,个侬。”这应是无锡话中远指词“个(读‘过’)”的来由吧!本文为避免与作为助词,量词的“个”相混淆,故采用个的繁体字“个(读‘过’)”为远指词。“个”后面也常跟上助词,如,个个(那个),个搭(那里)。
大概由于受到上海话的影响,无锡话中的近指代词,除“伊”以外,也说“格(读‘葛’)”。如,《官场现形记》第八回:“格当中是啥个缘故?”“勿壳张格格大炮,吓醒了魏大人。”但是如果勿懂上海话,还真的勿晓得句中的三个“格”讲点啥末事?字典上也查勿出“格”在此句中说些啥?由于“格”在此句中的字、音、义不一致,因此,本文采用“个”的异体字“箇(读‘葛’)”替代同音的“格”,既区别于作为助词、量词的“个”,又不同于作为远指代词“个”。这是有道理的。上面提到“个侬”中的“个”,虽有非彼即此之意。但在苏东坡《李颀画山见奇》诗:“平生自是个中人,欲向渔舟便写真。”诗中的“个中人”,则明指为此中人,意为亲历其境,深入此中的人,而“个”采用其异体字“箇”也无可非议。因此把上面引用的《官场现形记》中的两句话,改写成“箇当中是啥个缘故?”“勿壳张箇个大炮,吓醒了魏大人。”这样一来,这两句话就很容易理解了。
箇个人(这个人),箇人(这人)常用做加强主语语气的同位语,如,“佗,箇个人蛮好说话个。”“你箇人蛮难弄个。”这里的“个”是助词,在后面介绍。
“嗯号”是无锡话中一个特有的指示代词,意思相当于这样,这类,这号,这种。此词在无锡话中的使用频率还很高,却无合适的字、音、义一致的字。我觉得“嗯号”箇个词,其中“嗯”是叹词,根据不同的口气,有三个读音,就有不同的语感。如果伊搭个“嗯”,发 ńg的音,有意想不到,疑问的意思,若从鼻孔里发出 “ɡ”声,不屑之感了。而“号”的无锡土音读“豪”,原有记号,标号,号码的意思,人们把相同号码的末事就称为这一号,这号,这类,并引申为这样,这种之意。因此“嗯”和“号”搭配,随着“嗯”发出不同的音,就有勿同个语感。此词与“那哼”连用,常带有抱怨、不满口气,“那哼嗯号个啥!”不过“嗯号”这个词,有时在征求,作“这样”解,“阿是嗯号个?”请读者细细品味“嗯”的发音和“嗯号”的语感。嗯号来理解“嗯号”这个词,不知能否使字、音、义表达一致?
无锡话中的疑问词:
啥末事? 那哼啥? 阿是个?这是无锡话中几句典型的疑问句。在探讨之前,倷伲先说说国外引进的疑问词。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产品品质,引进了品质控制方法,其中之一叫“1H5W”工作法。“1H5W”就是要明确六个问题,加强岗位责任,实际上就是岗位责任制。倷伲不妨先用无锡话来解释,所谓“1H5W”就是下面几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
普通话 无锡话
How 怎样 那哼(做);
What 为什么 为啥(做);
Who 什么 (做)啥;
Why 谁 啥人(做);
Where 何处 啥地方,哪搭(做);
When 何时 啥辰光(做)。
所以用无锡话来概括,就是“1那5啥”,“啥”用得最广。
现在再来谈谈无锡话中这几个疑问词,第一个词就是“那哼”。 这个词也值得倷伲大家一起推敲推敲,因为这个词的使用频率也很高,历来也是以音选字,义为其次。早在清末白话小说《官场现形记》第九回中有“……才慢慢的问:‘到底那哼?’”一句。我也看到用“哪哼”一词。“哪”虽是个疑问词,而“那” 只是“远指”之词,但这两个词都呒不“怎么样”的解释。还是在《辞海》中得到了解决,原来“那”还是“奈何”的合音,因此“那”有奈何,如何,怎么的意思了。早如,《左传.宣公二年》:“弃甲则那?”意思是放弃武装,则将如何?;又如李白《长干行》诗:“那作商人妇,愁水又愁风。”诗中的“那”作奈何解。倷伲无锡人有时一个人一筹莫展,会自言自语,拉长腔调说“那——办?”就在腔调拉长之间,鼻头里发出了“哼”声,“那哼办办?”“哼”本来就是一种无奈的*。“那哼”一词,由此而来,不知是否可以嗯号理解。所以也应强调该用“那”而不用“哪”。
不过“那哼”一词,也随“哼”的口气而异,可用于各种场合,甚至可作为问候用语,如,“你那哼啥?”“我蛮好,谢谢。”这里的“那哼”已无无奈之感,而有“怎么样”、“阿好”之意。
而如,“那哼会一夜就发了横财?”就表示出乎意外了。
当然“那哼”也用于抱怨,无奈,不满的语气中,尤其是与“嗯号”连用,“那哼嗯号个啥?”
无锡话中的疑问词和吴地其他方言大同小异,特别“啥”在吴地各处普遍都讲。个别疑问词只是读音不一致,或说法不同。例如,普通话中的“哪”,在无锡话中则发“搦(nuo)”的音,如,“哪里”,“哪里搭”;而在苏州话中就说,“落搭”,“落里搭”了。吴地还常说“啥场化”、“啥地方”。
无锡话中的疑问句和吴地其他方言一样,用得最多的要算“阿”,阿是、阿对、阿好……有时为了加强语气,末尾后缀“个”字。这种疑问句结构已众所周知,毋庸赘言了。
注:介绍两个否定词
1.“勿”,普通话读(wu),无锡话中发“夫呃”切音,是“不”的无锡说法。另有二词可佐证,一为“朆”(fen),是“勿曾”的合音,意为没有;二为“覅”(fiao),是“勿要”的合音,意即不要。例如,“阿曾来过?——朆来过。”“阿要啥?——覅啥。”“阿好?——勿好。”
2.“呒”读“呣(m)”,意为没有,如,呒啥啥。“呒”常与“不”连用,强调没有。如,“阿有啥末事?—— 一样也呒不。”
说说语助词
我已说过无锡话的腔调主要是靠助词,尤其是借助于语助词烘衬出来的,它不仅增添了抑扬顿挫个话语韵味,也表达出了喜怒爱乐个说话情调。这里就几个常用个助词和大家一来品味。
“个”(读“葛”) 这个“个”在倷伲无锡话中是讲得比较多而广的一个字,它相当于上海话中的“格”(见《官场现形记》)。
“个”的异体字和繁体字“箇(读‘葛’)”和“个(读‘过’)” 可以作指示代词,如
箇个、个个,即“这个”、“那个”之意,这在上节无锡话的代词中已介绍过。
“个”可以作量词,如“见个面”、“碰个头”、“过个瘾”、“吃个饱”中的个,这个“个”实际是“一个”的简略,复数就笼统说“几个”。
“个”也可作为助词,身兼二职,一是结构助词,即常说的格助词,它与“的”通用,不过在口语中常说“个”,如“我个”、“你个”、“佗里个”。“个”作为格助词也是有出典个,据《辞海》介绍:韩愈的《盆池》诗中有“老翁真个似儿童”之句,“真个”就是“真的”。“个”的第二职能是作为语气助词,它常加在句末,以强调句子的肯定语气。
1. 加在陈述句末,以强调动作的意志。如:“我一定要去个。”
2. 加在疑问句末,以强调征询的意见。如:“阿是个?”“阿好个?”
3. 加在谓语动词之后,以强调动作的情况和方式,不过只用于过去式。如:“佗是谢
头进个城。”“我在车站打个的(士)。”“啥人买个书?”
现在倷伲再分析一下白话小说《官场现形记》第八回中的一句话“倪格娘有格儿子……
以前也勒银行里做买办格。”这句话是典型的上海、苏州一带方言,句中的“倪”是“伲”之误,“格”相当于“个”。这里的三个“个”分别起了三种不同的作用,“伲个”的“个”是格助词;“有个”的“个”是量词;而“作买办个”的“个”则在句末起语助词的作用。由此也可见,用“个”字比“格”字为好,字音义一致。
“得”在无锡话中是表示效果和程度的语助词,如:“显得”,“灵得”,“好得”……“得”还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中间,表示可以或程度,如:“吃得落”,“困得着”,“屙得出”,“天热得不得了”,“天冷得瑟瑟抖”……
“倒”相当于“得”,但是有一种出乎意外,料想不到的感觉,如:“好倒!”“显倒!”……
“倒”作为语助,还有一种责问、追问的口气,如:
“你倒说说看,倒底去勿去?”
“你倒好个,人家在寻你,你倒躲勒伊搭。”
“只”(读“则”)是一个表示惊叹的语助词,有加强肯定和赞美之意,它最早出现在《诗经》之中,现在在文章中虽已不太使用,但在无锡话中却频频地讲着。不过这个“只”常与助词“倒”连用,如:“好倒只!”“显倒只!”
“啘”(读“活”)是无锡话中一个特有的语助词,《辞海》中有解释,相当于“啊”,但语气强得多,如:“阿是你买个啥?”“我朆买啘。”
“啘”还常与其他语助词,如“个”,“得”,“咧”等一起使用,显出无锡话的独特腔调。
“个啘”说得快时就发出合音“啯”,例如,“好个啘”就说成“好啯”。又如:“你阿去啥?”“我去啯。”
“得啘”也是强调某种效果或程度的语气,如:“灵得啘”,“显得啘”。
“咧啘”(“咧”是“了”的吴音)有催促完成或劝阻的语感,如:“走咧啘,辰光到咧”,“好咧啘,覅吵咧”。
“来”读“勒”,作为虚词常跟在助词“得”之后,再接上状语,表达效果或程度,如:
“急得来团团转”,“好得来呒不说头”。又如《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愁得来逗峻,瘦得来唓嗻。”
“哪”读“捺 nà”,有一种亲切之感的助词,一句“你来哪!”发出了诚恳的邀请。
“末”用来强化主语的语气,是个日常用语,如,“我末做煞,你末快活煞。”又如,《官场现形记》地四十回:“我末,辛辛苦苦的东去求人,西去求人,朝人家磕头礼拜,好容易替他弄了这个缺来。他瞒着我,倒在外头穷开心。”
“末”还跟在连词“乃”之后组成“乃末”一词,有“然后末”,“于是末”之意,也有“这样一来末,反而弄糟”的语感。如,“乃末好!”“乃末完!”……
“乃末”还是一句话搭头,特别有口吃病的,讲起话来,“乃末”,“乃末”,“乃末”……
谈谈感叹词
无锡话中的感叹词也蛮有韵味,也可以从表达感慨、呼唤、应答等个声调中品味出种种情调。同一个叹词在不同的场合,它的字调就不同,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要正确辨别注音,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难以达到,只好请大家一道来探讨体味。
“诶”发“厚”的音,是与熟人打招呼的声音,相当于“喂”,有点像英语Hi的洋泾浜音。如,“诶,你好嘓!”“诶,你来哪。”但与人交谈时,老是“诶,诶,诶”,这会显得不礼貌,有一种差使人的感觉,尤其孩子对大人,更不应老是“诶,诶,诶”,否则大人会说:“啥个诶勒丢,我又勿姓诶。
“诶”发“厚”的音,也表示同意对方的应答声,相当于“是”。本来叹词一般不与其他词组合在一起,但在无锡话里为了强调同意的语气,在其后面常跟上助词“啘”。例如在和对方谈话时,同意对方的意见或征询,你就会说:“诶啘,是个啘。”“诶啘,对啯。”“诶啘,是个,是嗯号个。”
“欸”读(èi)“哀”是应答别人招呼的声音,据《辞海》介绍:《方言》第十,南楚凡言然者曰欸。例如有人叫你的名字,寻找你,你会回答:“欸”,或说:“欸,我在伊搭。”
欸和诶,本是同音相通,这里有意识的根据不同的声(字)调和场合,分别使用欸和诶,这样一来,未免会弄巧长拙。
“噢”是答应叮嘱或交代办差的声音,表示晓得了。例如妈妈交代孩子办个差使,孩子回答:“噢,晓得了。”妈知道孩子的脾气,不放心的再加一句“覅答应得噢噢应应,一转身忘记得干干净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1:58
无锡不是有大阿福.节目的吗?经常看看.他里面都讲无锡话,或着听洋葱头讲劲头.在在网上看看视频啊.或看看学无锡话的书,偏方,就是行声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1:58
无锡话是吴语的一支,因此有它们的共性,但更有其明显的个性,即其特点,主要如下:
一。其说话的声调有所不同。所谓声调,就是指字调和音调两部分。音调就是说话的腔调,声音和语气。我觉得无锡话的腔调主要是靠那些活灵活现的助词烘衬出来的。当听到“好倒”,“显得”,“灵个”,“是个嚄(读‘活’)”,“欸啘(读‘厚活’)”,“那哼啥”,“嗯号个”,“算咧”,还有点心店里的吆喝声“吆么来哉”等等一连串无锡话,你一定会感到无比亲切。这大概就是无锡腔的特色和魅力!至于字调,就是过去常说的平、上、去、入四声,普通话的主要是说话的声调有所不同。所谓声调,就是指字调和音调两部分。音调就是说话的腔调,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调。至于叹词,更是不同的字调表达出了不同的语气,这将在后面讨论。
二.无锡话的语音与普通话则有明显不同。我上小学辰光,同学道里常做一种识字游戏,比同音(指无锡音)的字谁默写得多,例如一个“陈”字,就能联想写出同音的陈、辰、晨、程、城、盛、剩、慎、存....一大串,甚至连“郑”也写进去。又如,“度”的同音字有:图、涂、屠、驼、陀、佗....还有一个“大”。再如,牙、衙、午、吾....也是一串同音字。这种游戏虽然识得的字多而快,但读音不准,乃至读白字,还很难改口,贻害无穷。不过也悟出了无锡话中不少字的字音不同于普通话的道理。其一,作为无锡话字音的声母很多是浊辅音,如国际音标中的[t]发[d],[s]发[z],[f]发[v]等,而在汉语拼音中才只有l,m,n,ng等几个浊辅音。其二,普通话中的韵尾ng,在吴语(包括无锡话)中则常作为声母,如,牙、我、岸、暗、汉等等字的声母;又如吴、五、鱼、嗯等字发ng音,无韵母。其三,无锡话中的韵母也有其特殊性,如,暗、岸、汉、潘、盘、官、权....发无锡音时,在拼音字母中找不出一个合适的韵母,我曾企图用拼音字母来拼无锡话,结果反而弄巧成拙,因此有同学建议我干脆用两个无锡口音的字的切音来注音,采用“安”作为无锡话的韵母,这样便迎刃而解。
三. 无锡话中有些词来之于其他方言或官话,如,“奢华”,“奢遮”,“可喜”,“恪职”....显然这些词系由中原传来,但由于以口语相传,几经转辗,读音变了样,如,“奢”的读音由she读成“喜啊”切,“华”由hua读成“黑乌”切,“遮”由zhe读成“之啊”切,“可喜”读成“克气”了。这样一来,北方人反而听不懂,无锡人也只知其意,鲜知其字了。甚至有些古雅之词在普通话中已很少讲,只能在小说中看到,却在无锡话中生了根,仍然言讲口传,津津乐道,这是无锡话得一道靓点。所以多读一点明清小说,大有裨益。
四.无锡话还有其独特的词汇,如作为人称代词的倷伲,佗;指示代词个个,箇个,伊个;又如专门名词亮月,丝螺,油炸桧等;还有词组“坏伯痞”,“开盖货”,“皂隶头”等。这有历史的原因,如“坏伯嚭”;也有习俗的关系,如“皂隶头”。这在后面将专门介绍。
从 倷 伲 开 始
要说无锡话,就先从人称代词倷伲开始,因为伊个词,只有无锡人讲,可以说是无锡话的标志性词。
“倷伲”一词中的“倷”,在吴语中指你,而“伲”则指我,倷和伲不仅就构成了无锡话中的复数第一人称代词,而且还是个集合名词,即“你和我”。从“倷伲”一词也可以看到:倷在前,伲在后,说明无锡人以礼待人,尊重对方,反映了句吴故里的文明礼貌。
“唔(ngú)”是吴语中的单数第一人称(见《辞海》),即普通话中的我(wo)。但在无锡话的书写中几乎勿用“唔”字,而仍用“我”,不过读音变了,发“五窝”切。复数就说“我里”。
“倷伲”和“我里”虽说都是指我们,似乎呒啥区别,但细细辨别,还是不同个。“倷伲”包括谈话时的对方,而“我里”则指谈话人自己一方的人,即我方。可以举个例来说明:譬如,我里几个同事已约好一道到上海去,后来又碰着另一个同事,就征求佗意见,是否愿意一道去。一般说:“我里明朝要到上海去得。倷伲一道去,阿好个?”对方不论回答“好”还是“勿去”,都说明谈话对方已融合在倷伲之中,倷伲指的是大家,彼此。
“佗”是无锡话中的单数第三人称代词,在普通话中读tuo,但在无锡话中常把清辅音的声母[t]发浊辅音[d ] 的音,因此,阿弥陀佛中的陀,骆驼中的驼,称砣的砣,华佗的佗,糊涂的涂,学徒的徒,乃至大大小小的大……都发“特乌”切。“佗”和“他”同义不同音,据《辞海》介绍,早在《后汉书.王景传》中就有“县官恒兴佗役,不先民急”,之句,说明“佗”作他解,由来已久。“佗”作为单数他称,在吴地不仅是无锡,周边的常州,宜兴,江阴等地也为此词的变音,发音当然不一样,如tuo, da等。“佗里”是他称的复数形式。
至于第二人称则和普通话一样,都用“你”,不用多说了。
无锡话中的指示代词又是那哼个?
诗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脍炙人口。但所谓伊人是指男士还是淑女,是隐士还是恋人,只好仁者见人,智者见智了。不过伊人确实是指“这位”要寻访的人;而且“伊”通“繄”,就有“此”之解。无锡话却正采用了“伊”作为指示代词的近指,可谓源远流长了。且“伊”在吴地的上海、苏州一带则是他称之词,这更显出无锡话的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个性。伊搭就是这里;伊个就是这个。
现在先引用《辞海》“个”字条目中的两首诗,一是隋炀帝《嘲罗罗》诗:“个侬无赖是横波”;二是范成大《余杭初出陆》诗:“霜毛瘦骨犹千骑,少见行人似个侬”。这两首诗中的“个侬”都没有明确指出是此人还是那人,只是说有个人。而赵闻礼《鱼逰春水》词:“愁肠断也,个人知末?”此词中的“个人”则显然是指那个人了。又见《辞海》“吴侬”条下的注释:“吴俗....指他人亦曰渠侬,他侬,个侬。”这应是无锡话中远指词“个(读‘过’)”的来由吧!本文为避免与作为助词,量词的“个”相混淆,故采用个的繁体字“个(读‘过’)”为远指词。“个”后面也常跟上助词,如,个个(那个),个搭(那里)。
大概由于受到上海话的影响,无锡话中的近指代词,除“伊”以外,也说“格(读‘葛’)”。如,《官场现形记》第八回:“格当中是啥个缘故?”“勿壳张格格大炮,吓醒了魏大人。”但是如果勿懂上海话,还真的勿晓得句中的三个“格”讲点啥末事?字典上也查勿出“格”在此句中说些啥?由于“格”在此句中的字、音、义不一致,因此,本文采用“个”的异体字“箇(读‘葛’)”替代同音的“格”,既区别于作为助词、量词的“个”,又不同于作为远指代词“个”。这是有道理的。上面提到“个侬”中的“个”,虽有非彼即此之意。但在苏东坡《李颀画山见奇》诗:“平生自是个中人,欲向渔舟便写真。”诗中的“个中人”,则明指为此中人,意为亲历其境,深入此中的人,而“个”采用其异体字“箇”也无可非议。因此把上面引用的《官场现形记》中的两句话,改写成“箇当中是啥个缘故?”“勿壳张箇个大炮,吓醒了魏大人。”这样一来,这两句话就很容易理解了。
箇个人(这个人),箇人(这人)常用做加强主语语气的同位语,如,“佗,箇个人蛮好说话个。”“你箇人蛮难弄个。”这里的“个”是助词,在后面介绍。
“嗯号”是无锡话中一个特有的指示代词,意思相当于这样,这类,这号,这种。此词在无锡话中的使用频率还很高,却无合适的字、音、义一致的字。我觉得“嗯号”箇个词,其中“嗯”是叹词,根据不同的口气,有三个读音,就有不同的语感。如果伊搭个“嗯”,发 ńg的音,有意想不到,疑问的意思,若从鼻孔里发出 “ɡ”声,不屑之感了。而“号”的无锡土音读“豪”,原有记号,标号,号码的意思,人们把相同号码的末事就称为这一号,这号,这类,并引申为这样,这种之意。因此“嗯”和“号”搭配,随着“嗯”发出不同的音,就有勿同个语感。此词与“那哼”连用,常带有抱怨、不满口气,“那哼嗯号个啥!”不过“嗯号”这个词,有时在征求,作“这样”解,“阿是嗯号个?”请读者细细品味“嗯”的发音和“嗯号”的语感。嗯号来理解“嗯号”这个词,不知能否使字、音、义表达一致?
无锡话中的疑问词:
啥末事? 那哼啥? 阿是个?这是无锡话中几句典型的疑问句。在探讨之前,倷伲先说说国外引进的疑问词。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产品品质,引进了品质控制方法,其中之一叫“1H5W”工作法。“1H5W”就是要明确六个问题,加强岗位责任,实际上就是岗位责任制。倷伲不妨先用无锡话来解释,所谓“1H5W”就是下面几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
普通话 无锡话
How 怎样 那哼(做);
What 为什么 为啥(做);
Who 什么 (做)啥;
Why 谁 啥人(做);
Where 何处 啥地方,哪搭(做);
When 何时 啥辰光(做)。
所以用无锡话来概括,就是“1那5啥”,“啥”用得最广。
现在再来谈谈无锡话中这几个疑问词,第一个词就是“那哼”。 这个词也值得倷伲大家一起推敲推敲,因为这个词的使用频率也很高,历来也是以音选字,义为其次。早在清末白话小说《官场现形记》第九回中有“……才慢慢的问:‘到底那哼?’”一句。我也看到用“哪哼”一词。“哪”虽是个疑问词,而“那” 只是“远指”之词,但这两个词都呒不“怎么样”的解释。还是在《辞海》中得到了解决,原来“那”还是“奈何”的合音,因此“那”有奈何,如何,怎么的意思了。早如,《左传.宣公二年》:“弃甲则那?”意思是放弃武装,则将如何?;又如李白《长干行》诗:“那作商人妇,愁水又愁风。”诗中的“那”作奈何解。倷伲无锡人有时一个人一筹莫展,会自言自语,拉长腔调说“那——办?”就在腔调拉长之间,鼻头里发出了“哼”声,“那哼办办?”“哼”本来就是一种无奈的*。“那哼”一词,由此而来,不知是否可以嗯号理解。所以也应强调该用“那”而不用“哪”。
不过“那哼”一词,也随“哼”的口气而异,可用于各种场合,甚至可作为问候用语,如,“你那哼啥?”“我蛮好,谢谢。”这里的“那哼”已无无奈之感,而有“怎么样”、“阿好”之意。
而如,“那哼会一夜就发了横财?”就表示出乎意外了。
当然“那哼”也用于抱怨,无奈,不满的语气中,尤其是与“嗯号”连用,“那哼嗯号个啥?”
无锡话中的疑问词和吴地其他方言大同小异,特别“啥”在吴地各处普遍都讲。个别疑问词只是读音不一致,或说法不同。例如,普通话中的“哪”,在无锡话中则发“搦(nuo)”的音,如,“哪里”,“哪里搭”;而在苏州话中就说,“落搭”,“落里搭”了。吴地还常说“啥场化”、“啥地方”。
无锡话中的疑问句和吴地其他方言一样,用得最多的要算“阿”,阿是、阿对、阿好……有时为了加强语气,末尾后缀“个”字。这种疑问句结构已众所周知,毋庸赘言了。
注:介绍两个否定词
1.“勿”,普通话读(wu),无锡话中发“夫呃”切音,是“不”的无锡说法。另有二词可佐证,一为“朆”(fen),是“勿曾”的合音,意为没有;二为“覅”(fiao),是“勿要”的合音,意即不要。例如,“阿曾来过?——朆来过。”“阿要啥?——覅啥。”“阿好?——勿好。”
2.“呒”读“呣(m)”,意为没有,如,呒啥啥。“呒”常与“不”连用,强调没有。如,“阿有啥末事?—— 一样也呒不。”
说说语助词
我已说过无锡话的腔调主要是靠助词,尤其是借助于语助词烘衬出来的,它不仅增添了抑扬顿挫个话语韵味,也表达出了喜怒爱乐个说话情调。这里就几个常用个助词和大家一来品味。
“个”(读“葛”) 这个“个”在倷伲无锡话中是讲得比较多而广的一个字,它相当于上海话中的“格”(见《官场现形记》)。
“个”的异体字和繁体字“箇(读‘葛’)”和“个(读‘过’)” 可以作指示代词,如
箇个、个个,即“这个”、“那个”之意,这在上节无锡话的代词中已介绍过。
“个”可以作量词,如“见个面”、“碰个头”、“过个瘾”、“吃个饱”中的个,这个“个”实际是“一个”的简略,复数就笼统说“几个”。
“个”也可作为助词,身兼二职,一是结构助词,即常说的格助词,它与“的”通用,不过在口语中常说“个”,如“我个”、“你个”、“佗里个”。“个”作为格助词也是有出典个,据《辞海》介绍:韩愈的《盆池》诗中有“老翁真个似儿童”之句,“真个”就是“真的”。“个”的第二职能是作为语气助词,它常加在句末,以强调句子的肯定语气。
1. 加在陈述句末,以强调动作的意志。如:“我一定要去个。”
2. 加在疑问句末,以强调征询的意见。如:“阿是个?”“阿好个?”
3. 加在谓语动词之后,以强调动作的情况和方式,不过只用于过去式。如:“佗是谢
头进个城。”“我在车站打个的(士)。”“啥人买个书?”
现在倷伲再分析一下白话小说《官场现形记》第八回中的一句话“倪格娘有格儿子……
以前也勒银行里做买办格。”这句话是典型的上海、苏州一带方言,句中的“倪”是“伲”之误,“格”相当于“个”。这里的三个“个”分别起了三种不同的作用,“伲个”的“个”是格助词;“有个”的“个”是量词;而“作买办个”的“个”则在句末起语助词的作用。由此也可见,用“个”字比“格”字为好,字音义一致。
“得”在无锡话中是表示效果和程度的语助词,如:“显得”,“灵得”,“好得”……“得”还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中间,表示可以或程度,如:“吃得落”,“困得着”,“屙得出”,“天热得不得了”,“天冷得瑟瑟抖”……
“倒”相当于“得”,但是有一种出乎意外,料想不到的感觉,如:“好倒!”“显倒!”……
“倒”作为语助,还有一种责问、追问的口气,如:
“你倒说说看,倒底去勿去?”
“你倒好个,人家在寻你,你倒躲勒伊搭。”
“只”(读“则”)是一个表示惊叹的语助词,有加强肯定和赞美之意,它最早出现在《诗经》之中,现在在文章中虽已不太使用,但在无锡话中却频频地讲着。不过这个“只”常与助词“倒”连用,如:“好倒只!”“显倒只!”
“啘”(读“活”)是无锡话中一个特有的语助词,《辞海》中有解释,相当于“啊”,但语气强得多,如:“阿是你买个啥?”“我朆买啘。”
“啘”还常与其他语助词,如“个”,“得”,“咧”等一起使用,显出无锡话的独特腔调。
“个啘”说得快时就发出合音“啯”,例如,“好个啘”就说成“好啯”。又如:“你阿去啥?”“我去啯。”
“得啘”也是强调某种效果或程度的语气,如:“灵得啘”,“显得啘”。
“咧啘”(“咧”是“了”的吴音)有催促完成或劝阻的语感,如:“走咧啘,辰光到咧”,“好咧啘,覅吵咧”。
“来”读“勒”,作为虚词常跟在助词“得”之后,再接上状语,表达效果或程度,如:
“急得来团团转”,“好得来呒不说头”。又如《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愁得来逗峻,瘦得来唓嗻。”
“哪”读“捺 nà”,有一种亲切之感的助词,一句“你来哪!”发出了诚恳的邀请。
“末”用来强化主语的语气,是个日常用语,如,“我末做煞,你末快活煞。”又如,《官场现形记》地四十回:“我末,辛辛苦苦的东去求人,西去求人,朝人家磕头礼拜,好容易替他弄了这个缺来。他瞒着我,倒在外头穷开心。”
“末”还跟在连词“乃”之后组成“乃末”一词,有“然后末”,“于是末”之意,也有“这样一来末,反而弄糟”的语感。如,“乃末好!”“乃末完!”……
“乃末”还是一句话搭头,特别有口吃病的,讲起话来,“乃末”,“乃末”,“乃末”……
谈谈感叹词
无锡话中的感叹词也蛮有韵味,也可以从表达感慨、呼唤、应答等个声调中品味出种种情调。同一个叹词在不同的场合,它的字调就不同,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要正确辨别注音,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难以达到,只好请大家一道来探讨体味。
“诶”发“厚”的音,是与熟人打招呼的声音,相当于“喂”,有点像英语Hi的洋泾浜音。如,“诶,你好嘓!”“诶,你来哪。”但与人交谈时,老是“诶,诶,诶”,这会显得不礼貌,有一种差使人的感觉,尤其孩子对大人,更不应老是“诶,诶,诶”,否则大人会说:“啥个诶勒丢,我又勿姓诶。
“诶”发“厚”的音,也表示同意对方的应答声,相当于“是”。本来叹词一般不与其他词组合在一起,但在无锡话里为了强调同意的语气,在其后面常跟上助词“啘”。例如在和对方谈话时,同意对方的意见或征询,你就会说:“诶啘,是个啘。”“诶啘,对啯。”“诶啘,是个,是嗯号个。”
“欸”读(èi)“哀”是应答别人招呼的声音,据《辞海》介绍:《方言》第十,南楚凡言然者曰欸。例如有人叫你的名字,寻找你,你会回答:“欸”,或说:“欸,我在伊搭。”
欸和诶,本是同音相通,这里有意识的根据不同的声(字)调和场合,分别使用欸和诶,这样一来,未免会弄巧长拙。
“噢”是答应叮嘱或交代办差的声音,表示晓得了。例如妈妈交代孩子办个差使,孩子回答:“噢,晓得了。”妈知道孩子的脾气,不放心的再加一句“覅答应得噢噢应应,一转身忘记得干干净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1:58
无锡不是有大阿福.节目的吗?经常看看.他里面都讲无锡话,或着听洋葱头讲劲头.在在网上看看视频啊.或看看学无锡话的书,偏方,就是行声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1:59
在无锡交点朋友
有这样的书籍卖
不过书本是死的
是片面的
交点无锡朋友最重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1:59
看无锡都市频道每晚9.50左右的阿福聊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1:58
无锡话是吴语的一支,因此有它们的共性,但更有其明显的个性,即其特点,主要如下:
一。其说话的声调有所不同。所谓声调,就是指字调和音调两部分。音调就是说话的腔调,声音和语气。我觉得无锡话的腔调主要是靠那些活灵活现的助词烘衬出来的。当听到“好倒”,“显得”,“灵个”,“是个嚄(读‘活’)”,“欸啘(读‘厚活’)”,“那哼啥”,“嗯号个”,“算咧”,还有点心店里的吆喝声“吆么来哉”等等一连串无锡话,你一定会感到无比亲切。这大概就是无锡腔的特色和魅力!至于字调,就是过去常说的平、上、去、入四声,普通话的主要是说话的声调有所不同。所谓声调,就是指字调和音调两部分。音调就是说话的腔调,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调。至于叹词,更是不同的字调表达出了不同的语气,这将在后面讨论。
二.无锡话的语音与普通话则有明显不同。我上小学辰光,同学道里常做一种识字游戏,比同音(指无锡音)的字谁默写得多,例如一个“陈”字,就能联想写出同音的陈、辰、晨、程、城、盛、剩、慎、存....一大串,甚至连“郑”也写进去。又如,“度”的同音字有:图、涂、屠、驼、陀、佗....还有一个“大”。再如,牙、衙、午、吾....也是一串同音字。这种游戏虽然识得的字多而快,但读音不准,乃至读白字,还很难改口,贻害无穷。不过也悟出了无锡话中不少字的字音不同于普通话的道理。其一,作为无锡话字音的声母很多是浊辅音,如国际音标中的[t]发[d],[s]发[z],[f]发[v]等,而在汉语拼音中才只有l,m,n,ng等几个浊辅音。其二,普通话中的韵尾ng,在吴语(包括无锡话)中则常作为声母,如,牙、我、岸、暗、汉等等字的声母;又如吴、五、鱼、嗯等字发ng音,无韵母。其三,无锡话中的韵母也有其特殊性,如,暗、岸、汉、潘、盘、官、权....发无锡音时,在拼音字母中找不出一个合适的韵母,我曾企图用拼音字母来拼无锡话,结果反而弄巧成拙,因此有同学建议我干脆用两个无锡口音的字的切音来注音,采用“安”作为无锡话的韵母,这样便迎刃而解。
三. 无锡话中有些词来之于其他方言或官话,如,“奢华”,“奢遮”,“可喜”,“恪职”....显然这些词系由中原传来,但由于以口语相传,几经转辗,读音变了样,如,“奢”的读音由she读成“喜啊”切,“华”由hua读成“黑乌”切,“遮”由zhe读成“之啊”切,“可喜”读成“克气”了。这样一来,北方人反而听不懂,无锡人也只知其意,鲜知其字了。甚至有些古雅之词在普通话中已很少讲,只能在小说中看到,却在无锡话中生了根,仍然言讲口传,津津乐道,这是无锡话得一道靓点。所以多读一点明清小说,大有裨益。
四.无锡话还有其独特的词汇,如作为人称代词的倷伲,佗;指示代词个个,箇个,伊个;又如专门名词亮月,丝螺,油炸桧等;还有词组“坏伯痞”,“开盖货”,“皂隶头”等。这有历史的原因,如“坏伯嚭”;也有习俗的关系,如“皂隶头”。这在后面将专门介绍。
从 倷 伲 开 始
要说无锡话,就先从人称代词倷伲开始,因为伊个词,只有无锡人讲,可以说是无锡话的标志性词。
“倷伲”一词中的“倷”,在吴语中指你,而“伲”则指我,倷和伲不仅就构成了无锡话中的复数第一人称代词,而且还是个集合名词,即“你和我”。从“倷伲”一词也可以看到:倷在前,伲在后,说明无锡人以礼待人,尊重对方,反映了句吴故里的文明礼貌。
“唔(ngú)”是吴语中的单数第一人称(见《辞海》),即普通话中的我(wo)。但在无锡话的书写中几乎勿用“唔”字,而仍用“我”,不过读音变了,发“五窝”切。复数就说“我里”。
“倷伲”和“我里”虽说都是指我们,似乎呒啥区别,但细细辨别,还是不同个。“倷伲”包括谈话时的对方,而“我里”则指谈话人自己一方的人,即我方。可以举个例来说明:譬如,我里几个同事已约好一道到上海去,后来又碰着另一个同事,就征求佗意见,是否愿意一道去。一般说:“我里明朝要到上海去得。倷伲一道去,阿好个?”对方不论回答“好”还是“勿去”,都说明谈话对方已融合在倷伲之中,倷伲指的是大家,彼此。
“佗”是无锡话中的单数第三人称代词,在普通话中读tuo,但在无锡话中常把清辅音的声母[t]发浊辅音[d ] 的音,因此,阿弥陀佛中的陀,骆驼中的驼,称砣的砣,华佗的佗,糊涂的涂,学徒的徒,乃至大大小小的大……都发“特乌”切。“佗”和“他”同义不同音,据《辞海》介绍,早在《后汉书.王景传》中就有“县官恒兴佗役,不先民急”,之句,说明“佗”作他解,由来已久。“佗”作为单数他称,在吴地不仅是无锡,周边的常州,宜兴,江阴等地也为此词的变音,发音当然不一样,如tuo, da等。“佗里”是他称的复数形式。
至于第二人称则和普通话一样,都用“你”,不用多说了。
无锡话中的指示代词又是那哼个?
诗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脍炙人口。但所谓伊人是指男士还是淑女,是隐士还是恋人,只好仁者见人,智者见智了。不过伊人确实是指“这位”要寻访的人;而且“伊”通“繄”,就有“此”之解。无锡话却正采用了“伊”作为指示代词的近指,可谓源远流长了。且“伊”在吴地的上海、苏州一带则是他称之词,这更显出无锡话的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个性。伊搭就是这里;伊个就是这个。
现在先引用《辞海》“个”字条目中的两首诗,一是隋炀帝《嘲罗罗》诗:“个侬无赖是横波”;二是范成大《余杭初出陆》诗:“霜毛瘦骨犹千骑,少见行人似个侬”。这两首诗中的“个侬”都没有明确指出是此人还是那人,只是说有个人。而赵闻礼《鱼逰春水》词:“愁肠断也,个人知末?”此词中的“个人”则显然是指那个人了。又见《辞海》“吴侬”条下的注释:“吴俗....指他人亦曰渠侬,他侬,个侬。”这应是无锡话中远指词“个(读‘过’)”的来由吧!本文为避免与作为助词,量词的“个”相混淆,故采用个的繁体字“个(读‘过’)”为远指词。“个”后面也常跟上助词,如,个个(那个),个搭(那里)。
大概由于受到上海话的影响,无锡话中的近指代词,除“伊”以外,也说“格(读‘葛’)”。如,《官场现形记》第八回:“格当中是啥个缘故?”“勿壳张格格大炮,吓醒了魏大人。”但是如果勿懂上海话,还真的勿晓得句中的三个“格”讲点啥末事?字典上也查勿出“格”在此句中说些啥?由于“格”在此句中的字、音、义不一致,因此,本文采用“个”的异体字“箇(读‘葛’)”替代同音的“格”,既区别于作为助词、量词的“个”,又不同于作为远指代词“个”。这是有道理的。上面提到“个侬”中的“个”,虽有非彼即此之意。但在苏东坡《李颀画山见奇》诗:“平生自是个中人,欲向渔舟便写真。”诗中的“个中人”,则明指为此中人,意为亲历其境,深入此中的人,而“个”采用其异体字“箇”也无可非议。因此把上面引用的《官场现形记》中的两句话,改写成“箇当中是啥个缘故?”“勿壳张箇个大炮,吓醒了魏大人。”这样一来,这两句话就很容易理解了。
箇个人(这个人),箇人(这人)常用做加强主语语气的同位语,如,“佗,箇个人蛮好说话个。”“你箇人蛮难弄个。”这里的“个”是助词,在后面介绍。
“嗯号”是无锡话中一个特有的指示代词,意思相当于这样,这类,这号,这种。此词在无锡话中的使用频率还很高,却无合适的字、音、义一致的字。我觉得“嗯号”箇个词,其中“嗯”是叹词,根据不同的口气,有三个读音,就有不同的语感。如果伊搭个“嗯”,发 ńg的音,有意想不到,疑问的意思,若从鼻孔里发出 “ɡ”声,不屑之感了。而“号”的无锡土音读“豪”,原有记号,标号,号码的意思,人们把相同号码的末事就称为这一号,这号,这类,并引申为这样,这种之意。因此“嗯”和“号”搭配,随着“嗯”发出不同的音,就有勿同个语感。此词与“那哼”连用,常带有抱怨、不满口气,“那哼嗯号个啥!”不过“嗯号”这个词,有时在征求,作“这样”解,“阿是嗯号个?”请读者细细品味“嗯”的发音和“嗯号”的语感。嗯号来理解“嗯号”这个词,不知能否使字、音、义表达一致?
无锡话中的疑问词:
啥末事? 那哼啥? 阿是个?这是无锡话中几句典型的疑问句。在探讨之前,倷伲先说说国外引进的疑问词。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产品品质,引进了品质控制方法,其中之一叫“1H5W”工作法。“1H5W”就是要明确六个问题,加强岗位责任,实际上就是岗位责任制。倷伲不妨先用无锡话来解释,所谓“1H5W”就是下面几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
普通话 无锡话
How 怎样 那哼(做);
What 为什么 为啥(做);
Who 什么 (做)啥;
Why 谁 啥人(做);
Where 何处 啥地方,哪搭(做);
When 何时 啥辰光(做)。
所以用无锡话来概括,就是“1那5啥”,“啥”用得最广。
现在再来谈谈无锡话中这几个疑问词,第一个词就是“那哼”。 这个词也值得倷伲大家一起推敲推敲,因为这个词的使用频率也很高,历来也是以音选字,义为其次。早在清末白话小说《官场现形记》第九回中有“……才慢慢的问:‘到底那哼?’”一句。我也看到用“哪哼”一词。“哪”虽是个疑问词,而“那” 只是“远指”之词,但这两个词都呒不“怎么样”的解释。还是在《辞海》中得到了解决,原来“那”还是“奈何”的合音,因此“那”有奈何,如何,怎么的意思了。早如,《左传.宣公二年》:“弃甲则那?”意思是放弃武装,则将如何?;又如李白《长干行》诗:“那作商人妇,愁水又愁风。”诗中的“那”作奈何解。倷伲无锡人有时一个人一筹莫展,会自言自语,拉长腔调说“那——办?”就在腔调拉长之间,鼻头里发出了“哼”声,“那哼办办?”“哼”本来就是一种无奈的*。“那哼”一词,由此而来,不知是否可以嗯号理解。所以也应强调该用“那”而不用“哪”。
不过“那哼”一词,也随“哼”的口气而异,可用于各种场合,甚至可作为问候用语,如,“你那哼啥?”“我蛮好,谢谢。”这里的“那哼”已无无奈之感,而有“怎么样”、“阿好”之意。
而如,“那哼会一夜就发了横财?”就表示出乎意外了。
当然“那哼”也用于抱怨,无奈,不满的语气中,尤其是与“嗯号”连用,“那哼嗯号个啥?”
无锡话中的疑问词和吴地其他方言大同小异,特别“啥”在吴地各处普遍都讲。个别疑问词只是读音不一致,或说法不同。例如,普通话中的“哪”,在无锡话中则发“搦(nuo)”的音,如,“哪里”,“哪里搭”;而在苏州话中就说,“落搭”,“落里搭”了。吴地还常说“啥场化”、“啥地方”。
无锡话中的疑问句和吴地其他方言一样,用得最多的要算“阿”,阿是、阿对、阿好……有时为了加强语气,末尾后缀“个”字。这种疑问句结构已众所周知,毋庸赘言了。
注:介绍两个否定词
1.“勿”,普通话读(wu),无锡话中发“夫呃”切音,是“不”的无锡说法。另有二词可佐证,一为“朆”(fen),是“勿曾”的合音,意为没有;二为“覅”(fiao),是“勿要”的合音,意即不要。例如,“阿曾来过?——朆来过。”“阿要啥?——覅啥。”“阿好?——勿好。”
2.“呒”读“呣(m)”,意为没有,如,呒啥啥。“呒”常与“不”连用,强调没有。如,“阿有啥末事?—— 一样也呒不。”
说说语助词
我已说过无锡话的腔调主要是靠助词,尤其是借助于语助词烘衬出来的,它不仅增添了抑扬顿挫个话语韵味,也表达出了喜怒爱乐个说话情调。这里就几个常用个助词和大家一来品味。
“个”(读“葛”) 这个“个”在倷伲无锡话中是讲得比较多而广的一个字,它相当于上海话中的“格”(见《官场现形记》)。
“个”的异体字和繁体字“箇(读‘葛’)”和“个(读‘过’)” 可以作指示代词,如
箇个、个个,即“这个”、“那个”之意,这在上节无锡话的代词中已介绍过。
“个”可以作量词,如“见个面”、“碰个头”、“过个瘾”、“吃个饱”中的个,这个“个”实际是“一个”的简略,复数就笼统说“几个”。
“个”也可作为助词,身兼二职,一是结构助词,即常说的格助词,它与“的”通用,不过在口语中常说“个”,如“我个”、“你个”、“佗里个”。“个”作为格助词也是有出典个,据《辞海》介绍:韩愈的《盆池》诗中有“老翁真个似儿童”之句,“真个”就是“真的”。“个”的第二职能是作为语气助词,它常加在句末,以强调句子的肯定语气。
1. 加在陈述句末,以强调动作的意志。如:“我一定要去个。”
2. 加在疑问句末,以强调征询的意见。如:“阿是个?”“阿好个?”
3. 加在谓语动词之后,以强调动作的情况和方式,不过只用于过去式。如:“佗是谢
头进个城。”“我在车站打个的(士)。”“啥人买个书?”
现在倷伲再分析一下白话小说《官场现形记》第八回中的一句话“倪格娘有格儿子……
以前也勒银行里做买办格。”这句话是典型的上海、苏州一带方言,句中的“倪”是“伲”之误,“格”相当于“个”。这里的三个“个”分别起了三种不同的作用,“伲个”的“个”是格助词;“有个”的“个”是量词;而“作买办个”的“个”则在句末起语助词的作用。由此也可见,用“个”字比“格”字为好,字音义一致。
“得”在无锡话中是表示效果和程度的语助词,如:“显得”,“灵得”,“好得”……“得”还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中间,表示可以或程度,如:“吃得落”,“困得着”,“屙得出”,“天热得不得了”,“天冷得瑟瑟抖”……
“倒”相当于“得”,但是有一种出乎意外,料想不到的感觉,如:“好倒!”“显倒!”……
“倒”作为语助,还有一种责问、追问的口气,如:
“你倒说说看,倒底去勿去?”
“你倒好个,人家在寻你,你倒躲勒伊搭。”
“只”(读“则”)是一个表示惊叹的语助词,有加强肯定和赞美之意,它最早出现在《诗经》之中,现在在文章中虽已不太使用,但在无锡话中却频频地讲着。不过这个“只”常与助词“倒”连用,如:“好倒只!”“显倒只!”
“啘”(读“活”)是无锡话中一个特有的语助词,《辞海》中有解释,相当于“啊”,但语气强得多,如:“阿是你买个啥?”“我朆买啘。”
“啘”还常与其他语助词,如“个”,“得”,“咧”等一起使用,显出无锡话的独特腔调。
“个啘”说得快时就发出合音“啯”,例如,“好个啘”就说成“好啯”。又如:“你阿去啥?”“我去啯。”
“得啘”也是强调某种效果或程度的语气,如:“灵得啘”,“显得啘”。
“咧啘”(“咧”是“了”的吴音)有催促完成或劝阻的语感,如:“走咧啘,辰光到咧”,“好咧啘,覅吵咧”。
“来”读“勒”,作为虚词常跟在助词“得”之后,再接上状语,表达效果或程度,如:
“急得来团团转”,“好得来呒不说头”。又如《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愁得来逗峻,瘦得来唓嗻。”
“哪”读“捺 nà”,有一种亲切之感的助词,一句“你来哪!”发出了诚恳的邀请。
“末”用来强化主语的语气,是个日常用语,如,“我末做煞,你末快活煞。”又如,《官场现形记》地四十回:“我末,辛辛苦苦的东去求人,西去求人,朝人家磕头礼拜,好容易替他弄了这个缺来。他瞒着我,倒在外头穷开心。”
“末”还跟在连词“乃”之后组成“乃末”一词,有“然后末”,“于是末”之意,也有“这样一来末,反而弄糟”的语感。如,“乃末好!”“乃末完!”……
“乃末”还是一句话搭头,特别有口吃病的,讲起话来,“乃末”,“乃末”,“乃末”……
谈谈感叹词
无锡话中的感叹词也蛮有韵味,也可以从表达感慨、呼唤、应答等个声调中品味出种种情调。同一个叹词在不同的场合,它的字调就不同,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要正确辨别注音,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难以达到,只好请大家一道来探讨体味。
“诶”发“厚”的音,是与熟人打招呼的声音,相当于“喂”,有点像英语Hi的洋泾浜音。如,“诶,你好嘓!”“诶,你来哪。”但与人交谈时,老是“诶,诶,诶”,这会显得不礼貌,有一种差使人的感觉,尤其孩子对大人,更不应老是“诶,诶,诶”,否则大人会说:“啥个诶勒丢,我又勿姓诶。
“诶”发“厚”的音,也表示同意对方的应答声,相当于“是”。本来叹词一般不与其他词组合在一起,但在无锡话里为了强调同意的语气,在其后面常跟上助词“啘”。例如在和对方谈话时,同意对方的意见或征询,你就会说:“诶啘,是个啘。”“诶啘,对啯。”“诶啘,是个,是嗯号个。”
“欸”读(èi)“哀”是应答别人招呼的声音,据《辞海》介绍:《方言》第十,南楚凡言然者曰欸。例如有人叫你的名字,寻找你,你会回答:“欸”,或说:“欸,我在伊搭。”
欸和诶,本是同音相通,这里有意识的根据不同的声(字)调和场合,分别使用欸和诶,这样一来,未免会弄巧长拙。
“噢”是答应叮嘱或交代办差的声音,表示晓得了。例如妈妈交代孩子办个差使,孩子回答:“噢,晓得了。”妈知道孩子的脾气,不放心的再加一句“覅答应得噢噢应应,一转身忘记得干干净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1:58
无锡不是有大阿福.节目的吗?经常看看.他里面都讲无锡话,或着听洋葱头讲劲头.在在网上看看视频啊.或看看学无锡话的书,偏方,就是行声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1:59
在无锡交点朋友
有这样的书籍卖
不过书本是死的
是片面的
交点无锡朋友最重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1:58
无锡话是吴语的一支,因此有它们的共性,但更有其明显的个性,即其特点,主要如下:
一。其说话的声调有所不同。所谓声调,就是指字调和音调两部分。音调就是说话的腔调,声音和语气。我觉得无锡话的腔调主要是靠那些活灵活现的助词烘衬出来的。当听到“好倒”,“显得”,“灵个”,“是个嚄(读‘活’)”,“欸啘(读‘厚活’)”,“那哼啥”,“嗯号个”,“算咧”,还有点心店里的吆喝声“吆么来哉”等等一连串无锡话,你一定会感到无比亲切。这大概就是无锡腔的特色和魅力!至于字调,就是过去常说的平、上、去、入四声,普通话的主要是说话的声调有所不同。所谓声调,就是指字调和音调两部分。音调就是说话的腔调,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调。至于叹词,更是不同的字调表达出了不同的语气,这将在后面讨论。
二.无锡话的语音与普通话则有明显不同。我上小学辰光,同学道里常做一种识字游戏,比同音(指无锡音)的字谁默写得多,例如一个“陈”字,就能联想写出同音的陈、辰、晨、程、城、盛、剩、慎、存....一大串,甚至连“郑”也写进去。又如,“度”的同音字有:图、涂、屠、驼、陀、佗....还有一个“大”。再如,牙、衙、午、吾....也是一串同音字。这种游戏虽然识得的字多而快,但读音不准,乃至读白字,还很难改口,贻害无穷。不过也悟出了无锡话中不少字的字音不同于普通话的道理。其一,作为无锡话字音的声母很多是浊辅音,如国际音标中的[t]发[d],[s]发[z],[f]发[v]等,而在汉语拼音中才只有l,m,n,ng等几个浊辅音。其二,普通话中的韵尾ng,在吴语(包括无锡话)中则常作为声母,如,牙、我、岸、暗、汉等等字的声母;又如吴、五、鱼、嗯等字发ng音,无韵母。其三,无锡话中的韵母也有其特殊性,如,暗、岸、汉、潘、盘、官、权....发无锡音时,在拼音字母中找不出一个合适的韵母,我曾企图用拼音字母来拼无锡话,结果反而弄巧成拙,因此有同学建议我干脆用两个无锡口音的字的切音来注音,采用“安”作为无锡话的韵母,这样便迎刃而解。
三. 无锡话中有些词来之于其他方言或官话,如,“奢华”,“奢遮”,“可喜”,“恪职”....显然这些词系由中原传来,但由于以口语相传,几经转辗,读音变了样,如,“奢”的读音由she读成“喜啊”切,“华”由hua读成“黑乌”切,“遮”由zhe读成“之啊”切,“可喜”读成“克气”了。这样一来,北方人反而听不懂,无锡人也只知其意,鲜知其字了。甚至有些古雅之词在普通话中已很少讲,只能在小说中看到,却在无锡话中生了根,仍然言讲口传,津津乐道,这是无锡话得一道靓点。所以多读一点明清小说,大有裨益。
四.无锡话还有其独特的词汇,如作为人称代词的倷伲,佗;指示代词个个,箇个,伊个;又如专门名词亮月,丝螺,油炸桧等;还有词组“坏伯痞”,“开盖货”,“皂隶头”等。这有历史的原因,如“坏伯嚭”;也有习俗的关系,如“皂隶头”。这在后面将专门介绍。
从 倷 伲 开 始
要说无锡话,就先从人称代词倷伲开始,因为伊个词,只有无锡人讲,可以说是无锡话的标志性词。
“倷伲”一词中的“倷”,在吴语中指你,而“伲”则指我,倷和伲不仅就构成了无锡话中的复数第一人称代词,而且还是个集合名词,即“你和我”。从“倷伲”一词也可以看到:倷在前,伲在后,说明无锡人以礼待人,尊重对方,反映了句吴故里的文明礼貌。
“唔(ngú)”是吴语中的单数第一人称(见《辞海》),即普通话中的我(wo)。但在无锡话的书写中几乎勿用“唔”字,而仍用“我”,不过读音变了,发“五窝”切。复数就说“我里”。
“倷伲”和“我里”虽说都是指我们,似乎呒啥区别,但细细辨别,还是不同个。“倷伲”包括谈话时的对方,而“我里”则指谈话人自己一方的人,即我方。可以举个例来说明:譬如,我里几个同事已约好一道到上海去,后来又碰着另一个同事,就征求佗意见,是否愿意一道去。一般说:“我里明朝要到上海去得。倷伲一道去,阿好个?”对方不论回答“好”还是“勿去”,都说明谈话对方已融合在倷伲之中,倷伲指的是大家,彼此。
“佗”是无锡话中的单数第三人称代词,在普通话中读tuo,但在无锡话中常把清辅音的声母[t]发浊辅音[d ] 的音,因此,阿弥陀佛中的陀,骆驼中的驼,称砣的砣,华佗的佗,糊涂的涂,学徒的徒,乃至大大小小的大……都发“特乌”切。“佗”和“他”同义不同音,据《辞海》介绍,早在《后汉书.王景传》中就有“县官恒兴佗役,不先民急”,之句,说明“佗”作他解,由来已久。“佗”作为单数他称,在吴地不仅是无锡,周边的常州,宜兴,江阴等地也为此词的变音,发音当然不一样,如tuo, da等。“佗里”是他称的复数形式。
至于第二人称则和普通话一样,都用“你”,不用多说了。
无锡话中的指示代词又是那哼个?
诗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脍炙人口。但所谓伊人是指男士还是淑女,是隐士还是恋人,只好仁者见人,智者见智了。不过伊人确实是指“这位”要寻访的人;而且“伊”通“繄”,就有“此”之解。无锡话却正采用了“伊”作为指示代词的近指,可谓源远流长了。且“伊”在吴地的上海、苏州一带则是他称之词,这更显出无锡话的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个性。伊搭就是这里;伊个就是这个。
现在先引用《辞海》“个”字条目中的两首诗,一是隋炀帝《嘲罗罗》诗:“个侬无赖是横波”;二是范成大《余杭初出陆》诗:“霜毛瘦骨犹千骑,少见行人似个侬”。这两首诗中的“个侬”都没有明确指出是此人还是那人,只是说有个人。而赵闻礼《鱼逰春水》词:“愁肠断也,个人知末?”此词中的“个人”则显然是指那个人了。又见《辞海》“吴侬”条下的注释:“吴俗....指他人亦曰渠侬,他侬,个侬。”这应是无锡话中远指词“个(读‘过’)”的来由吧!本文为避免与作为助词,量词的“个”相混淆,故采用个的繁体字“个(读‘过’)”为远指词。“个”后面也常跟上助词,如,个个(那个),个搭(那里)。
大概由于受到上海话的影响,无锡话中的近指代词,除“伊”以外,也说“格(读‘葛’)”。如,《官场现形记》第八回:“格当中是啥个缘故?”“勿壳张格格大炮,吓醒了魏大人。”但是如果勿懂上海话,还真的勿晓得句中的三个“格”讲点啥末事?字典上也查勿出“格”在此句中说些啥?由于“格”在此句中的字、音、义不一致,因此,本文采用“个”的异体字“箇(读‘葛’)”替代同音的“格”,既区别于作为助词、量词的“个”,又不同于作为远指代词“个”。这是有道理的。上面提到“个侬”中的“个”,虽有非彼即此之意。但在苏东坡《李颀画山见奇》诗:“平生自是个中人,欲向渔舟便写真。”诗中的“个中人”,则明指为此中人,意为亲历其境,深入此中的人,而“个”采用其异体字“箇”也无可非议。因此把上面引用的《官场现形记》中的两句话,改写成“箇当中是啥个缘故?”“勿壳张箇个大炮,吓醒了魏大人。”这样一来,这两句话就很容易理解了。
箇个人(这个人),箇人(这人)常用做加强主语语气的同位语,如,“佗,箇个人蛮好说话个。”“你箇人蛮难弄个。”这里的“个”是助词,在后面介绍。
“嗯号”是无锡话中一个特有的指示代词,意思相当于这样,这类,这号,这种。此词在无锡话中的使用频率还很高,却无合适的字、音、义一致的字。我觉得“嗯号”箇个词,其中“嗯”是叹词,根据不同的口气,有三个读音,就有不同的语感。如果伊搭个“嗯”,发 ńg的音,有意想不到,疑问的意思,若从鼻孔里发出 “ɡ”声,不屑之感了。而“号”的无锡土音读“豪”,原有记号,标号,号码的意思,人们把相同号码的末事就称为这一号,这号,这类,并引申为这样,这种之意。因此“嗯”和“号”搭配,随着“嗯”发出不同的音,就有勿同个语感。此词与“那哼”连用,常带有抱怨、不满口气,“那哼嗯号个啥!”不过“嗯号”这个词,有时在征求,作“这样”解,“阿是嗯号个?”请读者细细品味“嗯”的发音和“嗯号”的语感。嗯号来理解“嗯号”这个词,不知能否使字、音、义表达一致?
无锡话中的疑问词:
啥末事? 那哼啥? 阿是个?这是无锡话中几句典型的疑问句。在探讨之前,倷伲先说说国外引进的疑问词。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产品品质,引进了品质控制方法,其中之一叫“1H5W”工作法。“1H5W”就是要明确六个问题,加强岗位责任,实际上就是岗位责任制。倷伲不妨先用无锡话来解释,所谓“1H5W”就是下面几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
普通话 无锡话
How 怎样 那哼(做);
What 为什么 为啥(做);
Who 什么 (做)啥;
Why 谁 啥人(做);
Where 何处 啥地方,哪搭(做);
When 何时 啥辰光(做)。
所以用无锡话来概括,就是“1那5啥”,“啥”用得最广。
现在再来谈谈无锡话中这几个疑问词,第一个词就是“那哼”。 这个词也值得倷伲大家一起推敲推敲,因为这个词的使用频率也很高,历来也是以音选字,义为其次。早在清末白话小说《官场现形记》第九回中有“……才慢慢的问:‘到底那哼?’”一句。我也看到用“哪哼”一词。“哪”虽是个疑问词,而“那” 只是“远指”之词,但这两个词都呒不“怎么样”的解释。还是在《辞海》中得到了解决,原来“那”还是“奈何”的合音,因此“那”有奈何,如何,怎么的意思了。早如,《左传.宣公二年》:“弃甲则那?”意思是放弃武装,则将如何?;又如李白《长干行》诗:“那作商人妇,愁水又愁风。”诗中的“那”作奈何解。倷伲无锡人有时一个人一筹莫展,会自言自语,拉长腔调说“那——办?”就在腔调拉长之间,鼻头里发出了“哼”声,“那哼办办?”“哼”本来就是一种无奈的*。“那哼”一词,由此而来,不知是否可以嗯号理解。所以也应强调该用“那”而不用“哪”。
不过“那哼”一词,也随“哼”的口气而异,可用于各种场合,甚至可作为问候用语,如,“你那哼啥?”“我蛮好,谢谢。”这里的“那哼”已无无奈之感,而有“怎么样”、“阿好”之意。
而如,“那哼会一夜就发了横财?”就表示出乎意外了。
当然“那哼”也用于抱怨,无奈,不满的语气中,尤其是与“嗯号”连用,“那哼嗯号个啥?”
无锡话中的疑问词和吴地其他方言大同小异,特别“啥”在吴地各处普遍都讲。个别疑问词只是读音不一致,或说法不同。例如,普通话中的“哪”,在无锡话中则发“搦(nuo)”的音,如,“哪里”,“哪里搭”;而在苏州话中就说,“落搭”,“落里搭”了。吴地还常说“啥场化”、“啥地方”。
无锡话中的疑问句和吴地其他方言一样,用得最多的要算“阿”,阿是、阿对、阿好……有时为了加强语气,末尾后缀“个”字。这种疑问句结构已众所周知,毋庸赘言了。
注:介绍两个否定词
1.“勿”,普通话读(wu),无锡话中发“夫呃”切音,是“不”的无锡说法。另有二词可佐证,一为“朆”(fen),是“勿曾”的合音,意为没有;二为“覅”(fiao),是“勿要”的合音,意即不要。例如,“阿曾来过?——朆来过。”“阿要啥?——覅啥。”“阿好?——勿好。”
2.“呒”读“呣(m)”,意为没有,如,呒啥啥。“呒”常与“不”连用,强调没有。如,“阿有啥末事?—— 一样也呒不。”
说说语助词
我已说过无锡话的腔调主要是靠助词,尤其是借助于语助词烘衬出来的,它不仅增添了抑扬顿挫个话语韵味,也表达出了喜怒爱乐个说话情调。这里就几个常用个助词和大家一来品味。
“个”(读“葛”) 这个“个”在倷伲无锡话中是讲得比较多而广的一个字,它相当于上海话中的“格”(见《官场现形记》)。
“个”的异体字和繁体字“箇(读‘葛’)”和“个(读‘过’)” 可以作指示代词,如
箇个、个个,即“这个”、“那个”之意,这在上节无锡话的代词中已介绍过。
“个”可以作量词,如“见个面”、“碰个头”、“过个瘾”、“吃个饱”中的个,这个“个”实际是“一个”的简略,复数就笼统说“几个”。
“个”也可作为助词,身兼二职,一是结构助词,即常说的格助词,它与“的”通用,不过在口语中常说“个”,如“我个”、“你个”、“佗里个”。“个”作为格助词也是有出典个,据《辞海》介绍:韩愈的《盆池》诗中有“老翁真个似儿童”之句,“真个”就是“真的”。“个”的第二职能是作为语气助词,它常加在句末,以强调句子的肯定语气。
1. 加在陈述句末,以强调动作的意志。如:“我一定要去个。”
2. 加在疑问句末,以强调征询的意见。如:“阿是个?”“阿好个?”
3. 加在谓语动词之后,以强调动作的情况和方式,不过只用于过去式。如:“佗是谢
头进个城。”“我在车站打个的(士)。”“啥人买个书?”
现在倷伲再分析一下白话小说《官场现形记》第八回中的一句话“倪格娘有格儿子……
以前也勒银行里做买办格。”这句话是典型的上海、苏州一带方言,句中的“倪”是“伲”之误,“格”相当于“个”。这里的三个“个”分别起了三种不同的作用,“伲个”的“个”是格助词;“有个”的“个”是量词;而“作买办个”的“个”则在句末起语助词的作用。由此也可见,用“个”字比“格”字为好,字音义一致。
“得”在无锡话中是表示效果和程度的语助词,如:“显得”,“灵得”,“好得”……“得”还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中间,表示可以或程度,如:“吃得落”,“困得着”,“屙得出”,“天热得不得了”,“天冷得瑟瑟抖”……
“倒”相当于“得”,但是有一种出乎意外,料想不到的感觉,如:“好倒!”“显倒!”……
“倒”作为语助,还有一种责问、追问的口气,如:
“你倒说说看,倒底去勿去?”
“你倒好个,人家在寻你,你倒躲勒伊搭。”
“只”(读“则”)是一个表示惊叹的语助词,有加强肯定和赞美之意,它最早出现在《诗经》之中,现在在文章中虽已不太使用,但在无锡话中却频频地讲着。不过这个“只”常与助词“倒”连用,如:“好倒只!”“显倒只!”
“啘”(读“活”)是无锡话中一个特有的语助词,《辞海》中有解释,相当于“啊”,但语气强得多,如:“阿是你买个啥?”“我朆买啘。”
“啘”还常与其他语助词,如“个”,“得”,“咧”等一起使用,显出无锡话的独特腔调。
“个啘”说得快时就发出合音“啯”,例如,“好个啘”就说成“好啯”。又如:“你阿去啥?”“我去啯。”
“得啘”也是强调某种效果或程度的语气,如:“灵得啘”,“显得啘”。
“咧啘”(“咧”是“了”的吴音)有催促完成或劝阻的语感,如:“走咧啘,辰光到咧”,“好咧啘,覅吵咧”。
“来”读“勒”,作为虚词常跟在助词“得”之后,再接上状语,表达效果或程度,如:
“急得来团团转”,“好得来呒不说头”。又如《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愁得来逗峻,瘦得来唓嗻。”
“哪”读“捺 nà”,有一种亲切之感的助词,一句“你来哪!”发出了诚恳的邀请。
“末”用来强化主语的语气,是个日常用语,如,“我末做煞,你末快活煞。”又如,《官场现形记》地四十回:“我末,辛辛苦苦的东去求人,西去求人,朝人家磕头礼拜,好容易替他弄了这个缺来。他瞒着我,倒在外头穷开心。”
“末”还跟在连词“乃”之后组成“乃末”一词,有“然后末”,“于是末”之意,也有“这样一来末,反而弄糟”的语感。如,“乃末好!”“乃末完!”……
“乃末”还是一句话搭头,特别有口吃病的,讲起话来,“乃末”,“乃末”,“乃末”……
谈谈感叹词
无锡话中的感叹词也蛮有韵味,也可以从表达感慨、呼唤、应答等个声调中品味出种种情调。同一个叹词在不同的场合,它的字调就不同,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要正确辨别注音,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难以达到,只好请大家一道来探讨体味。
“诶”发“厚”的音,是与熟人打招呼的声音,相当于“喂”,有点像英语Hi的洋泾浜音。如,“诶,你好嘓!”“诶,你来哪。”但与人交谈时,老是“诶,诶,诶”,这会显得不礼貌,有一种差使人的感觉,尤其孩子对大人,更不应老是“诶,诶,诶”,否则大人会说:“啥个诶勒丢,我又勿姓诶。
“诶”发“厚”的音,也表示同意对方的应答声,相当于“是”。本来叹词一般不与其他词组合在一起,但在无锡话里为了强调同意的语气,在其后面常跟上助词“啘”。例如在和对方谈话时,同意对方的意见或征询,你就会说:“诶啘,是个啘。”“诶啘,对啯。”“诶啘,是个,是嗯号个。”
“欸”读(èi)“哀”是应答别人招呼的声音,据《辞海》介绍:《方言》第十,南楚凡言然者曰欸。例如有人叫你的名字,寻找你,你会回答:“欸”,或说:“欸,我在伊搭。”
欸和诶,本是同音相通,这里有意识的根据不同的声(字)调和场合,分别使用欸和诶,这样一来,未免会弄巧长拙。
“噢”是答应叮嘱或交代办差的声音,表示晓得了。例如妈妈交代孩子办个差使,孩子回答:“噢,晓得了。”妈知道孩子的脾气,不放心的再加一句“覅答应得噢噢应应,一转身忘记得干干净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1:59
在无锡交点朋友
有这样的书籍卖
不过书本是死的
是片面的
交点无锡朋友最重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1:59
看无锡都市频道每晚9.50左右的阿福聊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2:00
看无锡电视台阿福聊斋节目.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2:00
看无锡电视台阿福聊斋节目.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1:58
无锡话是吴语的一支,因此有它们的共性,但更有其明显的个性,即其特点,主要如下:
一。其说话的声调有所不同。所谓声调,就是指字调和音调两部分。音调就是说话的腔调,声音和语气。我觉得无锡话的腔调主要是靠那些活灵活现的助词烘衬出来的。当听到“好倒”,“显得”,“灵个”,“是个嚄(读‘活’)”,“欸啘(读‘厚活’)”,“那哼啥”,“嗯号个”,“算咧”,还有点心店里的吆喝声“吆么来哉”等等一连串无锡话,你一定会感到无比亲切。这大概就是无锡腔的特色和魅力!至于字调,就是过去常说的平、上、去、入四声,普通话的主要是说话的声调有所不同。所谓声调,就是指字调和音调两部分。音调就是说话的腔调,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调。至于叹词,更是不同的字调表达出了不同的语气,这将在后面讨论。
二.无锡话的语音与普通话则有明显不同。我上小学辰光,同学道里常做一种识字游戏,比同音(指无锡音)的字谁默写得多,例如一个“陈”字,就能联想写出同音的陈、辰、晨、程、城、盛、剩、慎、存....一大串,甚至连“郑”也写进去。又如,“度”的同音字有:图、涂、屠、驼、陀、佗....还有一个“大”。再如,牙、衙、午、吾....也是一串同音字。这种游戏虽然识得的字多而快,但读音不准,乃至读白字,还很难改口,贻害无穷。不过也悟出了无锡话中不少字的字音不同于普通话的道理。其一,作为无锡话字音的声母很多是浊辅音,如国际音标中的[t]发[d],[s]发[z],[f]发[v]等,而在汉语拼音中才只有l,m,n,ng等几个浊辅音。其二,普通话中的韵尾ng,在吴语(包括无锡话)中则常作为声母,如,牙、我、岸、暗、汉等等字的声母;又如吴、五、鱼、嗯等字发ng音,无韵母。其三,无锡话中的韵母也有其特殊性,如,暗、岸、汉、潘、盘、官、权....发无锡音时,在拼音字母中找不出一个合适的韵母,我曾企图用拼音字母来拼无锡话,结果反而弄巧成拙,因此有同学建议我干脆用两个无锡口音的字的切音来注音,采用“安”作为无锡话的韵母,这样便迎刃而解。
三. 无锡话中有些词来之于其他方言或官话,如,“奢华”,“奢遮”,“可喜”,“恪职”....显然这些词系由中原传来,但由于以口语相传,几经转辗,读音变了样,如,“奢”的读音由she读成“喜啊”切,“华”由hua读成“黑乌”切,“遮”由zhe读成“之啊”切,“可喜”读成“克气”了。这样一来,北方人反而听不懂,无锡人也只知其意,鲜知其字了。甚至有些古雅之词在普通话中已很少讲,只能在小说中看到,却在无锡话中生了根,仍然言讲口传,津津乐道,这是无锡话得一道靓点。所以多读一点明清小说,大有裨益。
四.无锡话还有其独特的词汇,如作为人称代词的倷伲,佗;指示代词个个,箇个,伊个;又如专门名词亮月,丝螺,油炸桧等;还有词组“坏伯痞”,“开盖货”,“皂隶头”等。这有历史的原因,如“坏伯嚭”;也有习俗的关系,如“皂隶头”。这在后面将专门介绍。
从 倷 伲 开 始
要说无锡话,就先从人称代词倷伲开始,因为伊个词,只有无锡人讲,可以说是无锡话的标志性词。
“倷伲”一词中的“倷”,在吴语中指你,而“伲”则指我,倷和伲不仅就构成了无锡话中的复数第一人称代词,而且还是个集合名词,即“你和我”。从“倷伲”一词也可以看到:倷在前,伲在后,说明无锡人以礼待人,尊重对方,反映了句吴故里的文明礼貌。
“唔(ngú)”是吴语中的单数第一人称(见《辞海》),即普通话中的我(wo)。但在无锡话的书写中几乎勿用“唔”字,而仍用“我”,不过读音变了,发“五窝”切。复数就说“我里”。
“倷伲”和“我里”虽说都是指我们,似乎呒啥区别,但细细辨别,还是不同个。“倷伲”包括谈话时的对方,而“我里”则指谈话人自己一方的人,即我方。可以举个例来说明:譬如,我里几个同事已约好一道到上海去,后来又碰着另一个同事,就征求佗意见,是否愿意一道去。一般说:“我里明朝要到上海去得。倷伲一道去,阿好个?”对方不论回答“好”还是“勿去”,都说明谈话对方已融合在倷伲之中,倷伲指的是大家,彼此。
“佗”是无锡话中的单数第三人称代词,在普通话中读tuo,但在无锡话中常把清辅音的声母[t]发浊辅音[d ] 的音,因此,阿弥陀佛中的陀,骆驼中的驼,称砣的砣,华佗的佗,糊涂的涂,学徒的徒,乃至大大小小的大……都发“特乌”切。“佗”和“他”同义不同音,据《辞海》介绍,早在《后汉书.王景传》中就有“县官恒兴佗役,不先民急”,之句,说明“佗”作他解,由来已久。“佗”作为单数他称,在吴地不仅是无锡,周边的常州,宜兴,江阴等地也为此词的变音,发音当然不一样,如tuo, da等。“佗里”是他称的复数形式。
至于第二人称则和普通话一样,都用“你”,不用多说了。
无锡话中的指示代词又是那哼个?
诗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脍炙人口。但所谓伊人是指男士还是淑女,是隐士还是恋人,只好仁者见人,智者见智了。不过伊人确实是指“这位”要寻访的人;而且“伊”通“繄”,就有“此”之解。无锡话却正采用了“伊”作为指示代词的近指,可谓源远流长了。且“伊”在吴地的上海、苏州一带则是他称之词,这更显出无锡话的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个性。伊搭就是这里;伊个就是这个。
现在先引用《辞海》“个”字条目中的两首诗,一是隋炀帝《嘲罗罗》诗:“个侬无赖是横波”;二是范成大《余杭初出陆》诗:“霜毛瘦骨犹千骑,少见行人似个侬”。这两首诗中的“个侬”都没有明确指出是此人还是那人,只是说有个人。而赵闻礼《鱼逰春水》词:“愁肠断也,个人知末?”此词中的“个人”则显然是指那个人了。又见《辞海》“吴侬”条下的注释:“吴俗....指他人亦曰渠侬,他侬,个侬。”这应是无锡话中远指词“个(读‘过’)”的来由吧!本文为避免与作为助词,量词的“个”相混淆,故采用个的繁体字“个(读‘过’)”为远指词。“个”后面也常跟上助词,如,个个(那个),个搭(那里)。
大概由于受到上海话的影响,无锡话中的近指代词,除“伊”以外,也说“格(读‘葛’)”。如,《官场现形记》第八回:“格当中是啥个缘故?”“勿壳张格格大炮,吓醒了魏大人。”但是如果勿懂上海话,还真的勿晓得句中的三个“格”讲点啥末事?字典上也查勿出“格”在此句中说些啥?由于“格”在此句中的字、音、义不一致,因此,本文采用“个”的异体字“箇(读‘葛’)”替代同音的“格”,既区别于作为助词、量词的“个”,又不同于作为远指代词“个”。这是有道理的。上面提到“个侬”中的“个”,虽有非彼即此之意。但在苏东坡《李颀画山见奇》诗:“平生自是个中人,欲向渔舟便写真。”诗中的“个中人”,则明指为此中人,意为亲历其境,深入此中的人,而“个”采用其异体字“箇”也无可非议。因此把上面引用的《官场现形记》中的两句话,改写成“箇当中是啥个缘故?”“勿壳张箇个大炮,吓醒了魏大人。”这样一来,这两句话就很容易理解了。
箇个人(这个人),箇人(这人)常用做加强主语语气的同位语,如,“佗,箇个人蛮好说话个。”“你箇人蛮难弄个。”这里的“个”是助词,在后面介绍。
“嗯号”是无锡话中一个特有的指示代词,意思相当于这样,这类,这号,这种。此词在无锡话中的使用频率还很高,却无合适的字、音、义一致的字。我觉得“嗯号”箇个词,其中“嗯”是叹词,根据不同的口气,有三个读音,就有不同的语感。如果伊搭个“嗯”,发 ńg的音,有意想不到,疑问的意思,若从鼻孔里发出 “ɡ”声,不屑之感了。而“号”的无锡土音读“豪”,原有记号,标号,号码的意思,人们把相同号码的末事就称为这一号,这号,这类,并引申为这样,这种之意。因此“嗯”和“号”搭配,随着“嗯”发出不同的音,就有勿同个语感。此词与“那哼”连用,常带有抱怨、不满口气,“那哼嗯号个啥!”不过“嗯号”这个词,有时在征求,作“这样”解,“阿是嗯号个?”请读者细细品味“嗯”的发音和“嗯号”的语感。嗯号来理解“嗯号”这个词,不知能否使字、音、义表达一致?
无锡话中的疑问词:
啥末事? 那哼啥? 阿是个?这是无锡话中几句典型的疑问句。在探讨之前,倷伲先说说国外引进的疑问词。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产品品质,引进了品质控制方法,其中之一叫“1H5W”工作法。“1H5W”就是要明确六个问题,加强岗位责任,实际上就是岗位责任制。倷伲不妨先用无锡话来解释,所谓“1H5W”就是下面几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
普通话 无锡话
How 怎样 那哼(做);
What 为什么 为啥(做);
Who 什么 (做)啥;
Why 谁 啥人(做);
Where 何处 啥地方,哪搭(做);
When 何时 啥辰光(做)。
所以用无锡话来概括,就是“1那5啥”,“啥”用得最广。
现在再来谈谈无锡话中这几个疑问词,第一个词就是“那哼”。 这个词也值得倷伲大家一起推敲推敲,因为这个词的使用频率也很高,历来也是以音选字,义为其次。早在清末白话小说《官场现形记》第九回中有“……才慢慢的问:‘到底那哼?’”一句。我也看到用“哪哼”一词。“哪”虽是个疑问词,而“那” 只是“远指”之词,但这两个词都呒不“怎么样”的解释。还是在《辞海》中得到了解决,原来“那”还是“奈何”的合音,因此“那”有奈何,如何,怎么的意思了。早如,《左传.宣公二年》:“弃甲则那?”意思是放弃武装,则将如何?;又如李白《长干行》诗:“那作商人妇,愁水又愁风。”诗中的“那”作奈何解。倷伲无锡人有时一个人一筹莫展,会自言自语,拉长腔调说“那——办?”就在腔调拉长之间,鼻头里发出了“哼”声,“那哼办办?”“哼”本来就是一种无奈的*。“那哼”一词,由此而来,不知是否可以嗯号理解。所以也应强调该用“那”而不用“哪”。
不过“那哼”一词,也随“哼”的口气而异,可用于各种场合,甚至可作为问候用语,如,“你那哼啥?”“我蛮好,谢谢。”这里的“那哼”已无无奈之感,而有“怎么样”、“阿好”之意。
而如,“那哼会一夜就发了横财?”就表示出乎意外了。
当然“那哼”也用于抱怨,无奈,不满的语气中,尤其是与“嗯号”连用,“那哼嗯号个啥?”
无锡话中的疑问词和吴地其他方言大同小异,特别“啥”在吴地各处普遍都讲。个别疑问词只是读音不一致,或说法不同。例如,普通话中的“哪”,在无锡话中则发“搦(nuo)”的音,如,“哪里”,“哪里搭”;而在苏州话中就说,“落搭”,“落里搭”了。吴地还常说“啥场化”、“啥地方”。
无锡话中的疑问句和吴地其他方言一样,用得最多的要算“阿”,阿是、阿对、阿好……有时为了加强语气,末尾后缀“个”字。这种疑问句结构已众所周知,毋庸赘言了。
注:介绍两个否定词
1.“勿”,普通话读(wu),无锡话中发“夫呃”切音,是“不”的无锡说法。另有二词可佐证,一为“朆”(fen),是“勿曾”的合音,意为没有;二为“覅”(fiao),是“勿要”的合音,意即不要。例如,“阿曾来过?——朆来过。”“阿要啥?——覅啥。”“阿好?——勿好。”
2.“呒”读“呣(m)”,意为没有,如,呒啥啥。“呒”常与“不”连用,强调没有。如,“阿有啥末事?—— 一样也呒不。”
说说语助词
我已说过无锡话的腔调主要是靠助词,尤其是借助于语助词烘衬出来的,它不仅增添了抑扬顿挫个话语韵味,也表达出了喜怒爱乐个说话情调。这里就几个常用个助词和大家一来品味。
“个”(读“葛”) 这个“个”在倷伲无锡话中是讲得比较多而广的一个字,它相当于上海话中的“格”(见《官场现形记》)。
“个”的异体字和繁体字“箇(读‘葛’)”和“个(读‘过’)” 可以作指示代词,如
箇个、个个,即“这个”、“那个”之意,这在上节无锡话的代词中已介绍过。
“个”可以作量词,如“见个面”、“碰个头”、“过个瘾”、“吃个饱”中的个,这个“个”实际是“一个”的简略,复数就笼统说“几个”。
“个”也可作为助词,身兼二职,一是结构助词,即常说的格助词,它与“的”通用,不过在口语中常说“个”,如“我个”、“你个”、“佗里个”。“个”作为格助词也是有出典个,据《辞海》介绍:韩愈的《盆池》诗中有“老翁真个似儿童”之句,“真个”就是“真的”。“个”的第二职能是作为语气助词,它常加在句末,以强调句子的肯定语气。
1. 加在陈述句末,以强调动作的意志。如:“我一定要去个。”
2. 加在疑问句末,以强调征询的意见。如:“阿是个?”“阿好个?”
3. 加在谓语动词之后,以强调动作的情况和方式,不过只用于过去式。如:“佗是谢
头进个城。”“我在车站打个的(士)。”“啥人买个书?”
现在倷伲再分析一下白话小说《官场现形记》第八回中的一句话“倪格娘有格儿子……
以前也勒银行里做买办格。”这句话是典型的上海、苏州一带方言,句中的“倪”是“伲”之误,“格”相当于“个”。这里的三个“个”分别起了三种不同的作用,“伲个”的“个”是格助词;“有个”的“个”是量词;而“作买办个”的“个”则在句末起语助词的作用。由此也可见,用“个”字比“格”字为好,字音义一致。
“得”在无锡话中是表示效果和程度的语助词,如:“显得”,“灵得”,“好得”……“得”还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中间,表示可以或程度,如:“吃得落”,“困得着”,“屙得出”,“天热得不得了”,“天冷得瑟瑟抖”……
“倒”相当于“得”,但是有一种出乎意外,料想不到的感觉,如:“好倒!”“显倒!”……
“倒”作为语助,还有一种责问、追问的口气,如:
“你倒说说看,倒底去勿去?”
“你倒好个,人家在寻你,你倒躲勒伊搭。”
“只”(读“则”)是一个表示惊叹的语助词,有加强肯定和赞美之意,它最早出现在《诗经》之中,现在在文章中虽已不太使用,但在无锡话中却频频地讲着。不过这个“只”常与助词“倒”连用,如:“好倒只!”“显倒只!”
“啘”(读“活”)是无锡话中一个特有的语助词,《辞海》中有解释,相当于“啊”,但语气强得多,如:“阿是你买个啥?”“我朆买啘。”
“啘”还常与其他语助词,如“个”,“得”,“咧”等一起使用,显出无锡话的独特腔调。
“个啘”说得快时就发出合音“啯”,例如,“好个啘”就说成“好啯”。又如:“你阿去啥?”“我去啯。”
“得啘”也是强调某种效果或程度的语气,如:“灵得啘”,“显得啘”。
“咧啘”(“咧”是“了”的吴音)有催促完成或劝阻的语感,如:“走咧啘,辰光到咧”,“好咧啘,覅吵咧”。
“来”读“勒”,作为虚词常跟在助词“得”之后,再接上状语,表达效果或程度,如:
“急得来团团转”,“好得来呒不说头”。又如《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愁得来逗峻,瘦得来唓嗻。”
“哪”读“捺 nà”,有一种亲切之感的助词,一句“你来哪!”发出了诚恳的邀请。
“末”用来强化主语的语气,是个日常用语,如,“我末做煞,你末快活煞。”又如,《官场现形记》地四十回:“我末,辛辛苦苦的东去求人,西去求人,朝人家磕头礼拜,好容易替他弄了这个缺来。他瞒着我,倒在外头穷开心。”
“末”还跟在连词“乃”之后组成“乃末”一词,有“然后末”,“于是末”之意,也有“这样一来末,反而弄糟”的语感。如,“乃末好!”“乃末完!”……
“乃末”还是一句话搭头,特别有口吃病的,讲起话来,“乃末”,“乃末”,“乃末”……
谈谈感叹词
无锡话中的感叹词也蛮有韵味,也可以从表达感慨、呼唤、应答等个声调中品味出种种情调。同一个叹词在不同的场合,它的字调就不同,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要正确辨别注音,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难以达到,只好请大家一道来探讨体味。
“诶”发“厚”的音,是与熟人打招呼的声音,相当于“喂”,有点像英语Hi的洋泾浜音。如,“诶,你好嘓!”“诶,你来哪。”但与人交谈时,老是“诶,诶,诶”,这会显得不礼貌,有一种差使人的感觉,尤其孩子对大人,更不应老是“诶,诶,诶”,否则大人会说:“啥个诶勒丢,我又勿姓诶。
“诶”发“厚”的音,也表示同意对方的应答声,相当于“是”。本来叹词一般不与其他词组合在一起,但在无锡话里为了强调同意的语气,在其后面常跟上助词“啘”。例如在和对方谈话时,同意对方的意见或征询,你就会说:“诶啘,是个啘。”“诶啘,对啯。”“诶啘,是个,是嗯号个。”
“欸”读(èi)“哀”是应答别人招呼的声音,据《辞海》介绍:《方言》第十,南楚凡言然者曰欸。例如有人叫你的名字,寻找你,你会回答:“欸”,或说:“欸,我在伊搭。”
欸和诶,本是同音相通,这里有意识的根据不同的声(字)调和场合,分别使用欸和诶,这样一来,未免会弄巧长拙。
“噢”是答应叮嘱或交代办差的声音,表示晓得了。例如妈妈交代孩子办个差使,孩子回答:“噢,晓得了。”妈知道孩子的脾气,不放心的再加一句“覅答应得噢噢应应,一转身忘记得干干净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