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成才武式太极拳怎么样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9 18:5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5:53
孙成才1957年生人,青少年时学习长拳,后当兵学捕俘拳、格斗术,复员后1982年师承潘福增先生学习武式太极拳,跟随潘老师习武近二十年,尽得武式拳真谛。尤其擅用摔法。有朋友建议孙先生“你的摔法这样漂亮,应该申请国家专利就叫孙氏摔法”。虽是句玩笑话,但也确实反映了其拳之精妙。
在武式太极拳的健身方面,孙先生所倡导的以外促内、以内养外、内外相依之锻炼方法,确实是难得的科学修身养性淘冶情操之良法。在这方面还可以根据人的年龄、身体素质、个人爱好、工作环境及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制定不同的练功方法和程序,以增强锻炼效果,只要跟着孙先生认真学练,无论男女老幼,总会有所得。
武式太极拳是原直棣省广平府城(现河北省永年县老城)东街武禹襄于1852年创编的。武禹襄祖上曾任明朝武职,他的曾祖静远、祖父德刚一个是清朝武职(充卫千总、六品武官),一个是清朝武秀才,可以说他的家庭是一个文武传家的官宦之家,武禹襄本人淡泊仕途名利,专攻武学,在继承传统、搏采众长的基础上,以易理阴阳转化刚柔相济之理,将所学整理精选创造出有别以往任何拳种的新拳种---太极拳,后人为表其功,对该拳冠以武字,成为享誉世界的武式太极拳。
武禹襄将自己的成果,传给两个外甥李亦畲和李启轩,并和他们共同研究、提高,还将从实践中验证的拳理拳法梳理系统,成为和拳术配套的理论体念。当该拳与世人见面时,人们所见到的不仅是一种武术,而是一种理论体系完备、养生技击适应广大人群的新的武学珍品,是历史上一种全新的武学艺术品,这些珍贵的资料见之于李亦畲于1881年完成的武学典籍《廉让堂太极拳谱》,因该拳谱是李亦畲手书完成的,抄录三本分别由三人珍藏,完成时间略有差异,人们后来称为“老三本”。
1883年,清河县武术世家的葛福来先生携侄子葛顺成拜于李亦畲膝下专门来学此艺,因葛福来还要经商处理家务,不能常住李宅学艺,只有年方15岁的葛顺成留下来,师承李亦畲、李启轩学艺。经过九年师训苦练,艺业精湛,人也长成了二十四岁的血气方刚的有志青年。1992年夏初,葛顺成尊师命,回清河传艺。先是教葛氏子弟,后扩大到至亲好友。清河县和周边县市慕名而至拜师学艺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到1910年前后,就扩大到周边百八十里范围了,学艺者数百人,递贴者不过几十人,能坚持下来,并艺业有成者不过十几人。能有所建树并有传人者不足十人,其中在全国有重大影响者不过几人。如1926年在中国东北沈阳授徒的顾印珂先生、霍梦魁先生。他们弟子中有不少是武术名家或政、经要人。如在解放后任沈阳副*、辽宁省副*的巩天民、车向臣等人。不少在沈阳活动的外国武术家和“大力士”也多有切磋。四十余年的武术生涯,无败迹、无劣迹,东北武术界誉为清河双杰。到1950年郝为真的徒弟阎志高应霍梦魁之邀前去协助教授武式太极拳,清河县的三位武式太极拳传人被誉为“清河三杰”。此段事迹在北京吴文翰大师的文章中有专门的著述。顾印珂年老回到清河后,又培养了一批武式太极拳传人,其中武德武艺双馨者当属同族孙儿顾增朋先生。顾先生从1954年学艺,上世纪七十年代始收徒传艺,到现在,膝下徒弟仍有三十余人,有不少徒弟已成为市级高级拳师。
清河县之外的传人中影响重大并有传人者,首推南宫市的潘尚义先生。潘先生1892年生人,1908年师承葛顺成宗师学艺。十余年时间,功达上乘。师兄弟切磋练习中,凡潘尚义发劲时,别人总有如羽飘飞之感,可见其轻灵提放之功已达妙境。潘先生拳风好,为人正直,择徒严格,直到1962年才正式收徒授艺,坚持传武艺先传武德的原则。所收徒弟中人品武功最好者,当属潘氏同族潘福增先生。潘福增在师承潘尚义宗师学艺时,有时潘尚义宗师还把同门师兄弟顾印珂等请去,验证其*程度,所以潘福增是个有幸得到多位武式太极拳大师指导的优秀拳师。他的技艺全面,功底深厚。为验证教学情况,常常为徒弟当“耙子”。偶有较技者,也是点到为止。从不伤人。人个别想见高低者,潘福增先生也总是先礼后兵,个别狂妄之徒,不识礼数,潘福增先生只好出手相还,说到开时,手掌到时,人便应声飞出寻丈之外。来人领教过后,才心悦诚服地讲出欲拜师学艺之事。
潘福增先生跟族兄潘尚义学艺时间十年之久,直到潘尚义宗师因年老有病不能执教时,还不时给予指点。临终仍嘱咐福增继续努力,不能松懈,人寿有限,艺无止境。潘福增先生为人处事,带徒授艺,处处能显示老师的影响。他在择徒的问题上,严格程度不亚于老师,跟随潘福增先生学练武式太极拳者不下四十人,能有拜师资格的不过十人,徒弟主要是清河县、南宫市两地的年青人,其中一位个人特点突出的就是孙成才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