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是由哪个姓氏演变而来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12:10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4:21
少正卯
春秋时候,鲁国有个很有名的学者叫作少正卯,讲学做学问,是当时一个很有名的人,被称为“闻人”(闻在古汉语里是闻达,出名的意思)。他的后代[1]以他为骄傲,就以“闻人”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闻人氏。后来闻人氏把姓氏简化为闻,世代相传,就形成了闻这个姓氏。又据《风俗通》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古籍记载,闻姓本是闻人之后,后改单姓为闻。由此可知,单姓的“闻”与复姓的“闻人”姓,实际上是一父所出的同一家人,不过是先有闻人氏,后有闻氏罢了。换句话说,闻姓是从闻人氏分支出来的。
那么,闻姓是在可时而来的呢?据[2]考证推测,大致是在唐末和宋初形成的,因为,翻遍有关史册,在此之前未有闻姓的记载和活动足迹。望族居吴兴郡(今浙江省吴兴县一带)。
文天祥
另有一支是单字闻姓,文天祥(护国公)军败后,其二十四子带其后人从江西吉安迁居至湖北省浠水(麻城)市,并改文为闻。“闻”氏由“文”改来的说法最早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第一次修撰的《闻氏宗谱》:“吾姓本姓文氏,世居江西吉安之庐陵。宋景炎二年(1277年),信国公军溃于空坑,始祖良辅公被执,在潜逃于蕲之兰清邑,改‘文’为‘闻’,因家焉。”这里所说的信国公就是文天祥,而蕲则是今天的湖北省浠水县。还有江苏省太仓市有比较多的闻姓聚居。700多年来,闻家宗谱都采纳此说,闻家人也都自认为是文天祥后人,闻一多研究界也大多承认了这个说法。然而,1992年,《闻一多传》的作者闻黎明以史学研究者的严谨态度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质疑。他说:“这种说法很难考证,且记载时间去事500年(1277年-1781年)”,“宗谱所言确否,尚待证实。”因为“闻”本来也是一个姓氏。这个问题,闻一多本人也产生过兴趣。他在清华读书期间曾想撰写一篇《闻氏先德考》,但终因资料不足,只在日记中写下了“不得其详”这样一个没有结论的结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4:22
闻姓是多源姓氏,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一,古代”闻人“、名人之后:
1,少正卯之后人。
春秋晚期,鲁国有个大夫少正卯,博学多才,聚众讲学,与孔子唱对台戏,后来听少正卯讲学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孔子的部分学生。当时少正卯声誉很高,远近闻名,被世人誉为“闻人”。孔子当上了鲁国的司寇,代行宰相职务,传说他给少正卯加上了“聚众结社,鼓吹邪说,淆乱是非”等罪名,把他捕杀了。
少正卯后代支庶子孙中有人以先祖“闻人”之号为姓氏,后简化为单姓闻氏。
2,左丘明之后人。
春秋时期鲁国太史左丘明,撰著的《春秋左氏传》流传千古。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因称“古之闻人”、“鲁之君子”。
在左丘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闻人”之名号为姓氏者,称闻人氏,后简化为闻氏。
3,文天祥的后人。
文天祥为宋末*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后来文天祥的护*失败被捕从容就义。其部分后裔及部属为避难,以闻为姓。
二,以地名为姓。
春秋时期郑国有一闻邑,故址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的荥阳市虎牢关一带地区,亦称汜水关、汜水镇。周定王姬瑜二十年,后被晋占领,改为晋国的汜邑(今河南汜水)。居住原闻邑的郑国人,有的以故邑“闻邑之人”名号为姓氏者,称闻人氏,到了春秋后期有的简化为单姓闻氏。
三,少数民族改姓或原有姓氏。
1,满族汉化改姓。满族温都氏,亦称文都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都部,后多冠汉姓为闻氏、孔氏、温氏、都氏、文氏等。
2,今满、彝、朝鲜、回、土家各族均有闻姓。
闻姓在《百家姓》中排第289位,在全国姓氏人口排行中排名第305位。据统计,其中*有闻姓19.8万人,约中国人口总数的0.013%,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和湖北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4:21
少正卯
春秋时候,鲁国有个很有名的学者叫作少正卯,讲学做学问,是当时一个很有名的人,被称为“闻人”(闻在古汉语里是闻达,出名的意思)。他的后代[1]以他为骄傲,就以“闻人”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闻人氏。后来闻人氏把姓氏简化为闻,世代相传,就形成了闻这个姓氏。又据《风俗通》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古籍记载,闻姓本是闻人之后,后改单姓为闻。由此可知,单姓的“闻”与复姓的“闻人”姓,实际上是一父所出的同一家人,不过是先有闻人氏,后有闻氏罢了。换句话说,闻姓是从闻人氏分支出来的。
那么,闻姓是在可时而来的呢?据[2]考证推测,大致是在唐末和宋初形成的,因为,翻遍有关史册,在此之前未有闻姓的记载和活动足迹。望族居吴兴郡(今浙江省吴兴县一带)。
文天祥
另有一支是单字闻姓,文天祥(护国公)军败后,其二十四子带其后人从江西吉安迁居至湖北省浠水(麻城)市,并改文为闻。“闻”氏由“文”改来的说法最早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第一次修撰的《闻氏宗谱》:“吾姓本姓文氏,世居江西吉安之庐陵。宋景炎二年(1277年),信国公军溃于空坑,始祖良辅公被执,在潜逃于蕲之兰清邑,改‘文’为‘闻’,因家焉。”这里所说的信国公就是文天祥,而蕲则是今天的湖北省浠水县。还有江苏省太仓市有比较多的闻姓聚居。700多年来,闻家宗谱都采纳此说,闻家人也都自认为是文天祥后人,闻一多研究界也大多承认了这个说法。然而,1992年,《闻一多传》的作者闻黎明以史学研究者的严谨态度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质疑。他说:“这种说法很难考证,且记载时间去事500年(1277年-1781年)”,“宗谱所言确否,尚待证实。”因为“闻”本来也是一个姓氏。这个问题,闻一多本人也产生过兴趣。他在清华读书期间曾想撰写一篇《闻氏先德考》,但终因资料不足,只在日记中写下了“不得其详”这样一个没有结论的结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4:22
闻姓是多源姓氏,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一,古代”闻人“、名人之后:
1,少正卯之后人。
春秋晚期,鲁国有个大夫少正卯,博学多才,聚众讲学,与孔子唱对台戏,后来听少正卯讲学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孔子的部分学生。当时少正卯声誉很高,远近闻名,被世人誉为“闻人”。孔子当上了鲁国的司寇,代行宰相职务,传说他给少正卯加上了“聚众结社,鼓吹邪说,淆乱是非”等罪名,把他捕杀了。
少正卯后代支庶子孙中有人以先祖“闻人”之号为姓氏,后简化为单姓闻氏。
2,左丘明之后人。
春秋时期鲁国太史左丘明,撰著的《春秋左氏传》流传千古。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因称“古之闻人”、“鲁之君子”。
在左丘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闻人”之名号为姓氏者,称闻人氏,后简化为闻氏。
3,文天祥的后人。
文天祥为宋末*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后来文天祥的护*失败被捕从容就义。其部分后裔及部属为避难,以闻为姓。
二,以地名为姓。
春秋时期郑国有一闻邑,故址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的荥阳市虎牢关一带地区,亦称汜水关、汜水镇。周定王姬瑜二十年,后被晋占领,改为晋国的汜邑(今河南汜水)。居住原闻邑的郑国人,有的以故邑“闻邑之人”名号为姓氏者,称闻人氏,到了春秋后期有的简化为单姓闻氏。
三,少数民族改姓或原有姓氏。
1,满族汉化改姓。满族温都氏,亦称文都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都部,后多冠汉姓为闻氏、孔氏、温氏、都氏、文氏等。
2,今满、彝、朝鲜、回、土家各族均有闻姓。
闻姓在《百家姓》中排第289位,在全国姓氏人口排行中排名第305位。据统计,其中*有闻姓19.8万人,约中国人口总数的0.013%,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和湖北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4:21
少正卯
春秋时候,鲁国有个很有名的学者叫作少正卯,讲学做学问,是当时一个很有名的人,被称为“闻人”(闻在古汉语里是闻达,出名的意思)。他的后代[1]以他为骄傲,就以“闻人”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闻人氏。后来闻人氏把姓氏简化为闻,世代相传,就形成了闻这个姓氏。又据《风俗通》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古籍记载,闻姓本是闻人之后,后改单姓为闻。由此可知,单姓的“闻”与复姓的“闻人”姓,实际上是一父所出的同一家人,不过是先有闻人氏,后有闻氏罢了。换句话说,闻姓是从闻人氏分支出来的。
那么,闻姓是在可时而来的呢?据[2]考证推测,大致是在唐末和宋初形成的,因为,翻遍有关史册,在此之前未有闻姓的记载和活动足迹。望族居吴兴郡(今浙江省吴兴县一带)。
文天祥
另有一支是单字闻姓,文天祥(护国公)军败后,其二十四子带其后人从江西吉安迁居至湖北省浠水(麻城)市,并改文为闻。“闻”氏由“文”改来的说法最早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第一次修撰的《闻氏宗谱》:“吾姓本姓文氏,世居江西吉安之庐陵。宋景炎二年(1277年),信国公军溃于空坑,始祖良辅公被执,在潜逃于蕲之兰清邑,改‘文’为‘闻’,因家焉。”这里所说的信国公就是文天祥,而蕲则是今天的湖北省浠水县。还有江苏省太仓市有比较多的闻姓聚居。700多年来,闻家宗谱都采纳此说,闻家人也都自认为是文天祥后人,闻一多研究界也大多承认了这个说法。然而,1992年,《闻一多传》的作者闻黎明以史学研究者的严谨态度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质疑。他说:“这种说法很难考证,且记载时间去事500年(1277年-1781年)”,“宗谱所言确否,尚待证实。”因为“闻”本来也是一个姓氏。这个问题,闻一多本人也产生过兴趣。他在清华读书期间曾想撰写一篇《闻氏先德考》,但终因资料不足,只在日记中写下了“不得其详”这样一个没有结论的结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4:22
闻姓是多源姓氏,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一,古代”闻人“、名人之后:
1,少正卯之后人。
春秋晚期,鲁国有个大夫少正卯,博学多才,聚众讲学,与孔子唱对台戏,后来听少正卯讲学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孔子的部分学生。当时少正卯声誉很高,远近闻名,被世人誉为“闻人”。孔子当上了鲁国的司寇,代行宰相职务,传说他给少正卯加上了“聚众结社,鼓吹邪说,淆乱是非”等罪名,把他捕杀了。
少正卯后代支庶子孙中有人以先祖“闻人”之号为姓氏,后简化为单姓闻氏。
2,左丘明之后人。
春秋时期鲁国太史左丘明,撰著的《春秋左氏传》流传千古。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因称“古之闻人”、“鲁之君子”。
在左丘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闻人”之名号为姓氏者,称闻人氏,后简化为闻氏。
3,文天祥的后人。
文天祥为宋末*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后来文天祥的护*失败被捕从容就义。其部分后裔及部属为避难,以闻为姓。
二,以地名为姓。
春秋时期郑国有一闻邑,故址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的荥阳市虎牢关一带地区,亦称汜水关、汜水镇。周定王姬瑜二十年,后被晋占领,改为晋国的汜邑(今河南汜水)。居住原闻邑的郑国人,有的以故邑“闻邑之人”名号为姓氏者,称闻人氏,到了春秋后期有的简化为单姓闻氏。
三,少数民族改姓或原有姓氏。
1,满族汉化改姓。满族温都氏,亦称文都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都部,后多冠汉姓为闻氏、孔氏、温氏、都氏、文氏等。
2,今满、彝、朝鲜、回、土家各族均有闻姓。
闻姓在《百家姓》中排第289位,在全国姓氏人口排行中排名第305位。据统计,其中*有闻姓19.8万人,约中国人口总数的0.013%,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和湖北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4:21
少正卯
春秋时候,鲁国有个很有名的学者叫作少正卯,讲学做学问,是当时一个很有名的人,被称为“闻人”(闻在古汉语里是闻达,出名的意思)。他的后代[1]以他为骄傲,就以“闻人”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闻人氏。后来闻人氏把姓氏简化为闻,世代相传,就形成了闻这个姓氏。又据《风俗通》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古籍记载,闻姓本是闻人之后,后改单姓为闻。由此可知,单姓的“闻”与复姓的“闻人”姓,实际上是一父所出的同一家人,不过是先有闻人氏,后有闻氏罢了。换句话说,闻姓是从闻人氏分支出来的。
那么,闻姓是在可时而来的呢?据[2]考证推测,大致是在唐末和宋初形成的,因为,翻遍有关史册,在此之前未有闻姓的记载和活动足迹。望族居吴兴郡(今浙江省吴兴县一带)。
文天祥
另有一支是单字闻姓,文天祥(护国公)军败后,其二十四子带其后人从江西吉安迁居至湖北省浠水(麻城)市,并改文为闻。“闻”氏由“文”改来的说法最早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第一次修撰的《闻氏宗谱》:“吾姓本姓文氏,世居江西吉安之庐陵。宋景炎二年(1277年),信国公军溃于空坑,始祖良辅公被执,在潜逃于蕲之兰清邑,改‘文’为‘闻’,因家焉。”这里所说的信国公就是文天祥,而蕲则是今天的湖北省浠水县。还有江苏省太仓市有比较多的闻姓聚居。700多年来,闻家宗谱都采纳此说,闻家人也都自认为是文天祥后人,闻一多研究界也大多承认了这个说法。然而,1992年,《闻一多传》的作者闻黎明以史学研究者的严谨态度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质疑。他说:“这种说法很难考证,且记载时间去事500年(1277年-1781年)”,“宗谱所言确否,尚待证实。”因为“闻”本来也是一个姓氏。这个问题,闻一多本人也产生过兴趣。他在清华读书期间曾想撰写一篇《闻氏先德考》,但终因资料不足,只在日记中写下了“不得其详”这样一个没有结论的结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4:21
少正卯
春秋时候,鲁国有个很有名的学者叫作少正卯,讲学做学问,是当时一个很有名的人,被称为“闻人”(闻在古汉语里是闻达,出名的意思)。他的后代[1]以他为骄傲,就以“闻人”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闻人氏。后来闻人氏把姓氏简化为闻,世代相传,就形成了闻这个姓氏。又据《风俗通》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古籍记载,闻姓本是闻人之后,后改单姓为闻。由此可知,单姓的“闻”与复姓的“闻人”姓,实际上是一父所出的同一家人,不过是先有闻人氏,后有闻氏罢了。换句话说,闻姓是从闻人氏分支出来的。
那么,闻姓是在可时而来的呢?据[2]考证推测,大致是在唐末和宋初形成的,因为,翻遍有关史册,在此之前未有闻姓的记载和活动足迹。望族居吴兴郡(今浙江省吴兴县一带)。
文天祥
另有一支是单字闻姓,文天祥(护国公)军败后,其二十四子带其后人从江西吉安迁居至湖北省浠水(麻城)市,并改文为闻。“闻”氏由“文”改来的说法最早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第一次修撰的《闻氏宗谱》:“吾姓本姓文氏,世居江西吉安之庐陵。宋景炎二年(1277年),信国公军溃于空坑,始祖良辅公被执,在潜逃于蕲之兰清邑,改‘文’为‘闻’,因家焉。”这里所说的信国公就是文天祥,而蕲则是今天的湖北省浠水县。还有江苏省太仓市有比较多的闻姓聚居。700多年来,闻家宗谱都采纳此说,闻家人也都自认为是文天祥后人,闻一多研究界也大多承认了这个说法。然而,1992年,《闻一多传》的作者闻黎明以史学研究者的严谨态度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质疑。他说:“这种说法很难考证,且记载时间去事500年(1277年-1781年)”,“宗谱所言确否,尚待证实。”因为“闻”本来也是一个姓氏。这个问题,闻一多本人也产生过兴趣。他在清华读书期间曾想撰写一篇《闻氏先德考》,但终因资料不足,只在日记中写下了“不得其详”这样一个没有结论的结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4:22
闻姓是多源姓氏,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一,古代”闻人“、名人之后:
1,少正卯之后人。
春秋晚期,鲁国有个大夫少正卯,博学多才,聚众讲学,与孔子唱对台戏,后来听少正卯讲学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孔子的部分学生。当时少正卯声誉很高,远近闻名,被世人誉为“闻人”。孔子当上了鲁国的司寇,代行宰相职务,传说他给少正卯加上了“聚众结社,鼓吹邪说,淆乱是非”等罪名,把他捕杀了。
少正卯后代支庶子孙中有人以先祖“闻人”之号为姓氏,后简化为单姓闻氏。
2,左丘明之后人。
春秋时期鲁国太史左丘明,撰著的《春秋左氏传》流传千古。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因称“古之闻人”、“鲁之君子”。
在左丘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闻人”之名号为姓氏者,称闻人氏,后简化为闻氏。
3,文天祥的后人。
文天祥为宋末*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后来文天祥的护*失败被捕从容就义。其部分后裔及部属为避难,以闻为姓。
二,以地名为姓。
春秋时期郑国有一闻邑,故址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的荥阳市虎牢关一带地区,亦称汜水关、汜水镇。周定王姬瑜二十年,后被晋占领,改为晋国的汜邑(今河南汜水)。居住原闻邑的郑国人,有的以故邑“闻邑之人”名号为姓氏者,称闻人氏,到了春秋后期有的简化为单姓闻氏。
三,少数民族改姓或原有姓氏。
1,满族汉化改姓。满族温都氏,亦称文都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都部,后多冠汉姓为闻氏、孔氏、温氏、都氏、文氏等。
2,今满、彝、朝鲜、回、土家各族均有闻姓。
闻姓在《百家姓》中排第289位,在全国姓氏人口排行中排名第305位。据统计,其中*有闻姓19.8万人,约中国人口总数的0.013%,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和湖北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4:21
少正卯
春秋时候,鲁国有个很有名的学者叫作少正卯,讲学做学问,是当时一个很有名的人,被称为“闻人”(闻在古汉语里是闻达,出名的意思)。他的后代[1]以他为骄傲,就以“闻人”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闻人氏。后来闻人氏把姓氏简化为闻,世代相传,就形成了闻这个姓氏。又据《风俗通》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古籍记载,闻姓本是闻人之后,后改单姓为闻。由此可知,单姓的“闻”与复姓的“闻人”姓,实际上是一父所出的同一家人,不过是先有闻人氏,后有闻氏罢了。换句话说,闻姓是从闻人氏分支出来的。
那么,闻姓是在可时而来的呢?据[2]考证推测,大致是在唐末和宋初形成的,因为,翻遍有关史册,在此之前未有闻姓的记载和活动足迹。望族居吴兴郡(今浙江省吴兴县一带)。
文天祥
另有一支是单字闻姓,文天祥(护国公)军败后,其二十四子带其后人从江西吉安迁居至湖北省浠水(麻城)市,并改文为闻。“闻”氏由“文”改来的说法最早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第一次修撰的《闻氏宗谱》:“吾姓本姓文氏,世居江西吉安之庐陵。宋景炎二年(1277年),信国公军溃于空坑,始祖良辅公被执,在潜逃于蕲之兰清邑,改‘文’为‘闻’,因家焉。”这里所说的信国公就是文天祥,而蕲则是今天的湖北省浠水县。还有江苏省太仓市有比较多的闻姓聚居。700多年来,闻家宗谱都采纳此说,闻家人也都自认为是文天祥后人,闻一多研究界也大多承认了这个说法。然而,1992年,《闻一多传》的作者闻黎明以史学研究者的严谨态度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质疑。他说:“这种说法很难考证,且记载时间去事500年(1277年-1781年)”,“宗谱所言确否,尚待证实。”因为“闻”本来也是一个姓氏。这个问题,闻一多本人也产生过兴趣。他在清华读书期间曾想撰写一篇《闻氏先德考》,但终因资料不足,只在日记中写下了“不得其详”这样一个没有结论的结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4:22
闻姓是多源姓氏,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一,古代”闻人“、名人之后:
1,少正卯之后人。
春秋晚期,鲁国有个大夫少正卯,博学多才,聚众讲学,与孔子唱对台戏,后来听少正卯讲学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孔子的部分学生。当时少正卯声誉很高,远近闻名,被世人誉为“闻人”。孔子当上了鲁国的司寇,代行宰相职务,传说他给少正卯加上了“聚众结社,鼓吹邪说,淆乱是非”等罪名,把他捕杀了。
少正卯后代支庶子孙中有人以先祖“闻人”之号为姓氏,后简化为单姓闻氏。
2,左丘明之后人。
春秋时期鲁国太史左丘明,撰著的《春秋左氏传》流传千古。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因称“古之闻人”、“鲁之君子”。
在左丘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闻人”之名号为姓氏者,称闻人氏,后简化为闻氏。
3,文天祥的后人。
文天祥为宋末*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后来文天祥的护*失败被捕从容就义。其部分后裔及部属为避难,以闻为姓。
二,以地名为姓。
春秋时期郑国有一闻邑,故址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的荥阳市虎牢关一带地区,亦称汜水关、汜水镇。周定王姬瑜二十年,后被晋占领,改为晋国的汜邑(今河南汜水)。居住原闻邑的郑国人,有的以故邑“闻邑之人”名号为姓氏者,称闻人氏,到了春秋后期有的简化为单姓闻氏。
三,少数民族改姓或原有姓氏。
1,满族汉化改姓。满族温都氏,亦称文都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都部,后多冠汉姓为闻氏、孔氏、温氏、都氏、文氏等。
2,今满、彝、朝鲜、回、土家各族均有闻姓。
闻姓在《百家姓》中排第289位,在全国姓氏人口排行中排名第305位。据统计,其中*有闻姓19.8万人,约中国人口总数的0.013%,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和湖北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4:22
闻姓是多源姓氏,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一,古代”闻人“、名人之后:
1,少正卯之后人。
春秋晚期,鲁国有个大夫少正卯,博学多才,聚众讲学,与孔子唱对台戏,后来听少正卯讲学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孔子的部分学生。当时少正卯声誉很高,远近闻名,被世人誉为“闻人”。孔子当上了鲁国的司寇,代行宰相职务,传说他给少正卯加上了“聚众结社,鼓吹邪说,淆乱是非”等罪名,把他捕杀了。
少正卯后代支庶子孙中有人以先祖“闻人”之号为姓氏,后简化为单姓闻氏。
2,左丘明之后人。
春秋时期鲁国太史左丘明,撰著的《春秋左氏传》流传千古。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因称“古之闻人”、“鲁之君子”。
在左丘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闻人”之名号为姓氏者,称闻人氏,后简化为闻氏。
3,文天祥的后人。
文天祥为宋末*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后来文天祥的护*失败被捕从容就义。其部分后裔及部属为避难,以闻为姓。
二,以地名为姓。
春秋时期郑国有一闻邑,故址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的荥阳市虎牢关一带地区,亦称汜水关、汜水镇。周定王姬瑜二十年,后被晋占领,改为晋国的汜邑(今河南汜水)。居住原闻邑的郑国人,有的以故邑“闻邑之人”名号为姓氏者,称闻人氏,到了春秋后期有的简化为单姓闻氏。
三,少数民族改姓或原有姓氏。
1,满族汉化改姓。满族温都氏,亦称文都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都部,后多冠汉姓为闻氏、孔氏、温氏、都氏、文氏等。
2,今满、彝、朝鲜、回、土家各族均有闻姓。
闻姓在《百家姓》中排第289位,在全国姓氏人口排行中排名第305位。据统计,其中*有闻姓19.8万人,约中国人口总数的0.013%,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和湖北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4:22
少正卯
春秋时候,鲁国有个很有名的学者叫作少正卯,讲学做学问,是当时一个很有名的人,被称为“闻人”(闻在古汉语里是闻达,出名的意思)。他的后代[1]以他为骄傲,就以“闻人”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闻人氏。后来闻人氏把姓氏简化为闻,世代相传,就形成了闻这个姓氏。又据《风俗通》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古籍记载,闻姓本是闻人之后,后改单姓为闻。由此可知,单姓的“闻”与复姓的“闻人”姓,实际上是一父所出的同一家人,不过是先有闻人氏,后有闻氏罢了。换句话说,闻姓是从闻人氏分支出来的。
那么,闻姓是在可时而来的呢?据[2]考证推测,大致是在唐末和宋初形成的,因为,翻遍有关史册,在此之前未有闻姓的记载和活动足迹。望族居吴兴郡(今浙江省吴兴县一带)。
文天祥
另有一支是单字闻姓,文天祥(护国公)军败后,其二十四子带其后人从江西吉安迁居至湖北省浠水(麻城)市,并改文为闻。“闻”氏由“文”改来的说法最早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第一次修撰的《闻氏宗谱》:“吾姓本姓文氏,世居江西吉安之庐陵。宋景炎二年(1277年),信国公军溃于空坑,始祖良辅公被执,在潜逃于蕲之兰清邑,改‘文’为‘闻’,因家焉。”这里所说的信国公就是文天祥,而蕲则是今天的湖北省浠水县。还有江苏省太仓市有比较多的闻姓聚居。700多年来,闻家宗谱都采纳此说,闻家人也都自认为是文天祥后人,闻一多研究界也大多承认了这个说法。然而,1992年,《闻一多传》的作者闻黎明以史学研究者的严谨态度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质疑。他说:“这种说法很难考证,且记载时间去事500年(1277年-1781年)”,“宗谱所言确否,尚待证实。”因为“闻”本来也是一个姓氏。这个问题,闻一多本人也产生过兴趣。他在清华读书期间曾想撰写一篇《闻氏先德考》,但终因资料不足,只在日记中写下了“不得其详”这样一个没有结论的结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4:22
闻姓是多源姓氏,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一,古代”闻人“、名人之后:
1,少正卯之后人。
春秋晚期,鲁国有个大夫少正卯,博学多才,聚众讲学,与孔子唱对台戏,后来听少正卯讲学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孔子的部分学生。当时少正卯声誉很高,远近闻名,被世人誉为“闻人”。孔子当上了鲁国的司寇,代行宰相职务,传说他给少正卯加上了“聚众结社,鼓吹邪说,淆乱是非”等罪名,把他捕杀了。
少正卯后代支庶子孙中有人以先祖“闻人”之号为姓氏,后简化为单姓闻氏。
2,左丘明之后人。
春秋时期鲁国太史左丘明,撰著的《春秋左氏传》流传千古。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因称“古之闻人”、“鲁之君子”。
在左丘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闻人”之名号为姓氏者,称闻人氏,后简化为闻氏。
3,文天祥的后人。
文天祥为宋末*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后来文天祥的护*失败被捕从容就义。其部分后裔及部属为避难,以闻为姓。
二,以地名为姓。
春秋时期郑国有一闻邑,故址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的荥阳市虎牢关一带地区,亦称汜水关、汜水镇。周定王姬瑜二十年,后被晋占领,改为晋国的汜邑(今河南汜水)。居住原闻邑的郑国人,有的以故邑“闻邑之人”名号为姓氏者,称闻人氏,到了春秋后期有的简化为单姓闻氏。
三,少数民族改姓或原有姓氏。
1,满族汉化改姓。满族温都氏,亦称文都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都部,后多冠汉姓为闻氏、孔氏、温氏、都氏、文氏等。
2,今满、彝、朝鲜、回、土家各族均有闻姓。
闻姓在《百家姓》中排第289位,在全国姓氏人口排行中排名第305位。据统计,其中*有闻姓19.8万人,约中国人口总数的0.013%,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和湖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