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7: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8 02:47
我国指南针的发明经过漫长的岁月。古人在发明了司南之后,不断在进行改进,运用人工磁化的方法制成了一种新的指南工具指南鱼、指南龟。
古人在使用新指南工具的同时,还发现了地磁偏角现象,给后人以极大启发。
据说秦始皇在位时,身边网罗了一批术士来为他寻求长生不老之药。
有一天,一位叫徐福的术士奏本说:“在东方的大海上有3座神山,名叫蓬莱、方丈、瀛洲,仙人们都在那里居住。请皇帝让我率领一批男女儿童前往寻求。”
秦始皇很高兴,马上选派了几千名儿童,又为他造了艘大船,让他从现在的山东日照县附近出海,寻求不老之药。谁知徐福一去不返,不知道他把这些男女少年带到了何方。
几千年过去了,秦始皇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徐福渡海求药的故事并没有被人们忘记。如果情形真是如此的话,那么徐福可以算得上我国航海家中的先驱人物。
事实上,古代先民们面对茫茫海洋,虽然有探险探秘的愿望,但总是无法如愿。
出海困难并非是由于造船技术*了古人们的越洋交流,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当时在海上无法辨别方向,方向不明。纵然有可以横渡大洋的船只,也会在海上迷路,最终葬身海底。
因此,指南针的发明可以说是给海船装上了眼睛,为航海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技术条件。
指南针是我国最早发明的,但它是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发展改进而成的。
司南发明后,古人能够在远行中辨别方向。但司南有其局限性,用磁石制造司南,磁极不容易找准,而且在琢制的过程中,磁石因受震动而会失去部分磁性。
再加上司南在使用时底盘必须放平,体积比较大,所以在使用时,很难令人满意。因此,古人在发明了司南之后,不断在进行改进。
继司南之后,我们的祖先又制成了一种新的指南工具,即指南鱼。
北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新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我国的科学技术获得了辉煌的成就。宋代时候,我国在指南针的制造方面,跟造纸法和印刷术一样,也有很大的发展。
当时有一部官编的军事著作叫《武经总要》,其中记载:行军的时候,如果遇到阴天黑夜,无法辨明方向,就应当让老马在前面带路,或者用指南车和指南鱼辨别方向。
《武经总要》这部书是在1044年以前写成的。这就是说,在那个时候,我国已经有指南鱼,并且把它应用到军事方面去了。
指南鱼是用一块薄薄的钢片做成的,形状很像一条鱼。它有两寸长,5寸宽,鱼的肚皮部分凹下去一些,可以像小船一样浮在水面上。
钢片做成的鱼没有磁性,所以没有指南的作用。如果要它指南,还必须再用人工传磁的办法,使它变成磁铁具有磁性。
关于怎样进行人工传磁,《武经总要》记载:把烧红的铁片放置在子午线的方向上。铁片烧红后,温度高于磁性转变点时的温度,铁片中的原来无序状态的磁畴便瓦解而成为顺磁体,蘸水淬火后,磁畴又形成,但在地磁场作用下磁畴排列有方向性,故能指南北。
我国人发明用人造磁铁做指南鱼,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说明我国古人很早就已具有相当丰富的磁铁知识了。
就在钢片指南鱼发明后不久,又有人发明了用钢针来指南。这种人工磁化的小钢针,可算是世界上最早制成的真正的指南针了。
北宋时期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一种人工磁化的方法:技术人员用磁石摩擦缝衣针,就能使针带上磁性。
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场作用,使钢针内部磁畴的排列趋于某一方向,从而使钢针显示出磁性的方法。
这种方法比地磁法简单,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发明不但世界最早,而且为有实用价值的磁指向器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关于磁针的装置方法,沈括介绍了4种方法:
一是水浮法,就是将磁针上穿几根灯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二是碗唇旋定法,就是将磁针搁在碗口边缘,磁针可以旋转指示方向。
三是指甲旋定法,就把磁针搁在手指甲上面由于指甲面光滑,磁针可以旋转自如指示方向。
四是缕悬法,就是磁针中部涂一些蜡,粘一根蚕丝,挂在没有风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沈括还对4种方法进行比较,他指出,水浮法的最大缺点,水面容易晃动影响测量结果。碗唇旋定法和指甲旋定法,由于摩擦力小,转动很灵活,但容易掉落。
沈括比较推崇的是缕悬法,他认为这是比较理想而又切实可行的方法。沈括指出的4种方法,已经归纳了迄今为止指南针装置的两大体系,即水针和旱针。
另外,由于长江黄河流域一带地磁有大约50度左右的倾角,如水平放置指南鱼,则只有水平方向分量起作用,而以一定角度放入水中,则使鱼磁化的有效磁场强度增大,磁化效果更好。
长江黄河流域一带的地磁倾角,这一现象后来被称为磁偏角。沈括在《梦溪笔谈》第二十四卷中写道,磁针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磁偏角记录。在西方,直至1492年哥伦布在横渡大西洋时才发现磁偏角这一现象,比沈括晚了400多年。
磁偏角是指磁针静止时,所指的北方与真正北方的夹角。各个地方的磁偏角不同,而且,由于磁极也处在运动之中,某一地点磁偏角会随之而改变。
在正常情况下,我国磁偏角最大可达6度,一般情况为两三度。东经25度地区,磁偏角在一两度之间;北纬25度以上地区,磁偏角大于2度;若在西经低纬度地区,磁偏角是5度至20度;西经45度以上,磁偏角为25度至50度。毫无疑问,沈括对磁偏角的发现与认识启发了后人。
南宋学者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介绍了另一类指南鱼和指南龟的制作方法。
这种指南鱼与《武经总要》一*载的不一样,是用木头刻成鱼形,有手指那么大。木鱼腹中置入一块天然磁铁,磁铁的S极指向鱼头,用蜡封好后,从鱼口插入一根针,就成为指南鱼。将其浮于水面,鱼头指南,这也是水针的一类。
指南龟也是南宋时期流行的一种新装置,将一块天然磁石放置在木刻龟的腹内,在木龟腹下方挖一光滑的小孔,对准并放置在直立于木板上的顶端尖滑的竹钉上,这样木龟就被放置在一个固定的、可以自由旋转的支点上了。由于支点处摩擦力很小,木龟可以自由转动指南。
这种木头指南鱼和指南龟,很可能是一些懂得方术的方士创造的,做成以后只是用来变戏法。所以《事林广记》的作者,把它们当做《神仙幻术》了。
当时它并没有用于航海指向,而用于幻术。但是这就是后来出现的旱罗盘的先驱。
人工磁化方法的发明,对指南针的应用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磁学和地磁学的发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