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7:2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2 01:44
在文化上,会稽山因时期不同可以剥离出四个文化层面,而且其历史愈早,文化愈古,其价值和意义也愈为重大。
会稽山文化的底层或源头,是大禹文化。传说中大禹在此所行的会盟、祭祀、婚姻、丧葬以及诛防风这五件大事,均与中国第一王朝夏朝的建立有关。4000 多年以来,大禹不仅以中华民族立国之祖的身份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供奉祭祀,而且尤其以一个“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形象而受到广大民众的敬仰和爱戴。
会稽山文化的第二层,是越国文化。创建越国的于越部族的核心力量,就是从会稽山深处走出来的。越国早期的都邑,曾长期播迁于会稽山中。在整个春秋战国时代,会稽山始终是越*事上的腹地堡垒、经济上的生产基地和*文化的宗教圣地。
会稽山文化的第三层,是宗教文化。从此视角,会稽山核心区可以进而划分为三个亚区:其一是大禹陵、大禹庙,以祭禹为主要内容。祭禹历来是国家礼典,因此这一区可视为“儒教”文化区。其二是香炉峰,为市区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山上寺院毗连,宝塔高耸,可视为佛教文化区。其三是宛委山和若耶溪,历史上分别为道教的第十洞天和第十七福地,是道教文化区。
会稽山文化中处于最上层者,为山水审美文化,通常称作“山水风光”。此层形成于六朝,繁荣于唐宋。这里是中国山水诗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代文人雅士所留下的众多佳丽诗文,使稽山耶溪声名远播,从而成为“浙东唐诗之路”上的第一大山水风光景区内收如削,高4 米,平宽10 米。上有唐宋以来题记近30 帧.其中《 龙瑞宫记》 系唐代著名书法家贺知章的手迹,弥足珍贵。
从飞来石南下,有“禹穴”,道家尊之为“阳明洞”或“阳明洞天”。洞系一巨石,中裂为碑,阔不盈尺,深不知底。里人呼作“和合石”,尚不失本义。考其究竟,禹穴和全石实系同类事物,但{前者比后者起源更早。道教视此石为圣物,这是该教继承和吸妒扮国原始文化成果的一个典型实例。
“去禹穴二十五步”,又有“禹井”, “谓禹穿凿,故因名之”· 此井后来也为道教文化所覆盖,称“葛仙翁炼丹井”, “大如盆盂,其今深尺许,清泉湛然”。禹穴之侧,昔有“阳明庐”。清康熙《 会稽县志》”载:“王文成守仁为刑部主事,时已告归,结庐洞侧,默坐三捧年,了悟心性,今故址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