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九齿钉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0 04:39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15:09
第一点,玄奘一生传奇式经历和传奇式传说这主要见于在这样两本书中,一本是他的弟子慧立和彦悰编写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本书的前一部分为玄奘法师口述,由慧立整理的,后一部分是由彦悰补写的,补的这部分是玄奘回国以后的那段历史。所以这两部分是截然分开的。在《法师传》里记载了玄奘法师他姓陈,是河南偃师县人,他早年在东都洛阳的净土寺出家,他的二哥长捷也是个高僧,后来曾经到过四川,主要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天竺僧人叫明友(波颇蜜多罗),他对玄奘说隋朝宣传的教理有矛盾,你要真的想了解,应该到那烂陀寺去。玄奘法师受了这个影响以后,在贞观三年正式提出来,要到印度,即古天竺去西行求法,唐太宗不允许。因为唐太宗当时把道教定为国教。所以玄奘第一次去,到西凉就被都督李大亮给*回来了。在这种情况下,他*就采取*的方式,当他到烽火台的时候遇见了两个人。一个是王祥一个是王伯陇。这两个是佛教徒,因此就帮他度过了四道烽火台,但第五道,他们说那个人不好通融,过不去,于是他准备从野马川那地方*,结果他迷路了,困在一片流沙中,这时候他梦见了金甲神,这有点象《西游记》中沙和尚的原型了。后来他遇到了水,到了伊吾,这个地方属高昌国,高昌国现在也没有了。国主叫曲文泰,很佩服玄奘法师,就把他扣留了请他当国师,不让他继续西行。玄奘法师就通过绝食斗争四天之后使曲文泰*同意。但对玄奘提出了这样几个条件,一个是你跟我结拜为兄弟,《西游记》里说玄奘是御弟,好像是跟唐太宗结拜,现实中他是跟高昌国王曲文泰结拜的。这个国后来让侯君集给灭了。本来玄奘打算回来时要到这个国去说法,但他回来时这个国已经被灭了。灭这个国时魏徵不同意,说唐朝建国时外境第一个承认我们的就是高昌,但侯君集最终还是灭了高昌国。第二个条件就是你回来到我这儿说法。曲文泰给他四个小沙弥,作为侍者,给他二十五个人力,就是干活的,兼当护卫,给他三十匹马,给他三十具法衣,还包括鞋袜等等,给他百两黄金,三万银钱,五百匹绫罗绸缎,作为他二十年往返的费用,所以玄奘从高昌国出发到印度的时候,他已经成为古代最阔气的留学生了。因为他有这么多的钱去留学,古代人一般可是没有的。而且还给他写了二十四封书信,就是过二十四个国家,相当于二十四国的介绍信吧。所以他可以顺利通过二十四国,并且得到了当时匈奴可汗的保护,这种情况下,他用了三年时间到达了王舍城,摩揭陀国王舍城那烂陀托寺,是当时印度最高的佛学学府,戒贤法师在那儿,当时这个僧人已经九十来岁了,派了四个高僧大德迎接他,先到寺庄去迎接他,寺庄可不是普通的村,是当年释迦牟尼的大弟子之一目犍连尊者出生的地方,也就中国常常说的目连僧。玄奘跟他老师学了五年,又到杖林跟他的师哥胜军居士学了三年,他对瑜珈学说有全面的了解,所以他的学术水平达到了当时古天竺最高水平。他沿途看了很多佛教的古迹,和各种传说,比如龙池等等,女儿国啊狮子国等等,这些本身就有很多神话传说在里头,这些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有。印度当时在曲女城举行了一个大的讨论会,由于玄奘法师的学术水平很高,以致于无论大乘还是小乘,没有人敢跟他辩难,被公认为最高水平。后来又在两河之间又举行了无遮大会。回来时由戒日王,鸠摩罗王,跋吒王三个国王护送。他到了信渡大河的时候,船翻了。经书落在水里了,所以他后来又重新抄经,然后再回国的。这和那通天河老鼋很相似。他走的时候是通缉犯,回来的时候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迎于东都,这个礼节特别高。唐太宗还跟他特别谈话,希望他还俗当官,被他拒绝了。于是就在长安城慈恩寺给他设立了译场。他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从事翻译,翻译了七十五部,一千三百多卷经。我们知道,在玄奘法师之前,从汉代开始一直到唐朝那么多人几百年内翻译的也就一千多部经。而玄奘法师一人领导翻译的相当于以前翻译的总和。玄奘的梵文和中文水平都很高,他随念随译,文字极其准确,应该说在中国所有的佛学翻译家中水平最高的就是玄奘法师,这的确算是个伟人。中国佛学界有两个伟人,一个是玄奘法师,一个是禅宗的六祖慧能。他把印度的佛教变成纯粹带有中国特色的宗教。玄奘法师在去那烂陀寺的三年期间,途中见到了周围的地理环境等很多东西,于是他又口述,由他的弟子辩机帮他整理又出版了一部《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无论在地理学还是历史学上都是一部辉煌的巨著。他有个大弟子叫窥机,是尉迟恭的侄子,是御封的弟子,后来创立了慈恩派深达法相,因明之旨,也叫唯识宗,遗憾的是玄奘法师的学说比较难,后来传人比较少,太难了就不容易学,所以这一派就没有特别兴旺,反而不如慧能创立的禅宗。我们从玄奘法师传奇的一生中,《法师传》、《大唐西域记》里记载了那么多神奇的故事,有些就能够跟《西游记》中对上号,所以我觉得《西游记》的产生跟这些肯定也是有关的。这是我们谈他的第一点。另外再补充一点,除了佛教传说,还有在唐人传奇中也有,比如象李冗的《独异志》里就提到一个浑身长疥的老僧,传给玄奘《多心经》,而且写到玄奘离开的时候,摸着一棵松树,说我走的时候往西去,但我回来的时候这松朝东迎接我,这是“摩顶松”的传说。在刘肃的《大唐新语》,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等等唐代的笔记中有很多玄奘法师的记载。除了玄奘法师和弟子写的书,在唐人传奇中也有关于他的神奇传说。另外在正史《新唐书》,道宣的《续高僧传》,元代僧人觉岸《释氏嵇古略》,宋人志磐写的《佛祖统记》等中都有关于玄奘法师的记载。因此,关于玄奘法师的正史记载是比较多的。所以他的影响很大,后来他成为小说里的主人公也不是偶然的。
第二点,我们谈谈在唐传奇中提到的有些故事内容,比如《多心经》和鸟窝禅师,在《西游记》中鸟窝禅师实际上叫乌巢禅师,这个人跟白居易关系极好,《五灯会元》里有鸟窝禅师的记载,同时也有白居易的传记,在元代和明代有白居易和鸟窝禅师的宝卷。《西游记》小说中提到的鸟窝禅师,在唐代的笔记小说中 、在传闻中就已经很神奇了。小说不过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发挥。首先我们应看到玄奘法师他本身就有传奇的经历,第二在唐代的传奇中也记载了很多传奇故事,以及和西游记有关的一些高僧的传奇故事。这些跟西游记的形成都是有关系的。
第三,谈谈孙悟空和神猴的传说二十到四十年代时,有一批学者认为孙悟空这个形象是纯粹从佛经中来的。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人钢和泰,当时在北京大学教书,他比胡适提出的还早。胡适应该是受钢和泰影响之后,再指出在印度有一部史诗,叫《摩罗衍那》,公元前三世纪的一*诗,作者是蚁墆仙人。后来季羡林先生把诗的全文翻译了。诗中有一个猴王叫诃奴曼,也有翻译成哈奴曼。持这种观点的有胡适、许地山、郑振铎和季羡林先生。他们的依据是什么呢?就是中国有两个僧人吉迦夜和昙曜曾翻译过一部经书,叫《杂宝藏经》,这个经的第一卷《十奢王经》里记载了《摩罗衍那》前三分之一的内容提要,不过都很短,不到千字。三国时一位高僧康僧会,曾见过孙权,孙权受他影响,建立了中国第一座佛寺。他翻译了《六度集经》,在《六度集经》第五卷《国王本生》记载了《摩罗衍那》后三分之二的内容提要。这两部经合起来就是整个《摩罗衍那》,也就一千多字。这就是说在古代中国人已经知道了《摩罗衍那》的故事提要。除此之外,在《须大拿经》、《楞伽经》、《摩登伽经》等等经书中也提到过《摩罗衍那》中的故事。但很短都不足百字。他们认为,既然《摩罗衍那》的故事中国人早就知道了,那么孙悟空这个形象就是从猴王诃奴曼演化来的。用现代时髦的话说,孙悟空是从诃奴曼那科隆出来的。我不是完全同意这种说法,从我看到的印度佛经来说,关于猴成佛的传说太多了,在《大唐西域记》里就引了不少,特别是猴向如来献蜜,如来把蜜拿水和稀了,让在座的所有人都喝蜜,于是猴得到启发,就坠涧身亡,然后托身为人,后来成为菩萨。释迦牟尼在现身说法的时候也说自己身前变过猴,在《杂宝藏经·善恶猕猴缘》和《百缘经》里也提到了。还有《师子月佛本生经》中师子月佛本来就是个猴,因为它向阿罗汉供奉,后来就变成了罗汉,再经过修行变成了师子月佛,而且它渡脱了四万八千金色猕猴王,注意这个数字:四万八千。宋代有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孙悟空作为一个白衣秀士出现的,他跟唐僧说,我就是花果山紫云洞四万八千猕猴王。师子月佛渡脱的也正是四万八千只,数字都一样。这不能说跟佛经没有关连。佛教有一个六道轮回的观点,也叫六趣轮回。它认为人下辈子也可以变成猴,猴变好了下辈子可以变*,在天、人、夜叉、阿修罗等的轮回中,这主要看人修道如何了。禅宗著名的慧南禅师有黄龙三问,三个别人回答不了的问题。上座缘何而来?佛教观点是万物因缘和合而生,说“我手何似佛手”,我的手怎么跟佛的手一样,就是说修好了众人都能成佛,伸出脚来说“我脚何似驴脚”,人要是今生不做好事,下辈子就变成驴,都是相通的。猴变成佛在佛教的教义中是很自然的一个说法。中国人看来好像很奇怪,但按六道轮回来说没什么奇怪的。所以,我觉得猴成佛肯定也是受佛经的影响。但是否就是从诃奴曼来的倒不一定。因为翻译过来的《法句经》、《阿育王经》等中都有猴的传说。六朝时僧旻有一本《经律异相》搜集了大量的佛教中的故事,那里猴成佛的多了,所以一定非得说是诃奴曼来的,我觉得未必。
在这个问题上,鲁迅先生持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孙悟空这个形象取自于唐代李公佐的《古岳渎经》里的无支祁,是淮水的一个水神,渔夫拉铁链,最后拉上来一个猴形的水怪,金目血牙,神通变化还善于巧言应对,大禹治水时被困在水里。《西游记》的传说确实跟大禹治水的传说有关,因为早年吴承恩还写过一部短篇小说集,叫做《禹鼎志》,记载大禹治水的各种传说。吴承恩的朋友朱曰藩家藏有一本专门描写降水怪的长篇小说《大圣降水母》,宋代著名画家李龙眠还画过这样的画儿。再比如金箍棒是大禹治水时定海神针铁,所以孙悟空还是跟中国古代的神猴传说比较接近。唐代关于这种传说也很多,比如在戴孚的《广异记·张铤》这篇传奇小说里提到山中有人自称叫巴西猴,虎豹狼全都怕它,薛用弱《集异记·汪凤》中被茅山道士鲍知远囚于地穴石柜中之神猴,搅乱六合乾坤。李复言《续玄怪录·刁俊朝》 中,他的老婆忽然脖子长了一个包,里头还有音乐之声,捅破了跳出一个猴,它说我犯错误了上天在追查我,我就变化了躲在你脖子里。我现在给你点药,吃了就好。还有一个传奇小说叫《杨叟》的,出于《张读·宣室志》,说一个姓杨的父亲得病,人说只要吃心补心就能好,他碰见一个老和尚,他就说你既然可以把身体献给虎豹吃,干脆就救我父亲一命怎么样。结果那老和尚一下子跳到树上去了,问他读过《金刚经》没有?经中说过去之心不可得,现在之心不可得,未来之心不可得,既然心不可得,那我就不能给你,化做一个猿猴走了。汉代范晔《吴越春秋》里,越*练剑时就遇见了白猿公,其中记载猿猴能通达人意。甚至在研究《易经》的著作中都有关于神猴的传说,比如赣《焦氏易林·坤之剥》这一卦中提到南山大猿,媚我娇妻。讲他抢女人。我们知道《西游记》中没有孙悟空抢别的女人,但是在《西游记杂剧》中有,在元人的西游记评话中有,说他抢过金鼎国的公主。这部评话现在找不到了,但是我们在朝鲜的的古课本,边暹等编辑《朴通事谚解》里能看到。北图藏有这本书,叫做《老乞大·朴通事谚解》,最初编写的时间相当于中国的元朝末年,书里一边是汉文,一边是韩文,对照着学习中国话,象现在的英汉对照本。这书的注释里就明确写到孙悟空抢过别人的公主。元末明初的剧作家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中,孙悟空一出来自报家门也提到自己曾经抢过金鼎国的公主。所以,我们看见孙悟空的原始形象中吸收的中国古代神猴的毛病是比较多的。鲁迅先生的说法还是有道理的。但鲁迅过于否定了佛教的影响,我觉得这不太合适。应该说,孙悟空吸收了中国神猴的传说,同时也吸收了很多佛教的东西。郑振铎先生曾经有个观点:孙悟空怎么会叫“斗战胜佛”呢?很显然,这名字就不符合佛教的教义。其实在元代翻译地《佛说佛名经》里就记载了有斗战胜佛,这个名称不是《西游记》作者编出来的。佛教既以慈悲之心化大众,同时也强调我佛慈悲亦惩恶,对坏人一定要处理,这爱憎是分明的,所以斗战胜佛并不违背佛教教义。好多人没有看佛经,就说佛教不可能有这样的佛。关于神猴的说法我更多的同意鲁迅先生,它最骨子里的东西是中国的,不会是猴王诃奴曼那过来的。但可能是受过神猴成佛这类传说的影响。关于这一点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和给胡适的信中谈过自己的观点,因为他不同意胡适的看法,曾经给胡适写过两封信。在宋话本小说《陈巡检梅岭失妻》里,白申公就叫齐天大圣。元代《龙济山野猿听经》杂剧中的袁逊当年也闹过天宫,后来化装为秀才,去听经开悟了。杨景贤《西游记杂剧》中写孙行者谈自己家门时,说我大姐是梨山老母,妹妹是无支祁,大哥是通天大圣,小圣是齐天大圣,弟弟是耍耍三郎,这些也和鲁迅说的无支祁有关。我们看《西游记》,孙悟空有一次和青牛精斗法,结果被青牛精用太上老君的金刚琢把他的兵器都收走了,于是它请国师王菩萨帮忙,也提到无支祁。《西游记》中反复都影射到无支祁,所以鲁迅先生的考证还是比较客观的。
下面我谈一下第四点,唐代有很多高僧,都被写进了《西游记》。第一,玄奘法师,变成唐三藏,而且后来流传成故事。宋代苏东坡《艾子杂说》中载一个有趣的故事,讲艾子吃喝不注意,他的弟子就拿猪大肠跟他说,您看看,人有五脏,您已经少了一脏了。四脏怎么活?艾子说:唐三藏都能活,何况我四脏呢,没事。第二,悟空。唐代真有一个大师叫悟空大师。这人名叫车朝奉。他在三藏法师之后也到那烂陀寺去求法,翻译过《十力论》等经书,这个人很有名,是密宗的大师。在宋·赞宁《高僧传》中有载,见于《唐上都章敬寺悟空传》篇。因此悟空这两字有地可找。第三,唐德宗时,有个清凉国师澄观,这个人号称“八戒禅师”,所以“八戒”这个词也有地可找。作者很可能是借用了悟空、八戒这些名字。关于沙僧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佛教有《深沙神仪轨》*,深沙神是古天竺宗教中的一个神,在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里,猪八戒出来说自己是摩利支天部下御车将军,佛教中有一部经典叫《摩利支天经》,摩利支是个女的,帝释之妻,这个人三面三目八臂,手持金刚杵,坐在猪拉的车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15:09
第一点,玄奘一生传奇式经历和传奇式传说这主要见于在这样两本书中,一本是他的弟子慧立和彦悰编写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本书的前一部分为玄奘法师口述,由慧立整理的,后一部分是由彦悰补写的,补的这部分是玄奘回国以后的那段历史。所以这两部分是截然分开的。在《法师传》里记载了玄奘法师他姓陈,是河南偃师县人,他早年在东都洛阳的净土寺出家,他的二哥长捷也是个高僧,后来曾经到过四川,主要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天竺僧人叫明友(波颇蜜多罗),他对玄奘说隋朝宣传的教理有矛盾,你要真的想了解,应该到那烂陀寺去。玄奘法师受了这个影响以后,在贞观三年正式提出来,要到印度,即古天竺去西行求法,唐太宗不允许。因为唐太宗当时把道教定为国教。所以玄奘第一次去,到西凉就被都督李大亮给*回来了。在这种情况下,他*就采取*的方式,当他到烽火台的时候遇见了两个人。一个是王祥一个是王伯陇。这两个是佛教徒,因此就帮他度过了四道烽火台,但第五道,他们说那个人不好通融,过不去,于是他准备从野马川那地方*,结果他迷路了,困在一片流沙中,这时候他梦见了金甲神,这有点象《西游记》中沙和尚的原型了。后来他遇到了水,到了伊吾,这个地方属高昌国,高昌国现在也没有了。国主叫曲文泰,很佩服玄奘法师,就把他扣留了请他当国师,不让他继续西行。玄奘法师就通过绝食斗争四天之后使曲文泰*同意。但对玄奘提出了这样几个条件,一个是你跟我结拜为兄弟,《西游记》里说玄奘是御弟,好像是跟唐太宗结拜,现实中他是跟高昌国王曲文泰结拜的。这个国后来让侯君集给灭了。本来玄奘打算回来时要到这个国去说法,但他回来时这个国已经被灭了。灭这个国时魏徵不同意,说唐朝建国时外境第一个承认我们的就是高昌,但侯君集最终还是灭了高昌国。第二个条件就是你回来到我这儿说法。曲文泰给他四个小沙弥,作为侍者,给他二十五个人力,就是干活的,兼当护卫,给他三十匹马,给他三十具法衣,还包括鞋袜等等,给他百两黄金,三万银钱,五百匹绫罗绸缎,作为他二十年往返的费用,所以玄奘从高昌国出发到印度的时候,他已经成为古代最阔气的留学生了。因为他有这么多的钱去留学,古代人一般可是没有的。而且还给他写了二十四封书信,就是过二十四个国家,相当于二十四国的介绍信吧。所以他可以顺利通过二十四国,并且得到了当时匈奴可汗的保护,这种情况下,他用了三年时间到达了王舍城,摩揭陀国王舍城那烂陀托寺,是当时印度最高的佛学学府,戒贤法师在那儿,当时这个僧人已经九十来岁了,派了四个高僧大德迎接他,先到寺庄去迎接他,寺庄可不是普通的村,是当年释迦牟尼的大弟子之一目犍连尊者出生的地方,也就中国常常说的目连僧。玄奘跟他老师学了五年,又到杖林跟他的师哥胜军居士学了三年,他对瑜珈学说有全面的了解,所以他的学术水平达到了当时古天竺最高水平。他沿途看了很多佛教的古迹,和各种传说,比如龙池等等,女儿国啊狮子国等等,这些本身就有很多神话传说在里头,这些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有。印度当时在曲女城举行了一个大的讨论会,由于玄奘法师的学术水平很高,以致于无论大乘还是小乘,没有人敢跟他辩难,被公认为最高水平。后来又在两河之间又举行了无遮大会。回来时由戒日王,鸠摩罗王,跋吒王三个国王护送。他到了信渡大河的时候,船翻了。经书落在水里了,所以他后来又重新抄经,然后再回国的。这和那通天河老鼋很相似。他走的时候是通缉犯,回来的时候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迎于东都,这个礼节特别高。唐太宗还跟他特别谈话,希望他还俗当官,被他拒绝了。于是就在长安城慈恩寺给他设立了译场。他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从事翻译,翻译了七十五部,一千三百多卷经。我们知道,在玄奘法师之前,从汉代开始一直到唐朝那么多人几百年内翻译的也就一千多部经。而玄奘法师一人领导翻译的相当于以前翻译的总和。玄奘的梵文和中文水平都很高,他随念随译,文字极其准确,应该说在中国所有的佛学翻译家中水平最高的就是玄奘法师,这的确算是个伟人。中国佛学界有两个伟人,一个是玄奘法师,一个是禅宗的六祖慧能。他把印度的佛教变成纯粹带有中国特色的宗教。玄奘法师在去那烂陀寺的三年期间,途中见到了周围的地理环境等很多东西,于是他又口述,由他的弟子辩机帮他整理又出版了一部《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无论在地理学还是历史学上都是一部辉煌的巨著。他有个大弟子叫窥机,是尉迟恭的侄子,是御封的弟子,后来创立了慈恩派深达法相,因明之旨,也叫唯识宗,遗憾的是玄奘法师的学说比较难,后来传人比较少,太难了就不容易学,所以这一派就没有特别兴旺,反而不如慧能创立的禅宗。我们从玄奘法师传奇的一生中,《法师传》、《大唐西域记》里记载了那么多神奇的故事,有些就能够跟《西游记》中对上号,所以我觉得《西游记》的产生跟这些肯定也是有关的。这是我们谈他的第一点。另外再补充一点,除了佛教传说,还有在唐人传奇中也有,比如象李冗的《独异志》里就提到一个浑身长疥的老僧,传给玄奘《多心经》,而且写到玄奘离开的时候,摸着一棵松树,说我走的时候往西去,但我回来的时候这松朝东迎接我,这是“摩顶松”的传说。在刘肃的《大唐新语》,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等等唐代的笔记中有很多玄奘法师的记载。除了玄奘法师和弟子写的书,在唐人传奇中也有关于他的神奇传说。另外在正史《新唐书》,道宣的《续高僧传》,元代僧人觉岸《释氏嵇古略》,宋人志磐写的《佛祖统记》等中都有关于玄奘法师的记载。因此,关于玄奘法师的正史记载是比较多的。所以他的影响很大,后来他成为小说里的主人公也不是偶然的。
第二点,我们谈谈在唐传奇中提到的有些故事内容,比如《多心经》和鸟窝禅师,在《西游记》中鸟窝禅师实际上叫乌巢禅师,这个人跟白居易关系极好,《五灯会元》里有鸟窝禅师的记载,同时也有白居易的传记,在元代和明代有白居易和鸟窝禅师的宝卷。《西游记》小说中提到的鸟窝禅师,在唐代的笔记小说中 、在传闻中就已经很神奇了。小说不过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发挥。首先我们应看到玄奘法师他本身就有传奇的经历,第二在唐代的传奇中也记载了很多传奇故事,以及和西游记有关的一些高僧的传奇故事。这些跟西游记的形成都是有关系的。
第三,谈谈孙悟空和神猴的传说二十到四十年代时,有一批学者认为孙悟空这个形象是纯粹从佛经中来的。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人钢和泰,当时在北京大学教书,他比胡适提出的还早。胡适应该是受钢和泰影响之后,再指出在印度有一部史诗,叫《摩罗衍那》,公元前三世纪的一*诗,作者是蚁墆仙人。后来季羡林先生把诗的全文翻译了。诗中有一个猴王叫诃奴曼,也有翻译成哈奴曼。持这种观点的有胡适、许地山、郑振铎和季羡林先生。他们的依据是什么呢?就是中国有两个僧人吉迦夜和昙曜曾翻译过一部经书,叫《杂宝藏经》,这个经的第一卷《十奢王经》里记载了《摩罗衍那》前三分之一的内容提要,不过都很短,不到千字。三国时一位高僧康僧会,曾见过孙权,孙权受他影响,建立了中国第一座佛寺。他翻译了《六度集经》,在《六度集经》第五卷《国王本生》记载了《摩罗衍那》后三分之二的内容提要。这两部经合起来就是整个《摩罗衍那》,也就一千多字。这就是说在古代中国人已经知道了《摩罗衍那》的故事提要。除此之外,在《须大拿经》、《楞伽经》、《摩登伽经》等等经书中也提到过《摩罗衍那》中的故事。但很短都不足百字。他们认为,既然《摩罗衍那》的故事中国人早就知道了,那么孙悟空这个形象就是从猴王诃奴曼演化来的。用现代时髦的话说,孙悟空是从诃奴曼那科隆出来的。我不是完全同意这种说法,从我看到的印度佛经来说,关于猴成佛的传说太多了,在《大唐西域记》里就引了不少,特别是猴向如来献蜜,如来把蜜拿水和稀了,让在座的所有人都喝蜜,于是猴得到启发,就坠涧身亡,然后托身为人,后来成为菩萨。释迦牟尼在现身说法的时候也说自己身前变过猴,在《杂宝藏经·善恶猕猴缘》和《百缘经》里也提到了。还有《师子月佛本生经》中师子月佛本来就是个猴,因为它向阿罗汉供奉,后来就变成了罗汉,再经过修行变成了师子月佛,而且它渡脱了四万八千金色猕猴王,注意这个数字:四万八千。宋代有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孙悟空作为一个白衣秀士出现的,他跟唐僧说,我就是花果山紫云洞四万八千猕猴王。师子月佛渡脱的也正是四万八千只,数字都一样。这不能说跟佛经没有关连。佛教有一个六道轮回的观点,也叫六趣轮回。它认为人下辈子也可以变成猴,猴变好了下辈子可以变*,在天、人、夜叉、阿修罗等的轮回中,这主要看人修道如何了。禅宗著名的慧南禅师有黄龙三问,三个别人回答不了的问题。上座缘何而来?佛教观点是万物因缘和合而生,说“我手何似佛手”,我的手怎么跟佛的手一样,就是说修好了众人都能成佛,伸出脚来说“我脚何似驴脚”,人要是今生不做好事,下辈子就变成驴,都是相通的。猴变成佛在佛教的教义中是很自然的一个说法。中国人看来好像很奇怪,但按六道轮回来说没什么奇怪的。所以,我觉得猴成佛肯定也是受佛经的影响。但是否就是从诃奴曼来的倒不一定。因为翻译过来的《法句经》、《阿育王经》等中都有猴的传说。六朝时僧旻有一本《经律异相》搜集了大量的佛教中的故事,那里猴成佛的多了,所以一定非得说是诃奴曼来的,我觉得未必。
帝说我立了大功,封我做了天棚元帅,还赐给我一个耙子做武器,由于这个耙子有九个齿,所以我叫它"九齿钉耙".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15:09
猪八戒用的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