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德教育很重要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9 19:52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8 17:39
正确的女德教育很重要,现存女德班所谓的训导并不是真正的女德。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女德’的意义,在于重视女性扮演好自身的社会角色,即作为女儿、作为妻子、作为母亲的角色。”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中心研究员潘帅说,中国人素来强调“男女有别”,对于男性和女性分别有不同的角色期待和角色规训。
当今女德班中要求女性“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对丈夫言听计从”不仅不为传统文化所弘扬,而根本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相左。对此,中国社科院大学女性研究专家于闽梅副教授也明确指出:“现存女德班所谓的训导并不是真正的“女德”,其在传统儒家伦理中找不到对应的内容。”
很多所谓的女德班不可取,并不代表不需要女德教育。于闽梅说:“女性主义要建构的是男女平等的社会,而“平等”也是一种道德,也就是说女性主义要建构的未来社会是更道德的社会,这与弘扬女德是不冲突的。”
她进一步解释说,在古代社会,君子的道德主要针对男性,对女性的道德建构从客体角度(第二性别)进行,例如“厚德载物”,女性需要承担社会责任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是与男性不同而已。
扩展资料
丁璇式的女德班不可取
被称为“女德教母”的丁璇,早已被视为宣扬女德教育的旗手。去年5月,她以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的身份在江西九江学院举办的一个讲座做了一个“著名”的演讲,“女孩最好的嫁妆就是贞操”,“三精成一毒,专伤不洁女”“女人衣着暴露容易失身”等言论甫一发布,就引发*关注。
面对众多的质疑,丁璇在事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之所以如此强调女子贞操问题,是因为坚信守住贞洁才能保证婚姻的“福报”。而且她澄清,认为自己并不是所谓的“女德资深专家”,“我自己只是一个退休的老百姓,在家没事搞一搞这个方面的研究”。
虽然公开表示自己“只讲家风家德,妇德女道,和国学不沾边”,但在盘梳丁璇从2015年7月7日至2017年5月的全国讲座记录时发现,除了包含有“公益讲座”字眼的讲座外,38场讲座中接近一半的讲座都公开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
参考资料来源:光明日报-我们还需要女德教育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8 17:40
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男为天,女为地,女子就该在最底层”,伴随着这些内容的热传,女德班也被推倒了*场的*。一时间,“女德班”被批评为“污化女性”,是“奉行封建糟粕和男权复辟”,当然也有另一种声音表示支持,认为女德教育机构是被“妖魔化”了,并将其作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这一言论的呼应。
*的喧嚣之下,似乎更值得追问的是,女德班缘何存在?它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厘清?我们是否需要女德教育?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我们究竟需要何种女德教育?
质疑:“心灵的洗礼”还是“愚昧的表现”?
女德班是“心灵的洗礼”还是“愚昧的表现”?曾经接触女德教育的学员各持不同看法。
在“抚顺市传统文化教育”的公众号中,记者找到了女德班学员的学习侧记,从中不难窥探到她们参加课程的动机。据历史消息记载,2015年12月,来自齐齐哈尔的刘玉荣参加了抚顺市传统文化教育学校第18期女德班的学习。对她来说,每一堂女德班都是一份“心灵的洗礼”,每一堂课她都会“情不自禁流下泪水,检讨自己是一个多恶的女人”。对公公婆婆诚心忏悔后,刘玉荣“全家生活在一起,和丈夫彼此间多了默契和关爱”。
在参加女德班的学员中,刘玉荣很有代表性。这是一群年龄在35至55岁之间的中年女性,身份各异,有家庭妇女、个体经营户,也有白领和学生。不少人因为家庭生活中存在不和谐因素而来到女德班寻找“答案”。在通过亲友介绍“慕名而来”并学习完相关课程后,她们中很多人声称“找到了标准,知道了什么是女人应该做的”。
在不少学员的自陈中,“家庭”是必会谈及的话题。囿于在现实婚姻关系中女性的地位,以及他们对家庭资源的支撑需要,一旦家庭的动态平衡和和谐被打破,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她们多半会把问题归因到自己身上。而这恰恰为女德班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除了自主报名参加课程外,还有一些人是通过学校或单位所组织的讲座接触到了女德教育。据悉,在讲座中,有人听后“大受感召”“当场大哭”的观众,但也有部分人对讲座内容提出了质疑。
张伟是烟台市合卢寺的一名义工,曾经作为协助组织者听过三次“女德教母”丁璇的讲座。“我们希望听到正面故事,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但丁璇讲的恶的东西太多,负能量较多。”她说。对于丁璇宣扬的“女性要忍辱”的观点,张伟尤其不赞成,“她讲的东西谈不上国学,只能算是家庭伦理的教化,况且传统文化也不是这样的。”
被称为“女德教母”的丁璇,早已被视为宣扬女德教育的旗手。去年5月,她以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的身份在江西九江学院举办的一个讲座做了一个“著名”的演讲,“女孩最好的嫁妆就是贞操”,“三精成一毒,专伤不洁女”“女人衣着暴露容易失身”等言论甫一发布,就引发*关注。
面对众多的质疑,丁璇在事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之所以如此强调女子贞操问题,是因为坚信守住贞洁才能保证婚姻的“福报”。而且她澄清,认为自己并不是所谓的“女德资深专家”,“我自己只是一个退休的老百姓,在家没事搞一搞这个方面的研究”。
虽然公开表示自己“只讲家风家德,妇德女道,和国学不沾边”,但在盘梳丁璇从2015年7月7日至2017年5月的全国讲座记录时发现,除了包含有“公益讲座”字眼的讲座外,38场讲座中接近一半的讲座都公开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
对抗:女德“约束”与女性解放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女德’的意义,在于重视女性扮演好自身的社会角色,即作为女儿、作为妻子、作为母亲的角色。”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中心研究员潘帅说,中国人素来强调“男女有别”,对于男性和女性分别有不同的角色期待和角色规训,过去讲女德的书也有不少,如《女诫》、《女训》、《女则》、《女论语》、《列女传》、《女孝经》等。而即便在儒家“乾健坤顺”形而上学体系下,“‘坤德’也并不‘屈从’于被统治的地位,而在实质上起到推动、统摄着乾道发挥‘以知帅人’作用的效应,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的王堃副教授说。
王堃进一步解释道,坤道以“敬”为主,以“信”和“义”服人。当今女德班中要求女性“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对丈夫言听计从”不仅不为传统文化所弘扬,而根本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相左。对此,中国社科院大学女性研究专家于闽梅副教授也明确指出:“现存女德班所谓的训导并不是真正的“女德”,其在传统儒家伦理中找不到对应的内容。”
早在东汉时期,著名女史学家班昭针对女子专门创作了一部道德教育书,这本1800多字的小册子《女诫》包含“敬顺篇”“专心篇”等多个主题,也多被看作是我国最早的女德教育教材。
随着中国社会步入近代,女性启蒙开始起步。据统计,1902年至1913年,相继有50余种女性报刊成立。1908年,《新世纪》刊物刊发“女德篇”,称“吾不能不大声疾呼为女子鸣其不平也做女德篇”。1927年,《大公报》更是开设了《上海职业妇女访问记》专栏。但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在宣扬女性平等的同时并没有完全摒弃女德的规范及要求,女德规范及约束与呼吁女性解放两个面向之间的对抗一直存在。晚清*期刊数据库的相关搜索结果显示,这一时期报纸标题中带有“女德”的文章有百余篇。1914年,《妇女鉴》详细罗列了女性“持家”“处事”“处人”等多条箴言。
据于闽梅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女性角色定义也分两个阶段。建国初期,优秀女性多被塑造为劳动女性,新中国的一系列法律也在极大程度上保障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平等地位。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叙事之后,受资本主义消费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成为女性角色一大新的关键词,这一阶段,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日趋复杂:既要在形体上动人,又要求在身份上当好贤妻良母,可以说,“新启蒙”时期,女性启蒙尚未完成。
思考:中国性别德育走向何处
丁璇式的女德班不可取,那我们是否还需要女德教育?对于这一“时代之问”,于闽梅说:“女性主义要建构的是男女平等的社会,而“平等”也是一种道德,也就是说女性主义要建构的未来社会是更道德的社会,这与弘扬女德是不冲突的。”她进一步解释说,在古代社会,君子的道德主要针对男性,对女性的道德建构从客体角度(第二性别)进行,例如“厚德载物”,女性需要承担社会责任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是与男性不同而已。“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有助于建构新时代女性道德人格,从传统中提炼精华更可能达到未来社会对女性的希望和建构。”王堃也认为,儒家伦理对女性的要求并不能理解为简单的压迫,而是希望女性承担“默胜于辩”的社会角色,
在关于女德班的公共探讨中,有网友“逆向”思维,呼吁建立男德班,并认为这样才更能实现男女平权、性别平等。在传统文化中,确实对“男德”也有一定的要求,《尚书》中说舜“刑(型)于二女”,《孟子》中要求国君“刑(型)于寡妻”,都是要求男性在家庭里成为妻子的典范。勇敢、坚毅被作为儒家伦理中理想的男性形象,也与其所被要求扮演的社会角色和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有直接关系。毕竟,在男权社会中,男性的角色定位一直是主导型的,从古至今变化不大。于闽梅认为,“当一个社会出现道德滑坡,究其责任,更应该从社会主导角色入手,所以既有女德班,也应该有男德班。”
今日女性和男性有各自需要扮演的社会角色,合理的女德班、男德班也应开展相对应的宣传与教育。于闽梅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男女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再像古代那样分化,女性在生产生活中也逐渐萌芽了主体性地位,关于性别平等的启蒙要在中国重新展开。“这需要一批接受过传统文化训练,进行过女性主义思考的人,他们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能辨别何为糟粕、何为精华,进而从中提取优秀的内容进行弘扬。这样的教育不是压抑的、否定的,而是积极的、鼓励的。”
卷入*漩涡的女德班早已被证明是与传承无关、与正能量亦无关的伪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女德教育不应在摒弃女德班的过程中被一起泼出去。唯有真正溯本求源,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并自觉顺应性别平等的趋势和时代要求,女德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回归其本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8 17:40
女德教育很重要,因为如果一个女人的道德非常的高尚的话,那么他也会提升自己的生活品位,也会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他就可以组建一个非常满意非常完美的家庭了,他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8 17:41
正确看待女德的利与弊

*新指向
05-04 16:52
关注

歌手孙楠
之前,关于歌手孙楠送女儿去徐州的国学学校‘华夏学宫‘学习国学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当然,我们不把眼光放在孙楠带女儿穷学国学这个娱乐方面,我来全面阐述女德教育应不应该存在。
何谓女德?女德旧指妇女应该具有的品德。“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之大半,盖以母教为本也”。毫无疑问,这是肯定了女德对女子的积极作用。但是实际上,女子究竟要不要学这饱受争议的女德呢?答案是否定的。
为什么这么说?“女德”一词仅限于女子,这就是女德教育不应该受到推崇的最大原因。女德教育机构遍布全国,却没有一家针对男子的德行教育机构。殊不知,德不分男女。同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不局限于君子,也可以将其引申到当代女性。如果但但想要女子有所德行,那不过男权统治下一些人的一厢情愿罢了。
为什么女德机构层出不穷?原因有很多。首先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复兴使得女德教育者有了充分的借口和幌子,一些国学教育机构,明面上打着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实际上却是谋求巨大的经济利益。从孙楠女儿就读的“华夏学宫”一年十万学费就可以看出。
其次,是市场对女德教育的需求。女德教育如此不堪,怎么还有人还会对此趋之若鹜?事实上,存在即合理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女德教育所求的是女性能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这一女德箴言,符合了部分女性的上升诉求。


为什么?社会的精英阶层就需要这样的妻子或儿媳妇。一些想要通过女德教育来粉饰自己以便自己嫁个好人家的女性并不少见。当然,我并不是否定人家的做法,毕竟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权力,就像各位看官努力学习,工作一样。
”其实这东西跟底层小老百姓关系不大,尤其跟底层男性关系不大。这是女性的上升渠道。“引用网上的话,这句话一定程度体现我观点的片面部分,但我不认同女德教育与底层男性关系不大的看法。先不谈,这一观点的恶寒性,在女德教愈演愈烈的今天,女德早已不是上流社会的宠儿。它已经将男尊女卑的思想带到社会,不可避免地,我们的下一代,无论男孩女孩,在他们的脑海里已有女德这一概念;不可避免地;女德教育会灌输其他女性奴性思想;同样不可避免地;学习女德者会越来越多。事实上,上流社会的精英男性不是遍地都是。
一些男同胞或许不以为意,认为在田园女权盛行的今天,女德教育不会狠杀田园女权之风吗?哎,我发文为女性讨权力,谁为我们男人讨权力呢?算了,回答男同胞的疑问,在追求平等的道路上,女权的衰落同样意味着*的衰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8 17:41
一、古代女子教育的核心读本——《女四书》
(一)《女四书》的由来。 古代很注重对女子德教育,除了言传身教,历朝陆续编撰了一系列女子专用教材,并自成体系,形成“女学”。
从汉代到清朝前期出现的女学书籍,一是多 。二是形式灵活多样,或纪传,如西汉刘向著《列女传》、武则天召士人撰写《孝女传》,为后世妇女树立贞顺节义、宽容去妒、循法守礼效法的榜样;或论说,如唐代长孙皇后编撰的《女则》,武则天召士人撰写的《古今内范》等;或图像、或格言,通俗易懂 、图文并茂。如明代文学家、思想家吕坤《闺范》。 三是针对性强。既有面向宫闱后妃、官宦闺秀的,也有面向乡姑村妇的,满足了向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文化层次妇女施教的需要。
鉴于女学读本的种类繁杂、内容重复等情况,明天启四年(1624),王相精选《女诫》、《女论语》、《内训》、 《女范捷录》四本书,加以笺注后合编为《闺阁女四书集注》;嗣後翻印此书,简称为《女四书》,成为一套对女子进行封建教育的教材。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讲述的是君子之道、修身之道、治国之道;《女四书》讲述的是女子之道、夫妇之道、妇人之道、母道、姊妹之道,其重要性可与《四书》类比,故称《女四书》。
(二)《女四书》以女德教育为主要内容。《女四书》选东汉、唐和明朝三个时期的女教著作,既有代表性,又各有偏重。《女诫》是汉代班昭晚年写给女儿的私书,阐述女子婚后立身处世的道理和言行准则。核心是女子要柔顺。《女诫》“简要明肃,足为万世之规”,被后代奉为古代女子教育的经典。全书分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篇。
《女论语》由唐朝女学士宋若莘撰著、其妹宋若昭申释,详细规定了女子日常行为规范,核心是应该怎么做。今存《女论语》托名曹大家(班昭)而撰,分立身、学作、学礼、早起、事父母、事舅姑、事夫、训男女、营家、待客、柔和、守节十二章。
《内训》由徐达长女、明成祖朱棣的徐皇后於永乐二年(1404)编著。采辑“古圣先贤”关于女子封建品德的教诲,来教导宫中妇女。核心是作为皇帝的女人,该懂什么道理,该怎么做。有德行、修身、慎言、谨行、勤励、节俭、警戒、积善、迁善、崇圣训、景贤范、事父母、事君、事舅姑、奉祭祀、母仪、睦亲、慈幼、逮下、待外戚等二十章。
《女范捷录》为明末儒家学者王相的母亲刘氏所作。宣扬古代“贞妇烈女”与“贤妻良母”事迹,称赞《女诫》、《内训》诸书,阐发封建伦理。分统论、後德、母仪、孝行、贞烈、忠义、慈爱、秉礼、智慧、勤俭、才德十一篇。
(三)《女四书》内容为何如此选配。 既然是《女四书》,王相当然从女性的著述中选定。女子教材本来大部分出自帝王后妃或才女之手,重臣名儒如刘向、蔡邕、诸葛亮、曹植、魏征、解缙、张居正等,虽也有此类著述,但都没有女性们写得全面系统、重点突出。想必只有女人才更了解女人,更清楚从哪里下手来约束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