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9 04:5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8 03:31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因为艰苦的环境患上肠胃病。我和两位小同志病得无法跟上队伍,指导员安排炊事班长照料我们,让我们走在最后。
老班长是个接近四十岁的高个子,背有些驼,四方脸,高颧骨,满是皱纹,两鬓斑白,因年纪最大且对大家特别亲和,被大家称为“老班长”。由于病号行动缓慢,我们每天只能走二十多里路。老班长心疼我们的健康,总是在路上找寻野菜,与青稞面一起为我们做饭。当两袋青稞面吃完,饥饿成为严峻的挑战。老班长甚至尝试用一根缝衣针,烧红后做成鱼钩,捕捉鱼让我们改善伙食。
他常常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以便捕鱼,尽管食物简单,但我们觉得鱼汤无比美味。老班长总是自己不吃鱼,他以早就吃过了为由,但我在偷偷跟踪后发现,他实际上是嚼着草根和鱼骨头。老班长深知责任重大,他不仅要照顾我们,还要向指导员保证带我们走出草地,因此他宁可自己挨饿。
一次,我忍不住询问他的饮食,他坚决表示自己已经吃过。然而,在我亲眼目睹他吃剩的鱼骨头后,我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情感。老班长在困难面前,始终坚守党员的职责和对我们的关爱。最后,他的努力并未能挽救他,他因为极度疲惫和营养不良而牺牲。我们带着深深的悲痛,继续前行,直到接近草地边缘,看到了希望的山峰。
老班长的鱼钩成为了他的遗物,它不仅代表了他的坚韧和牺牲,更象征着革命精神的熠熠生辉。在那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我看到了金色的光芒,那是对未来的希望,是对烈士的敬仰。
本文的内容是真实的,那枚珍贵的鱼钩现在珍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中。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一要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二要进一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