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李世民敢逼宫李渊,朱棣为何却不敢逼宫朱元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27 17:3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4小时前
当一个冒着生命危险去铤而走险之时,他一定是身处绝境之中。毕竟连蝼蚁都知道偷生,又况乎人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李渊与朱元璋不但不是一个级别的选手,而且他们对他们最有出息儿子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
唐太宗李世民是被明太祖朱元璋当作大唐帝国的开国皇帝。若认为自己的见识比明太祖朱元璋深刻,说大唐江山不是李世民打下的朋友,可以就此不看了。因为接下来的话,相对务实,没有丝毫情怀可言。所以没必要让自己不开心。
李建成、李元吉当时敢于向大唐第一功臣、军权在握的李世民动手,若没有李渊的默许,他们哪敢?在绝对实力——军权面前,就别说太子,就连皇帝也只是一个名号而已。当李元吉向李世民投毒之时,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你死我活了。
换而言之,李世民若是不采取行动,他与功臣集团将集体被屠。
再说朱棣,当代人都说他酷似朱元璋。作为大明开国皇帝,有了朱棣这个儿子,朱元璋肯定不会有“子不类父”的遗憾。
对这个儿子,朱元璋首先将开国第一功臣徐达的长女许配给他,而太子妃却是开国第二功臣常遇春之女。而且徐达当时在世,常遇春已身故。
若说大将军徐达,不想自己的女婿以及后来的外孙朱高炽,登上帝位,谁信?
说手握兵权的大将军,没有行动力,要何等不知世事之人才能说出?
徐达是病危之时,才离开北平,回京师养病的,之前他一直在北平辅佐他的女婿。说徐达没有明示或暗示自己的部下去效忠燕王,估计只有装傻与真傻之人,才会相信。
在锦衣卫的存在之下,朱元璋对此,肯定百分百知道。按明太祖那般强势的性格,他的沉默,就是在默许鼓励。
若不信的话,可以接着来看看徐达在洪武十八年身故,朱棣失去岳父辅佐后,他的父亲朱元璋,作了些什么。
洪武二十三年-二十五年,在这两年里,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等一一被朱元璋赐死,就连已故的营阳侯杨璟、济宁侯顾时等若干人也被列为“胡惟庸党”而受牵连。
先不说侯爵是超品,且手下有着一帮与之出生入死的骄兵悍将;而丞相只是一品这事实。就论在胡惟庸身故十年后,他们还被列为胡惟庸党,这怎能说的过去?
将格局再放大,来看亲王、军队统帅兼执政大臣,真正的帝师——太师、皇太子这两年的命运轨迹。
洪武二十三年,四月三日潭王朱梓自焚,标志着胡惟庸案再起;五月二十三日,太师李善长自杀,胡惟庸案并没有随之结束;直到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太子朱标身故,朱元璋才停止这轮的”胡惟庸案“。
能让亲王自焚,太师自杀……之人,在大明,谁能做到,相信大家心中都有答案吧?
大家想想,最大受益者又是谁?
觉不觉得这轮清洗,名为胡惟庸党,实为太子党呢?
太子身故后,朱元璋并对侍卫傅让说:“太子身故,长孙年幼,朕欲立燕王为太子”。由于侍卫傅让的姐姐为晋王世子朱济熺之妃,他并将此事泄露出去,导致刘三吾对朱元璋谏言:“若立四子燕王为皇太子,二子秦王、三子晋王该如何自处?”这话。
在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十二日,立既非最大,又非嫡孙的朱允炆(说当时嫡孙朱允熥不仅有法理上继位权,而且朱允熥的舅公蓝玉,舅舅常升也有足够的能力、实力让朱允熥坐稳这位子,应该丝毫不为过吧?……当时朱元璋年龄最大的孙子,是晋王世子朱济熺。)为皇太孙后,朱元璋随即将大宁都司升至北平行都司。
之后的蓝玉案,因傅友德不愿杀死自己的儿子,即泄密的御前侍卫傅让,而赐死平生未尝一败的傅友德……有说朱元璋这是为了给朱允炆扫清道路,但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忽略,或避而不谈朱元璋,为何却不削减对朱允炆威胁最大——朱棣的兵权?
事实上,朱元璋非但没有削减朱棣的兵权,而且还继续给大权于——他这个最像他的儿子。
二子秦王身故,在洪武三十年四月九日,朱元璋令四子朱棣派北平行都司军士在陕西行都司的天城去筑城。让四子派兵到陕西行都司境内,说这是让四子去接管陕西行都司军权,是这么一回事吧?
三子晋王身故,在洪武三十一年五月二十九日,朱元璋又给四子发了条这样的敕令:“今海内虽然无事,但得居安思危。你不仅是我这些儿子中最有能力的,而且此刻也是老大。攘外安内的重任,舍你其谁?已令你的兄弟(其他八大塞王)、杨文、郭英听你节制,你务必将事做好,不辜负老子对你期待。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十日,朱元璋在驾崩之前的抱养之时,已令中使持节于北平召燕王进京,但燕王在淮安被人诓骗,(从之后朱棣对梅殷以及梅殷之子即他的外侄的态度,似乎可以判断到诓骗他之人是他的妹夫及淮安望族梅殷)而半途而废。
临终之际,朱元璋还在问他的左右:“四子,回来了没有”。当听到左右说燕王快到了,朱元璋立即有了笑容……
先不说每代《明实录》都有序言,将之藏于密室,只给皇子皇孙做参考。(不公开对外,压根就不存在文过饰非)
就《明太祖实录》这一系列的记录,到最后这种符合世事人情的逻辑闭环。还说其是假的,不是蠢,就是坏。
一个这样对他的父亲,朱棣有什么理由去反他?难道朱棣会是个傻子吗?
还有在奉天靖难时,领北平行都司十多万兵马,率张玉、张辅两父子进行的数次百万军团会战,共歼灭(斩首或淹死、烧死)陕西行都司(部分)、山西行都司(部分)、四川行都司、云南都司、山东都司、辽东都司等野战军共数十万后,在兵围京师时,他第一件事仍是去孝陵祭拜他父皇(在军事上,奉天靖难是干干净净的改朝换代)。
若对这么多军队参与战争,有疑问,可仔细去看《明太宗实录》所提的每个字,奉天靖难中后期的中军主将张辅是《明太宗实录》的监修,在明太宗朱棣驾崩后,没有人比他更了解那四年的战争。当然也没有人,比身为平安南总兵官、北征总兵官(明实录中张辅是北征总兵官:《明仁宗实录》卷二,戊午词条:永乐二十二年八月,戊午朔
。赐扈从北征、五军总兵官、公侯伯都督、英国公张辅,忠勇王金忠等二十六人,白金、钞币、表里、苏木、胡椒有差。)的张辅,更了解之后的所有战争。
而且朱元璋所定的每一个大案,就连在徐达身故后,曾经在北平辅佐他的傅友德,朱棣都没有推翻。这无疑在佐证朱棣,确实是最大的受益者。
在令张辅灭安南;第一次北征,即明灭北元之战,如在漠北击败元主本雅失里从撒马尔罕带回的军团;如在漠东击败北元太师阿鲁台与兀良哈联军,迫使北元太师降明;在第二次北征,在漠西(比新疆更大的疆域)击败瓦剌……并令郑和率水师,雄踞海域。
继而使明继元、唐、西汉、秦最后一个大一统古中国的超级帝国,在他仿汉、唐、元设立两京时,因天火焚烧北京的三大殿,在认为是他父亲不愿意北京成为大明第二首都,而降罪后,此时威望已如日中天,没人敢违逆他的朱棣不仅放弃北京为第二首都,并将南京之名改回京师,他还在他生命中最后三年,策划了三次北征,来完成他父亲对他期待。(北京正式成为两京,是明英宗时候的事情)
这对父子的感情,深得让人难以致信。与李渊与李世民这对父子,根本就是两回事。
热心网友
时间:4小时前
当一个冒着生命危险去铤而走险之时,他一定是身处绝境之中。毕竟连蝼蚁都知道偷生,又况乎人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李渊与朱元璋不但不是一个级别的选手,而且他们对他们最有出息儿子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
唐太宗李世民是被明太祖朱元璋当作大唐帝国的开国皇帝。若认为自己的见识比明太祖朱元璋深刻,说大唐江山不是李世民打下的朋友,可以就此不看了。因为接下来的话,相对务实,没有丝毫情怀可言。所以没必要让自己不开心。
李建成、李元吉当时敢于向大唐第一功臣、军权在握的李世民动手,若没有李渊的默许,他们哪敢?在绝对实力——军权面前,就别说太子,就连皇帝也只是一个名号而已。当李元吉向李世民投毒之时,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你死我活了。
换而言之,李世民若是不采取行动,他与功臣集团将集体被屠。
再说朱棣,当代人都说他酷似朱元璋。作为大明开国皇帝,有了朱棣这个儿子,朱元璋肯定不会有“子不类父”的遗憾。
对这个儿子,朱元璋首先将开国第一功臣徐达的长女许配给他,而太子妃却是开国第二功臣常遇春之女。而且徐达当时在世,常遇春已身故。
若说大将军徐达,不想自己的女婿以及后来的外孙朱高炽,登上帝位,谁信?
说手握兵权的大将军,没有行动力,要何等不知世事之人才能说出?
徐达是病危之时,才离开北平,回京师养病的,之前他一直在北平辅佐他的女婿。说徐达没有明示或暗示自己的部下去效忠燕王,估计只有装傻与真傻之人,才会相信。
在锦衣卫的存在之下,朱元璋对此,肯定百分百知道。按明太祖那般强势的性格,他的沉默,就是在默许鼓励。
若不信的话,可以接着来看看徐达在洪武十八年身故,朱棣失去岳父辅佐后,他的父亲朱元璋,作了些什么。
洪武二十三年-二十五年,在这两年里,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等一一被朱元璋赐死,就连已故的营阳侯杨璟、济宁侯顾时等若干人也被列为“胡惟庸党”而受牵连。
先不说侯爵是超品,且手下有着一帮与之出生入死的骄兵悍将;而丞相只是一品这事实。就论在胡惟庸身故十年后,他们还被列为胡惟庸党,这怎能说的过去?
将格局再放大,来看亲王、军队统帅兼执政大臣,真正的帝师——太师、皇太子这两年的命运轨迹。
洪武二十三年,四月三日潭王朱梓自焚,标志着胡惟庸案再起;五月二十三日,太师李善长自杀,胡惟庸案并没有随之结束;直到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太子朱标身故,朱元璋才停止这轮的”胡惟庸案“。
能让亲王自焚,太师自杀……之人,在大明,谁能做到,相信大家心中都有答案吧?
大家想想,最大受益者又是谁?
觉不觉得这轮清洗,名为胡惟庸党,实为太子党呢?
太子身故后,朱元璋并对侍卫傅让说:“太子身故,长孙年幼,朕欲立燕王为太子”。由于侍卫傅让的姐姐为晋王世子朱济熺之妃,他并将此事泄露出去,导致刘三吾对朱元璋谏言:“若立四子燕王为皇太子,二子秦王、三子晋王该如何自处?”这话。
在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十二日,立既非最大,又非嫡孙的朱允炆(说当时嫡孙朱允熥不仅有法理上继位权,而且朱允熥的舅公蓝玉,舅舅常升也有足够的能力、实力让朱允熥坐稳这位子,应该丝毫不为过吧?……当时朱元璋年龄最大的孙子,是晋王世子朱济熺。)为皇太孙后,朱元璋随即将大宁都司升至北平行都司。
之后的蓝玉案,因傅友德不愿杀死自己的儿子,即泄密的御前侍卫傅让,而赐死平生未尝一败的傅友德……有说朱元璋这是为了给朱允炆扫清道路,但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忽略,或避而不谈朱元璋,为何却不削减对朱允炆威胁最大——朱棣的兵权?
事实上,朱元璋非但没有削减朱棣的兵权,而且还继续给大权于——他这个最像他的儿子。
二子秦王身故,在洪武三十年四月九日,朱元璋令四子朱棣派北平行都司军士在陕西行都司的天城去筑城。让四子派兵到陕西行都司境内,说这是让四子去接管陕西行都司军权,是这么一回事吧?
三子晋王身故,在洪武三十一年五月二十九日,朱元璋又给四子发了条这样的敕令:“今海内虽然无事,但得居安思危。你不仅是我这些儿子中最有能力的,而且此刻也是老大。攘外安内的重任,舍你其谁?已令你的兄弟(其他八大塞王)、杨文、郭英听你节制,你务必将事做好,不辜负老子对你期待。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十日,朱元璋在驾崩之前的抱养之时,已令中使持节于北平召燕王进京,但燕王在淮安被人诓骗,(从之后朱棣对梅殷以及梅殷之子即他的外侄的态度,似乎可以判断到诓骗他之人是他的妹夫及淮安望族梅殷)而半途而废。
临终之际,朱元璋还在问他的左右:“四子,回来了没有”。当听到左右说燕王快到了,朱元璋立即有了笑容……
先不说每代《明实录》都有序言,将之藏于密室,只给皇子皇孙做参考。(不公开对外,压根就不存在文过饰非)
就《明太祖实录》这一系列的记录,到最后这种符合世事人情的逻辑闭环。还说其是假的,不是蠢,就是坏。
一个这样对他的父亲,朱棣有什么理由去反他?难道朱棣会是个傻子吗?
还有在奉天靖难时,领北平行都司十多万兵马,率张玉、张辅两父子进行的数次百万军团会战,共歼灭(斩首或淹死、烧死)陕西行都司(部分)、山西行都司(部分)、四川行都司、云南都司、山东都司、辽东都司等野战军共数十万后,在兵围京师时,他第一件事仍是去孝陵祭拜他父皇(在军事上,奉天靖难是干干净净的改朝换代)。
若对这么多军队参与战争,有疑问,可仔细去看《明太宗实录》所提的每个字,奉天靖难中后期的中军主将张辅是《明太宗实录》的监修,在明太宗朱棣驾崩后,没有人比他更了解那四年的战争。当然也没有人,比身为平安南总兵官、北征总兵官(明实录中张辅是北征总兵官:《明仁宗实录》卷二,戊午词条:永乐二十二年八月,戊午朔
。赐扈从北征、五军总兵官、公侯伯都督、英国公张辅,忠勇王金忠等二十六人,白金、钞币、表里、苏木、胡椒有差。)的张辅,更了解之后的所有战争。
而且朱元璋所定的每一个大案,就连在徐达身故后,曾经在北平辅佐他的傅友德,朱棣都没有推翻。这无疑在佐证朱棣,确实是最大的受益者。
在令张辅灭安南;第一次北征,即明灭北元之战,如在漠北击败元主本雅失里从撒马尔罕带回的军团;如在漠东击败北元太师阿鲁台与兀良哈联军,迫使北元太师降明;在第二次北征,在漠西(比新疆更大的疆域)击败瓦剌……并令郑和率水师,雄踞海域。
继而使明继元、唐、西汉、秦最后一个大一统古中国的超级帝国,在他仿汉、唐、元设立两京时,因天火焚烧北京的三大殿,在认为是他父亲不愿意北京成为大明第二首都,而降罪后,此时威望已如日中天,没人敢违逆他的朱棣不仅放弃北京为第二首都,并将南京之名改回京师,他还在他生命中最后三年,策划了三次北征,来完成他父亲对他期待。(北京正式成为两京,是明英宗时候的事情)
这对父子的感情,深得让人难以致信。与李渊与李世民这对父子,根本就是两回事。