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9 14:3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02 07:37
发生危害:1970年初,澳大利亚开始扩种两个白酿酒葡萄(Riesling、Chardonnay)。澳大利亚葡萄黄化病始见于1976年,1983年MagareyandWachtel首次报道,症状类似葡萄金黄化病。Magareyetal.(1988),在韧皮部细胞见植原体菌体,并试验证明对抗生素敏感,当时称澳大利亚葡萄黄化病伴随植原体。此病在澳大利亚发生普遍,危害严重,尤其内陆和温暖地区发病率最高。澳大利亚葡萄黄化病迅速蔓延到葡萄各个主产区,东部各州,只一个州未发病。流行于温暖地区,成为大家熟知的Riesling问题和Chardonnay衰退病。冷凉地区发病率低于5%(1978—1979年调查),损失不明显。1977—1978年,在南澳的Loxton附近的Riverland调查,Riesling园34/35园发病,发病率1%~67%,其中两个Riesling园,最高减产分别为54%和42%;Riesling和Chardonnay发病率27%~5%,平均减产27%~29%;Chardonnay比Riesling减产更多。1978—1979年,Riverland达发病高峰,使多个园绝收,但以后有逐年下降趋势,其他地区也有同样趋势(MagareyandWachtel,1986)。
传播方法:嫁接传病初试未成功。
传毒介体:新西兰草莓致死黄化病的介体可能是Oliarusaficinsoni(单食性,在新西兰麻上取食)。但在欧洲未见。
种苗传植物:葡萄Vitisvinifera、松草莓Fragariaananassa和巨朱蕉Cordylineaustralis等无性繁殖材料。
自然寄主:除葡萄、草莓、番木瓜Caricapapaya外,在澳大利亚西南,红三叶草Trifoliumpratense和多果黄瓜Cucumismyriocarpus也是自然寄主(病株叶小,褪绿,粗缩,畸形,矮化,丛枝。2006年,Saqibetal.,用PCR检测证明)。在新西兰,巨朱蕉Cordylineaustralis(是新西兰普遍种植的观赏植物,病株突然衰退,病害多发生在森林边缘的湿地和大片栽种区),绿新西兰麻Phormiumcookianum和新西兰麻Phormiumtenax(发生黄叶病,这两种麻是介体的单食性寄主),还可能侵染Coprosmarobusta(是新西兰广泛生长的灌木)。
病害的防治:对四环素敏感,青霉素无效。在病树萌芽期,压注(150kPa)四环素(每树0.005~0.05ga.i,加50ml水),次年近97%减轻症状,有效期约保持5个生长季。连续几天气温超过40℃,病株有自然恢复现象(Magareyetal.,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