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溪无相院原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8 19:0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3 01:01
原文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翻译/译文
秋雨过后,湖水上涨,白茫茫的,水色与天色同样清澄;溪边的人家,静悄悄的,仿佛浮卧在水边,与水相平。一阵风吹开了水面的浮萍,现出了山的倒影;一只小船,悠然归来,刺开了水草,发出沙沙的响声。僧人行走在入城的道上,消失在远远的红尘之中;回家的农夫,经过了小桥,好像在明镜中徐行。骤雨收歇,已足使这一派秋色更为迷人;岸边的芦苇,请不要再长,免得妨碍我欣赏明月东升。
赏析/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秋雨后无相寺前的景色,主景是水。首联写西溪及附近的湖泊,经过一场秋雨,水位上涨,远近一片浑茫澄澈,与秋空相接;水边的人家,似乎浮在水上。积水涵虚"四字,场面很大,仿佛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浑太清"的景况。孟浩然写洞庭湖水,描摹了湖的渺茫宽阔;张先在这里突出江南雨后河湖溪塘涨满水的情况,是小环境组合成的大环境,都很神似。上下清"即孟浩然诗的浑太清",都写秋天天空晴朗,水光澄碧的景象,移不到别的季节去。次句写水边人家,以岸痕平"说水涨得高,与几家门"成为一个平面,也活生生地画出雨后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
起句从远处、大处落笔,展示西溪的独特风貌。积水",暗写雨。一场秋雨,溪水涨满。远远望去,天光水色浑融一片,大有孟浩然诗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浑太清"(《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气势。经过一番新雨刷洗,临溪屋宇显得明丽清宁,仿佛平卧在水面上,别有一副悠闲的静态。
颔联笔触一转,从小处、近处着墨,使诗情飞动。出句描述微风吹来,满池的浮萍裂开了,露出了一段水面,水面上倒映出青山的影子;对句写一叶小舟归来,船帮与水中的葑草摩擦,发出沙沙的响声。浮萍破",这是一个极细小而不易察觉的物象,是水上微风初起所致,被诗人捕捉住了。一个破"字,寓动于静,体物入微。草声是极微弱的声响,为诗人听到,足见其静,此乃以动衬静的笔法,给以生趣。此联一见一听,一静一动,错落有致,妙趣横生。
第三联仍然写景,但通过人这个主体来写,还是以水作背景。一句写入郭僧,照应题面无相院";一句写过桥人,点缀水乡,二句又相互呼应。僧到城里去,加以尘里"二字,说城市喧嚣,反衬无相寺所在地的静寂清净;人过桥,以鉴中行"形容,说出桥下水之清澈,回照首句,又以眼前环境的清旷与上句的尘里"作对比,表达诗人自己对景色的欣赏。
尾联用逆挽虚收法。已凭暂雨添秋色"一句,在篇束点出,确是巧设安排。一是突出了西溪之妙境,先绘景后叙其所由出;二是可以放开一步,宕出远神。莫放修芦碍月生",意谓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态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以雨后芦苇长高作一虚设,便把白天所见的景色扩大到未见的溪月,拓出了另一番想象的世界,给人以回味。这一结余味悠然,又与首句积水涵虚砂相应。
张先善写影",人称张三影"。他写影的本领,在此诗中也可见到。浮萍*见山影"是明写;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莫放修芦碍月生",是虚写;为全诗增添了生机和情趣。全诗几乎全是写景,即使是尾联,也把情浸入景中,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