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绿以前用了哪些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8 11:49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9 17:33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的“绿”开始是用“到”,后来诗人觉得不好,圈“到”为“入”,圈“入”为“满”,经过几次修改,最终用“绿”。试分析五个字,并且说明为什么用“绿”。
“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答案2:
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
本人意见:
因为作者看到江南又绿了,想到家乡也在江南那边,一定也绿了,仿佛又看到了家乡的美景,但却不能回乡,这个“绿”字也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情。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9 17:31
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29 17:27
繁体而己
关于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曾经修改十次,都用了哪些字?谢谢各位帮忙.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在写"春风又绿江南"时,未用绿字之前曾修改了十多次,这些次,用上了“吹、到、拂、来”等字。
针对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中的绿字,王安石先后选择了---等字,_百度知...
王安石《泊船瓜洲》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句,言称王曾多易诗稿,在“绿”字位上屡试用“到”、“过”、“入”、“满”等数字,均觉平淡而弃,又换十多个词,最后经冥思苦想终得一个“绿”字,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由此使全诗出神入化。
泊船瓜洲的绿字改了几遍
《泊船瓜洲》里的“绿”字改了十多遍。王安石此作初稿用的是“到”;次稿改为“过”字;后又改为“入’字、“满”字等,如此改了十多次;最后,王安石走到船头上,忽见春草碧绿,“绿”字跃然纸上,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泊船瓜洲》全篇内容:朝代...
泊船瓜洲绿以前用了哪些字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的“绿”开始是用“到”,后来诗人觉得不好,圈“到”为“入”,圈“入”为“满”,经过几次修改,最终用“绿”。试分析五个字,并且说明为什么用“绿”。“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
泊船瓜洲,作者曾把诗中的"绿"字先后改为_,_,_,_,等字.
王安石到此才确定用“绿”字来取代“到”、“过”、“入”、“满”等字眼。第二天,诗人回到钟山的寓所,就立即把这首诗抄录在自己的稿本上。诗人想用一个动词来表现江南春天的景象,但他最终选择了一个形容词,将形容词作动词用,这就是“形容词动用”。“绿”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
泊船瓜洲》中的绿在之前用了那些字?
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泊船1瓜洲》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泊船瓜洲》【北宋】王安石 京口2...
《泊船瓜洲》中的“绿“字用改过几次?
《泊船瓜洲》里的“绿”字被推敲出来的,改了十多次。王安石此作初稿用的是“到”,觉得“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
泊船瓜洲的绿字换了几次,分别是什么字
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除了擅长于散文创作之外,亦善为绝句.其绝句诗造意新颖,语言精粹,风格雄健.他的《泊船瓜洲》就是一首很有影响的七言绝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据清人洪迈《容斋续笔》第八卷记载说,...
泊桥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可以用哪个字替换?
王安石《泊船瓜洲》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句,言称王曾多易诗稿,在“绿”字位上屡试用“到”、“过”、“入”、“满”等数字,均觉平淡而弃,最后经冥思苦想终得一个“绿”字,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由此使全诗出神入化。最后选定“绿”字来充当动词,真是绝妙无比。“绿”既表达出了春风...
泊船瓜洲除了绿其他三个字
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春风”实指皇恩。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喜。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这种心情,用“绿”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三、“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