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8 16:15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1 05:15
周惠久创立了“多次抗冲击”理论,为合理选择材料和制订热处理工艺指明了方向;论证了低碳钢淬火后能得到具有优越性能的低碳马氏体,为发挥常用低碳钢的强度潜力开辟了新途径;阐明了金属材料强度塑性韧性合理配合的规律性,对中国材料强度学科的建立起了推动作用。
在西安交通大学任职期间,率先开设并改革充实“金属力学性能”课程。起草并组织协调全国科技规划中机械制造材料强度中心问题的研究工作。在多冲抗力、疲劳缺口和过载敏感度、塑性等方面,论证了提高材料使用强度水平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开展低碳马氏体强化及其综合机械性能的研究,突破了对低碳钢选材用材的传统观念。
周惠久(1909 03.01 - 1999 02.09),出生于辽宁沈阳,金属材料学家、力学性能及热处理学家、教育家。1931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获学士学位。1936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硕士学位,1938年获密西根大学硕士学位,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扩展资料
1954年,任新成立的铸工教研室主任。在此期间,他顽强地学习俄语,努力吸收苏联教材中的先进内容,并结合中国工厂中的生产实际,为金相、铸工两个专业连续开设了金属学、材料的检验和试验、铸造合金、铸件质量控制等新课程,主持制定全国第一份金属学及热处理统一教学大纲,并翻译了苏联《金属学导论》教材。
经过30多年的努力,低碳马氏体在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石油钻井吊具、射孔枪、汽车上的重要螺栓、连接钢轨的鱼尾螺栓、输煤机溜槽和圆环链、手扶拖拉机驱动轴等等,在应用低碳马氏体钢后都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了强度水平和使用寿命,减轻了机件重量,节约了金属材料和合金资源。
在理论研究方面,对低碳马氏体的显微组织和精细结构、自由回火转变、合金化和淬透性,以及环境开裂敏感性等方面都有新的发现。例如在不同成分的低碳马氏体中,板条束之间存在着残留奥氏体薄膜;又Ms点(马氏体初始转变温度)高于300℃的低碳钢在淬火过程中均伴随着自回火,从而阐明了低碳马氏体的强韧化机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周惠久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1 05:22
周惠久创立了【多次抗冲击】理论,在低碳马氏体的理论和应用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并阐明了金属材料强度塑性韧性合理配合的规律性,对中国材料强度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