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9 22:2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1:04
【背景篇】 是一种机缘,更是一种幸运,成为了“2009-2010内地与香港教师交流及协作计划”全国语文组的一名交流老师,能够与香港的学校、香港的教师、香港的课堂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在协作学校,和香港老师集体备课,成为我的重要工作。在和香港老师一起备课的过程中,内地与香港两地教学的教学经验,不断实现着思维的碰撞,智慧的共享。 【理念篇】 在内地,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重在渗透——渗透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之中;重在运用——能够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运用语文知识。在香港,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中文科课程的一大学习范畴;语文基础知识的编排,是中文科教材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香港小学中国语文教育科(简称中文科)的纲领性文件《中国语文课程指引(小一至小六)》中提到了关于语文基础知识的两大教学原则: “适量地学习语文知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目的在于增加对语言规律的认识,以帮助提高语文能力,重点并非语文知识本身;例如学习‘同义词’的概念,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扩充词汇,并非学习‘同义词’的语言学定义;又例如学习‘汉语音节由声、韵、调构成’的概念,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字词的读音、欣赏音韵的谐协,并非学习‘声、韵、调’的语言学定义。简单术语有助师生之间沟通,例如‘名词’、‘动词’、‘句号’、‘逗号’,无须刻意回避;但一般而言,术语本身学习无助学生生掌握有关概念,如果教师只灌输术语的定义,例如何谓‘动补结构’、‘动补结构’的分类等等,不但对提高语文运用能力帮助不大,而且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使他们的学习索然无味。” “创设情境,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语文知识的教学,要结合适当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一定语境中学习知识,不宜孤立地处理。教师宜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应用所学的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案例篇】 那么,原本枯燥的语文知识,香港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合理地进行驾驭的呢?在一所协作学校,我参与了《妈妈做的菜》一课的集体备课,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 ●课文呈现 级别:小五教材:现代中国语文五上 内容: 妈妈做的菜 小五甲班的女孩子大多带饭上学,吃午餐时,她们都会开开心心地聚在一起,你吃我一口菜,我吃你一片肉,评论着谁的饭菜最可口,谁的爸爸妈妈厨艺最出色。 只有郁虹躲在一旁,无精打采地吃着饭,因为她带的饭菜太难吃了,爸爸根本不会做菜,只是凑合着炒熟而已。 每当这个时候,郁虹就格外想念在内地的妈妈。妈妈不但是个慈祥的母亲,还是个下厨的好手,做的菜色香味俱全,令人胃口大开。要是妈妈在身边,保证把同学的妈妈都比下去。 终于有一天,郁虹端着饭盒,笑眯眯地坐到女孩们中间,她刚打开饭盒,就引来了一阵阵赞叹:“哇,好香!” 饭盒里是满满的一盒菜肴,香气扑鼻。郁虹眉开眼笑地说:“欢迎品尝!” 谁给郁虹做了这么好的菜?原来是郁虹的妈妈来香港探亲三个月,郁虹有好菜吃了! 从那天起,郁虹每天都有新的惊喜给同学们,或是别具风味的家乡小菜,或是皮薄馅美的饺子、包子,女孩子们都羡慕极了。 三个月快要过去了,郁虹心里很难过,她伤心地说:“妈妈,您别走好吗?”妈妈摸着郁虹的头,慈爱地说:“妈妈也很想留下来照顾你,但过期居留是触犯法律的呀!” 郁虹想,是呀,怎么可以让妈妈做犯法的事呢!她懂事地说:“那么妈妈还是按规定时间走吧!您别担心,爸爸会照顾我的!” 妈妈回内地去了,郁虹心里虽然有点难受,但她并不后悔让妈妈走。她盼望着和妈妈再相聚的日子,到那时候,她又可以天天吃妈妈做的菜! ●编写说明 教师用书给该篇课文确定的学习重点如下: 语——认识修辞用字在表达上的效果:对比、设问 说——有条理地说话 说话扣住话题、围绕中心 读——阅读策略:联系生活经验 分析、综合内容 分析写作目的 利用工具书以帮助阅读 写——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书面语 运用适当的写作方法:对比 运用合适修辞手法以提高表达效果:设问 与对比这一语文知识学习相对应,教材编排了“综合内容——行为描写”: 1.郁虹的妈妈来港前和来港后,郁虹的行为表现有什么不同?在 上写一写。 妈妈来港前: 妈妈来港后: 2.为什么作者要叙述郁虹在妈妈来港前后行为表现的变化?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3.依照图意,运用上述写作手法,创作故事的结局,然后把整个故事说出来。(图略) ●集备现场 交流老师:对你们的语文知识教学很感兴趣。这篇课文中涉及到的语文知识就包括两大内容:对比和设问。那么,以对比教学为例,我们平时是如何在课堂中进行教学的实施的呢? 协作老师:我们平时的做法是,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先有所提及。然后,我们会精心设计一些适合孩子学习需要、能够调动孩子学习兴趣的活动,在说说写写的活动中巩固相应的知识。不过,我们总觉得,把语文知识的学习从对课文内容的整体学习中抽离出来,不是最好的办法! 交流老师:你们的在活动中巩固、在实践中运用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策略,让我很有启发。当然,我们是不是可以让语文知识的教学有机渗透到对文本的阅读感悟的过程中呢? 协作老师:对,这也是我们的期望! 交流老师:看来,在阅读感悟中有机渗透对比知识,在活动情境中尝试运用对比方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 教案呈现: 一、朗读词语,引入课文情境课文里的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出示) 无精打采 格外想念 笑眯眯 眉开眼笑 1.这些词语,都是描写谁的?(板书:郁虹) 2.郁虹的表现,前后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与哪一个人密切相关?(板书:妈妈) 二、阅读感悟,感受对比魅力 ㈠学习第一部分:“妈妈不在香港” 1. 抓住人物表现,走进人物内心 ⑴找一找:每当小五甲班的孩子们吃午餐时,郁虹是怎样的表现呢?找出具体描写的句子。 ⑵悟一悟:你觉得郁虹此时的心情怎样? ⑶品一品:你是从哪些关键字体会到的? ⑷议一议:你找到郁虹这样的表现的原因了吗? ⑸读一读:体会着郁虹的心情,试着读好第二自然段。 2.感悟对比写法,走进人物内心 ⑴找一找:当郁虹躲在一旁、无精打采的时候,其他的女孩子的表现如何呢?找出具体描写的句子: ⑵读一读:显然,她们多么开心啊,读读句子,感受她们的开开心心吧! ⑶议一议:课文想告诉我们郁虹的难过,为什么还要写其他女孩子开心呢? ⑷学一学:是啊,别人聚在一起,郁虹躲在一旁;别人开开心心,郁虹无精打采。把两种相对的情况放在一起,这种写法,叫对比。这里,拿别人的表现和郁虹的表现进行对比,是要突出郁虹的难过、孤独呀! 3.进行想象说话,走进人物内心 ⑴引一引:因为难过,因为孤独,每当吃午餐的时候,郁虹就格外想念在内地的妈妈。假如,这个时候,郁虹格外想念的妈妈从内地打电话来了,她会跟妈妈说什么呢? ⑵说一说:(出示) 妈妈: ㈡学习第二部分:“妈妈来到香港” 1.指导小组学习: 郁虹多么想看到妈妈的人,尝到妈妈的菜啊!这样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请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学习。(出示) 友情提醒: ⑴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不同的符号在书上做标记 ⑵根据找到的句子,在相应空格内概括成一个词 ⑶围绕找到的句子,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小组讨论题: 讨论题 妈妈不在香港 妈妈来到香港 郁虹所带的午餐 郁虹午餐的表现 2.小组合作学习 3.学习成果分享 ⑴交流分享一:郁虹所带的午餐 组织交流:你们小组概括的词语是什么?你们能有感情地读出你们找到的句子吗? 归纳小结:通过郁虹所带的午餐的对比,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交流分享二:郁虹午餐的表现 组织交流:你们小组概括的词语是什么?你们能有感情地读出你们找到的句子吗? 归纳小结:通过郁虹午餐的表现的对比,你体会到了什么? ㈢总结归纳课文多次使用了对比写法,让我们更好地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 三、综合活动,运用对比写法 ㈠小组合作学习 根据提供的各种情境,运用对比手法说话。 情境一:盛夏。在露天操场上上室外体育课的同学;在空调教室里上室内体育课的同学。 情境二:运动会。如愿以偿被选为运动员的同学;受到名额*没被选上的同学。 情境三:比赛。参加歌唱比赛之前;参加歌唱比赛之后。 ㈡课余创意练笔 完成下面的补充工作纸。 把两种相对的情况放在一起,叫做对比。 课文回放:别人聚在一起,郁虹躲在一旁;别人开开心心,郁虹无精打采。 写一写:同学们,你还想到在哪种情况下可以运用对比吗? 情况(一): 情况(二): 你想到词语 你想到句子 友情提醒:有困难的同学,能够想到词语即可哟! 【结语篇】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分享,碰撞出了令人欣喜的思想的火花。一份教案,集结了交流老师与协作老师的双方的智慧。 关于语文知识的教学,内地《语文课程标准》同样有着相应的论述: 关于教学策略——“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关于教学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内地也好,香港也好,语文知识的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回避的一个问题。文化背景有异,教材编排不同,教学实施有别,但我们有着共同的教学追求:凭借语文知识教学,奠定学生语文素养的坚实根基,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发展。既然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既然不同,就有交融的可能……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