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执著,不要分别,究竟何意?求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9 04:15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5 00:17
所谓执着应该指的是强求,要与坚持和努力区分开来,或许这两者之间只是一念之差。所谓菩萨也是存在,若是存在就皆有可能,谁敢言凡是菩萨佛祖就一定百分之百正确?我觉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天平,都存在着一个世界,做人只要无愧于心,无愧于天地万物就可以了,无须听信他人之言。做自己想做的事才是最重要的。凡事顺其自然,任何事物都有他自己的发展过程,地藏菩萨所说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是一种决心,不见得就是执着。虽说顺其自然,可是也不能什么都不努力只想坐享其成吧?这种付出努力的过程,我认为不叫执着。
再说分别,我觉得所谓不分别指的是众生平等,众生皆空……我认为所有的存在本源都是相同的,我想所谓的不要有分别指的是不是这个意思呢?*贵贱等的区分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部分。最关键的是,万物的本相都是一样的,所以才不应有分别。极乐世界莲花分为“上品上生”“下品下生”,按照我的理解只是根据事物不同的表象赋予一个能让世人理解的描述,就好像人的名字一样。但并不能说“上品上生”“下品下生”,他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这是我个人小小的理解……希望能帮到你。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5 00:18
看到上司卑躬曲膝,看到下属趾高气扬…这就是分别!*行赏或奖勤罚懒不是分别……所以说你说的几品莲花不算是有分别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5 00:18
执著,在佛法中指的是对外界事物的错误迷恋和贪取,所以实际上是用“妄执”这个词,对于认真学习、提高精神境界等,用的是“正精进”这个词。
放弃执著,指的是对“无常”、“无我”的五蕴、四大认为是“常”和“我”,因此以假为真、以虚为实,念念不断,产生种种幻想和牵挂,所以说是“妄执”,就是错误的执著。
佛教中,“妄执”有四种。对于*的追求,从眼耳鼻舌身体意念各根源寻找快乐、迷惑,叫欲取;对某些观念和想法的固执,叫见取;对于错误的出发点、没有意义的行为约束产生的知见上的迷惑,叫禁戒取;执著一个四大五蕴所构成的假相而不能领会到“我”只不过是一个假相的事实,产生种种对“自我意识”“自我价值”的追求、种种对自我利益的固执、前途的忧虑,叫我取。
在此之外,精进应该还是需要的。比如对于思想的进步、佛法的修行、道德的完善等等,都需要我们刻苦、认真、有信心和恒心。比如你所举的地藏菩萨的例子,这种誓愿不是说执著于什么妄想,或者说迷恋于什么状态,而是为了自己的行为设定一个目标,为他人的修行做个榜样,本身没有为一己之私欲的妄念,因此称不上是种妄执。
所以,佛法的不执著不是要我们做事稀松,而是要我们知道什么是“妄”,什么是“实”。该做的工作一定要做好,该尽的义务一定要尽责,不懈怠、不迷惑、不固执。要我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错误的执著,就是佛法带给我们的智慧。
再说分别。分别和分辨是有所不同的。分别,是心的意识对各种思维和造作,依据自我的感受产生有无、对错、好坏等等判断和归属意义上的认知;而分辨则是出于正常的智慧判断、分析认识。
比如,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正,什么是邪……这些是从正见而来的分辨,是知道世间诸法相的表现和运行,是明白正常生活的道理,因此属于正思维。善与恶、好与坏、正与邪等的延伸,演变成非此即彼的截然对立,则成为分别心的错误了。
一切事物都是需要通过中道来理解应化,这就需要有正确的“分辨”能力,知道如何保证“中观”而不落入“分别”的边见和邪见,而生起错误的执著。
什么是上品,什么是下品,这是见解思维上的定义,来源于相应的因和缘,是分辨,而不是分别心。而如果固执于这样的认知,不知道上或者下这些只是定义,而其中的众生行为不是不可改变,自负于谁是上品谁是下品,那么这就是分别心了。
再说个简单例子:
我们知道饭菜和砂土的不同,知道饭菜能够吃,能够维持生命,而砂土不能吃,不能维持生命,知道山珍海味是食物,也知道粗茶淡饭是食物,这就是正常的思维分辨;而如果去执著于饭菜的滋味、数量、品质等表象上的东西,不知道丰美的食物的饭、粗鄙的食物也是饭,这就是由于自我的贪欲、爱欲而来的分别心了。
引申开去,各种善恶、美丑等思维都是一样,正常的中道而观就是分辨,错误的执著去理解就是分别心在作祟。
佛法讲不执著,不分别,不是不去做,而是不去想做的目的。时时为了某种目的而生活而做事的,才是妄执,只有放下*的约束执著,做事只是做事,而且做事不为达到什么得到什么,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只做应该做的事,这才是简单而实际的觉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